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最難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有了過失不要怕,要及時的改過。同時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我們也要懷著寬恕的心來對待。尤其是別人無心的過錯,我們要原諒他,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
【國學小百科】
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振興齊國,成就霸業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
管仲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貴族等級製的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統治階級的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禮”是國家的製度規範。有了禮,人們就知道行為的節限。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哪些違反了國家的製度規範,超越和破壞國家製度規範。
“義”在管仲這裏主要是指政治倫理標準。國家任用官員,都有一定的機製和辦法,既有科舉考中的,也有推薦的,也有提拔的。在行政工作中,應當是各守其位,各負其責,而不應超越職權。
“廉”是官員的政治品質。除了自己要具備這方麵的政治道德品質之外,還包括不容忍別人去行賄受賄、貪贓枉法、圖謀私利。
“恥”是官員和國民的道德感。恥,也就是一種羞恥之心,即知好知壞、知善知惡、知是知非的道德良心,即不肯跟著別人做惡事的那種內心信念和最後的心理防線。
在四者之中,恥尤為要,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製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願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相關鏈接】
衛懿公好鶴
衛懿公是衛惠公的兒子,名赤,世稱公子赤。他愛好養鶴,如癡如迷,不恤國政。不論是苑囿還是宮庭,到處有丹頂白胸的仙鶴昂首闊步。許多人投其所好,紛紛進獻仙鶴,以求重賞。
衛懿公把鶴編隊起名,由專人訓練它們鳴叫,訓練和樂舞蹈。他還把鶴封有品位,供給俸祿,上等的供給與大夫一樣的俸糧,養鶴訓鶴的人也均加官進爵。每逢出遊,其鶴也分班隨從,前呼後擁,有的鶴還乘有豪華的轎車。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的資財,為此向老百姓加派糧款,民眾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衛懿公喜歡高貴典雅的仙鶴,本來無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廢朝政,不問民情,橫征暴斂,就難免要遭來災禍。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帶)人聚兩萬騎兵向南進犯,直逼朝歌。
衛懿公正欲載鶴出遊,聽到敵軍壓境的消息,驚恐萬狀,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紛紛躲藏起來,不肯充軍。眾大臣說:“君主啟用一種東西,就足以抵禦狄兵了,那裏用得著我們!”懿公問“什麼東西?”眾人齊聲說:“鶴”。懿公說:“鶴怎麼能打仗禦敵呢?”眾人說:“鶴既然不能打仗,沒有什麼用處,為什麼君主給鶴加封供俸,而不顧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淚,說:“我知道自己的錯了。”命令把鶴都趕散,朝中大臣們都親自分頭到老百姓中間講述懿公悔過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懿公把玉塊交給大夫石祁子,委托他與大夫寧速守城,懿公親自披掛帶領將士北上迎戰,發誓不戰勝狄人,決不回朝歌城。但畢竟軍心不齊,缺乏戰鬥力,到了熒澤(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軍覆沒,衛懿公也被砍成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