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七年魏征病故為止,魏征諫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就達二百多項,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和皇帝私生活等,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致在魏征死後,唐太宗極為傷感地對眾臣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鑒亡矣。”也這正是由於有魏征這樣正直的大臣和長孫皇後的賢明,才有唐朝時期的“貞觀之治”。
[魏征]
蘇東坡與佛印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他跟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個人常常會互相切磋學問。有一天剛好蘇東坡覺得他的境界很好,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淨心,於是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完後覺得很高興,就派人把這一首詩送給了佛印禪師。
結果佛印禪師看完,就在信上寫了一個“屁”字,讓來人給蘇東坡拿回去。蘇東坡原來期待佛印禪師大大稱讚他一番。結果看了之後,他非常生氣,就趕快趕到佛印住的地方,可一到他寺院門口門是關著的,看到佛印禪師在門口貼了兩行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一看很慚愧,同時也覺得自己的修行真的還不夠,就悻悻地離開了。
【延伸閱讀】
如何對待惡語
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所謂惡語是指那些肮髒汙穢、奚落挖苦、刻薄侮辱一類的語言。這些語言是極不文明極不禮貌的。如果在社交活動中口出惡語,不但傷害他人的感情,而且有損自身形象,會成為不受歡迎之人。
一句粗野汙穢的話,可導致一場軒然大波;而一句誠實、有禮貌的語言,可止息一場不愉快的爭吵。健康的語言是文雅樸實、優美動聽的,它起到促進團結、激勵人奮進、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積極作用。粗野汙穢的語言是令人討厭的,它會破壞團結、敗壞社會風氣、腐蝕人們靈魂。
在社交說動中,為避免惡語出現,應注意以下幾點:
1.從自身做起,避免傷及他人
每個人都應從我做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注意語言美,充分認識到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傷害和侮辱他人的同時也貶低了自己。那麼,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出現惡語傷人之事了。
2.臨時回避,給對方冷靜思考的機會
有時,在對方脾氣一觸即發,可能會以惡語傷害自己時,最好采取回避的方式,使對方找不到發泄的對象,使其逐步消火。這雖然是對對方的一種妥協,但可證明自身的修養,也給對方以冷靜思考的機會,這對雙方都很有利。
3.及時溝通,以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
對有些人來講,惡語有時很難避免,這就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事情發生或有苗頭之後,雙方及時坐下來溝通,交流思想,借以消除雙方的誤解或矛盾,避免惡語的再度出現。
[39文天祥]
【原文】
無心非①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②
過能改 歸③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④
【譯文】
不是有心故意犯的錯誤,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有意為之,便是罪惡。
知錯能改,錯誤自然會慢慢地減少消失,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注釋】
①非:錯誤。
②惡:罪惡。
③歸:歸屬、歸附。
④辜:罪、錯誤。
【評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要看你所犯的錯誤是有心的還是無意的,若是無心所犯的錯誤,自己知道錯了,並及時改正,別人會原諒你、諒解你;倘若明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是不對的,可卻還去做,那這個錯誤就變成罪過了,如果此時再文過飾非,別人怎麼會原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