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秦國法令的規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韓非到秦國以後,又得罪了姚賈。姚賈為秦國立過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向秦王說,姚賈出身不高貴,當過大盜,在趙國做官時被趕跑了,認為用這樣的人是很不應該的,使得秦王很掃興。事後秦王又向姚賈問起韓非,姚賈當然不會講韓非的好話。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沒有辦法,隻好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
李斯不止陷害韓非,還陷害讀書人,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曆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並都燒毀了。
阮 鹹 曬 衣
阮鹹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年輕的時候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都很平常,可是他在有錢人麵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
當時有個風俗,就是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自家的箱子打開,把箱子中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麵晾曬。據說這樣衣服不會被蟲子咬。
這一天,許多人家都在曬衣服,阮鹹也把自己的衣服拿出來晾曬,這些人見阮鹹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鹹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之事,人活著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延伸閱讀】
將勤儉進行到底
成由勤儉敗由奢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體勤儉節約,那麼它就會繁榮昌盛。反之大肆揮霍浪費,就會頹廢衰敗。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春秋時期厲行節約的晏嬰到“一錢太守”劉寵,從一代名將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孫中山,都為我們留下了一份份憂苦勞民、勤勞天下的珍貴遺產,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鞠躬盡瘁,艱苦樸素的光輝事跡,更是彪炳千秋,中華民族正是具有這種精神,才能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蓋過打了73塊補丁的毛巾被,穿過鑲有59塊補丁的睡衣;周恩來總理一生節儉,住則陋室,食則少肉,鄧穎超為他挑燈補衣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董必武要求“每花一分錢,都要想到解放區人民的艱苦生活,想到敵占區人民逃荒要飯的慘景”。我們牢記偉人文韜武略和締造江山的豐功偉績,更不能忘記他們艱苦樸素的優良品德。
勤儉節約不僅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美德。我們不但在艱苦的日子裏勤儉節約,在安逸的日子裏同樣要勤儉節約,這將決定著我們能否立業、守業,乃至成大業。
現如今,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地提高,腰包鼓了,感覺自己不同往日了,開始學會了享受,學會了奢侈,攀比之心也隨之增長,更有些人家境並不是很富裕,也跟別人比闊鬥富,奢華之風悄悄滋長。一件名牌衣服穿了幾次,覺得跟不上形勢就丟掉不要了,一桌飯菜少則幾百多則上千、上萬,吃了幾口就走人了。在這些人看來,自己很有錢,很闊綽,這點錢算不了什麼,當他們看到那些生活簡樸,一粒米都不舍得丟掉、一件衣服穿了又穿的人,在他們眼中認為是“小氣”、“吝嗇”、“清貧”。
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和過去比有了改善,但還有很多人很貧窮。一個人的富不代表什麼,隻有全世界的人都能吃飽穿暖,像一家人一樣和諧相處,才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我們自己富裕了,不要隻知道一味地獨自享受,把錢都浪費在不必要的開銷上麵。如果能夠把一部分錢錢用在公益、慈善事業上,為自己、會後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要比把錢浪費在酒桌上、麻將上、舞廳裏有意義得多。
勤儉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美德,更是人的一種素質!我們應該把這種美德、這種素質繼續下去、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