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信(3)(1 / 3)

董仲舒自幼就異常勤奮,不僅讀起書來經常廢寢忘食,而且從舍不得休息。其父董太公看了十分心疼,就決定在後宅修築一個花園,以便讓董仲舒讀書讀累了的時候,到花園裏歇息散心。

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去南方學習考察了花園的建築藝術之後,就一邊準備磚瓦木料,一邊破土動工,並很快就初具規模。花園裏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

姐姐多次邀請董仲舒去園裏遊玩,但他手裏捧書,隻是搖搖頭,然後繼續看書。第二年,小花園建起了假山。鄰居、親戚的孩子都紛紛爬到假山上玩。小夥伴招呼董仲舒:“快來玩呀!”但他動也不動,仍然再研究詩文,頭也顧不上抬一抬。第三年,後花園建成了。親戚朋友們紛紛攜兒帶女前來觀賞,都誇董家花園建得精致漂亮。父母叫董仲舒陪他們去玩一會,他隻是點點頭,仍低頭學習。中秋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園中邊吃月餅邊賞月,可就是不見董仲舒的蹤影。

董仲舒後來成為著名的思想家,這和他專心學習,不為雜事所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對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係的延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延伸閱讀】

有助孩子成功的說話語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下麵介紹幾種有助於孩子成功的說話語氣,以便於家長能夠和子女正確地交流。

1.充分的肯定、信任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孩子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和肯定,就會信心十足,作父母的千萬不要打擊孩子做事的熱情,不然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2.尊重、商量的語氣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時,作父母的不要認為孩子是故意跟你作對,而加以粗暴地反對,這樣做隻能增長孩子的逆反心理。應態度平和,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講話,這樣孩子就比較樂於接受。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千萬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裏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當不讚成孩子做什麼的時候,應解釋原因,說明道理,並使孩子理解。

3.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用讚賞的語氣加以肯定,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那他會繼續努力。

4.鼓勵的語氣

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嚐試,直到成功。若一味地批評責備,就會打擊孩子嚐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

[36董仲舒]

【原文】

見人善① 即思②齊③ 縱④去遠 以漸躋⑤

見人惡⑥ 即內省⑦ 有則改 無加警⑧

【譯文】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的念頭,即使目前能力相差很遠,隻要下定決心肯努力就會逐漸趕上。

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也有這些過錯或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注釋】

①善:善行,好的行為。

②思:思考,想。

③齊:同樣,一樣。

④縱:縱然。

⑤躋:上升。

⑥惡:音è,不好的行為。

⑦省:音xǐng,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⑧警:使人注意。

【評解】

當看到別人的善行時,對這樣的行為要發自內心地去讚美,不要去鄙視、去嘲諷,更不要有嫉妒的心理。看到他人善良的一麵,就應該引以為榜樣,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努力去做。當看到別人的過失、錯誤時,首先要自我反省是否有類似的行為,如果有就要立刻改正,若沒有,就要勉勵自己,引以為戒。

【國學小百科】

古人自我修養的方法

1、反省

最早見於《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荀子《勸學》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反省之法最常見的叫“內視反聽”。《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

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陶淵明:“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2、撰銘

在自己常用的器物上刻寫文字以自勉。

有鏡銘:“見爾前,慮爾後。”盤銘:《禮記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硯銘:如朱熹的“寧詳勿略,寧近勿遠,寧下勿高,寧拙勿巧”;文天祥的“紫之衣兮綿綿,玉之帶兮卷卷,中之藏兮淵淵,外之澤日宣。嗚呼!磨爾心之堅兮,壽吾文之傳兮”。

衣銘:《禮記》載有這樣一則:“桑蠶苦,女工難,得新娟故後必寒。”

棺銘:如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林紓的“讀書則生,不則入棺。”

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更是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