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相反的比例,就可能因經驗不足而不利於工作的開展。
雖然年資、才能的比例之和是100%,但是,提拔一個人的時候,並不一定要有100%的把握。
因此,有時候為了公司的前途和業績要敢於冒一些風險。鬆下在實際工作中就實施這樣的製度,他認為,如果確信某人有60%的能力,便可以試著把他提拔到更高一級的職務。其中這60%是判斷,其餘40%是下賭注。應該注意的是,有些人看起來隻有60分,但由於公司的信賴和支持,往往能極其出色地完成工作。
鬆下告訴我們,有年資的員工容易令人信服,而有才能的年輕員工被突然提到高職,可能就不是如此了。因此,提拔有才幹的年輕人,不僅隻是提拔,還要再加扶持,就是說,還要在提升的同時,給以切實的支持。鬆下的做法是,把年輕人提升為課長時,還應該讓課內資格最老的職工代表全體課員向新任課長宣誓,即當某人接受課員、代表全體致賀辭,並說:“我們誓言服從課長的命令,勤奮地工作。”這麼做很快就能提高新任課長的威信。
也正因如此,管理者才能感受到生存的價值,才能有動力,才能快樂的工作,生活也才有趣味,在逆境中也才會有轉機。
如果能感受到這些的話,就不會覺得責任是一種束縛,而是種驅動力,也不會對繁忙的工作感到倦怠。
這些觀念,就如同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一樣,可以使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忘卻疲勞。對員工的獎賞也在鬆下的用人經驗之列。他考察了曆史上各種獎賞性質與特征,他看到,有時候功勞是和才幹相稱的,所以提級晉升是應當的;有的則不同,可能發生功勞、才幹和職位脫節的毛病。
鬆下吸取了種種經驗教訓,做出了自己關於獎賞的回答。鬆下本人是鬆下電器的創始人,功勞自然是巨大的,才幹自然也不凡。但是,在他年事尚不算高的時候,便急流勇退,把管理大權交給有才幹、有精力的年輕人,而不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他的這種舉動,對於那些同樣對鬆下電器有功的人員來說無疑也是一種促動。這樣,就可以讓那些很有功勞卻缺乏才於或精力的人能及早離開崗位,讓那些卓有才幹、精力充沛的人走上高位。這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鬆下說:對於有功者在公司的任職,要非常注意不可。
一般來說,對有功者應給以“俸祿”,在公司也就是要給予高額獎金。對有功者予以高職回報的做法是錯誤的,高職應與高能力配合。如果不是這樣,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任何一個經營者都不能圃於成見和習慣勢力的壓迫,而委高職於才能平平的功臣。
盡管這樣做比較困難,但為了公司的前途,非如此不可。
鬆下信服的日本政治家西鄉隆盛的一句格言。也應該成為任何一個管理者的警言:
“對國家有功者應給以俸祿,但不能因為有功勞而給予高職。該給予職位者,必定是具有與職位相匹配的能力與見識者。若將職位給予有功勞而無識見者,國家必致衰敗。大家都知道,日本民族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就企業經營管理來說,日本與西方式經營管理的代表——美國,也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之一,就是用人問題上的差異。”
在美國,沒有傳統文化的束縛,年齡、資曆等因素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並不那麼重要。日本則不同,無論社會生活的哪個領域,年齡、資曆都是極其受到重視的。與中國的“論資排輩”相仿,日本有“年功序列製”,服務年限,舊有的貢獻,都是加薪、提職的重要條件。即使是開明的鬆下幸之助,對此也不能完全隨心所欲,他也有極多無可奈何的時候。
不過,鬆下還是清楚地看到了年輕人的力量,主張“實力勝於資曆”、“讓年輕人任高職”。
鬆下之所以提出這樣的主張,有其生理的、社會的理論依據。鬆下認為,一個人,三十歲是體力的頂峰時期,智力則在四十歲時最高。
過了這個階段,智力、體力就會下降,慢慢地走下坡路。盡管也有例外,但大體情況如此。因此,職位、責任,都應與此相適應,這才是合乎規律的。
閱曆、經驗,當然是年長者多一些,但這並不等於“實力”。鬆下提出的“實力”概念,是很有意味的。他認為,有實力,不僅要能知,而且更要能行,知行合一,才是實力的象征。老年人也許能知,但往往力不從心,未必能行。相比較來說,還是三、四十歲的人更具實力。有實力的人,當然應該委以重任。
不過,一個大公司由於有各種各樣的職位,其中有一些還是頗適合老年人的。但麵對困難時的攻堅、衝刺,就非年輕人不可了。鬆下認為,國家遇到困難,公司遇到困境時,要靠年輕人的力量才能突破難關。其原因,正是因年輕人具備實力。
同樣,創新也是離不開年輕人的,這是與人在各年齡段的生活觀念相聯係的。人的眼光也有年齡的區別:青年人向前看,中年人四周看,老年人回頭看。因此,老年人易於保守,給他們創新的任務顯然是不合適的,這項使命應該放在年輕人的肩上。
但是,根深蒂固的東方文化傳統,並不輕易容許年輕人脫穎而出。鬆下深知此點,因此,他有一個緩衝的辦法,那就是經常聽取年輕人的意見。鬆下在決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要吸取年輕人的意見,親自向他們問詢。如果年輕人直接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即使正確並富有建設性,也會因為人微言輕而不被采納;但如果公司首領征求他們的意見,用經營者自己的口說出來,份量就大不一樣,這就是巧妙的領導藝術了。
鬆下很看重和欣賞這種技巧,他認為年長的企業領導,應該吸取年輕人的智慧,巧妙地推進工作。
鬆下對數千年形成的東方民族“重年資”傳統的弊端看得很清楚。在一次會議上,他諄諄告誡手下的部屬們:“現在的年輕幹部,過10年20年就會老了,那時候不管你的地位是社長還是會長,論實力都比不上40來歲有才能的人,假如由他們來代替你們的職位,就更能促使公司的發展。但日本的情勢、人心向背,各種因素錯綜複雜,這一設想未必能順利進行。但是,千萬要記住,如果可以代替的話,對公司的發展是有益的!”
5.擇優上崗,清理“濫竽”門戶
要想辦好公司,管好企業,在商場中競爭不敗,用人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切忌濫竽充數,而要擇優上崗。
“擇優錄用”是為了把最優秀的人才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去,這是企業管理者選拔人才的一項基本原則,有了這項原則,就能讓比較優秀的人才走到前台來,擔任重要角色;否則優劣不分,必將導致魚龍混雜,矛盾層出的局麵。
盡量維持積極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所謂人才平衡是指企業內部員工在知識結構、性格特質以及優點和缺點互補性等方麵的平衡;而心理平衡則是指才能、願望和工作職位、報酬之間的平衡。這兩種平衡關係。是做好擇優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選才者必須優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各種內外在因素的製約和影響,選拔對象之間的德才素質和成績表現,呈現出千姿百態的不平衡狀態,有的強些,有的弱些;有的此強彼弱,有的彼強此弱;有的明強暗弱,有的明弱暗強。對於這些選拔對象,選才者當然應該在擴大視野的基礎上,首先對其進行科學、準確的考察和鑒別;然後再經過認真的類比和篩選,擇優用之。為了確保擇優的準確性和合理性,我們主張搞積極的平衡,反對搞消極的平衡。也就是說,通過擇優,要使各類人才心情舒暢,快樂的工作,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取得心理平衡。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選才實踐中,注意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1)好中選優
凡是符合“選擇”標準的各類人才,都應根據不同人才的能力,並考慮到不同崗位的要求,將其分別選拔到適當的崗位上,這樣做,就能較好地維持積極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反之,如果對不同能力的選拔對象,不加區別,一律選用;或者該重用的而沒有重用;甚至不該用的反而重用,就會出現人才關係上和心理上的嚴重不平衡,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2)果斷擇優
擇優要大膽、果斷,不要遲疑、寡斷。既然選拔老板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包括經濟效益),那麼,按照社會效益的優劣,來及時調整我們的選才決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某甲德才平庸,績效低劣,可是有關老板礙於情麵,卻仍然讓其幹下去,而不及時“換”用能力勝於他的某乙。這樣做,不僅工作受到損失,而且造成某乙心裏不服,並在心理上影響一大批職工群眾。這就出現了極為嚴重的人才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如果組織上能夠按照社會效益,果斷、及時地“換”用某乙,使得工作在短期內搞上去,那麼,不僅某甲本人無話可說,而且對周圍的一大批群眾,也會產生良好的心理影響,從而取得積極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
(3)廣泛擇優
在選才實踐中,由於選才者之間存有認識誤差和行為誤差,以及幹部隊伍基本素質的不平衡,造成係統與係統之間存有係統誤差,單位與單位之間存有單位誤差。這些大大小小的認識誤差和行為誤差,最終造成這一部分優秀老板得到了及時提拔,而那一部分優秀老板人才卻壓著不動,從而未能在宏觀上和微觀上取得良好的平衡效果。為了扭轉這種不正常的人才現象,就要求選才者既要搞好本單位範圍內的小平衡,又要擴大視野,廣泛擇優,根據整體平衡效果,搞好全係統甚至是若幹個係統範圍內的大平衡。如果其他係統、其他單位將優秀的老板都提拔了,而你那係統,你那單位卻行動遲緩,按兵不動;或者其他係統、其他單位都能夠選拔符合四化標準的老板,惟獨你那係統、你那單位,卻選拔了一些與大範圍內同級幹部水平相差太遠的次等人才,那麼,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請這些感覺遲鈍的選才者,到選才工作做得較好的係統單位去走一走,看一看,及時彌補一下自己的認識誤差和行為誤差。這樣做,對於獲得全局和整體的平衡效果,使得有更多的合格的老板及時得到起用,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總之,擇優上崗,必須時刻注意維持積極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
6.人盡其能:趕驢的不讓他溜馬
處理人事關係是管理者辦公桌上的大事,因為它屬於開發人力資源的問題。解決不好這個問題,你就會被拖得精疲力盡,焦頭爛額。
簡單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弱項,然而一個辦公室或一個公司裏的職務就是那麼多,如果根據取長棄短的原則給每個人安排一個職務,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硬要安排,隻能是形同虛設,毫無意義。
所以,高明的管理者善於因事設人,而不會因人設事;他會盡量堅持取長補短的原則,給每個下屬安排一個最適合的職務,但又不順從他們,而是在職務的限製下自由發揮。這就是因事設人。
“因人設事”之所以與“因事設人”相對立,是因為它們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用人態度和方法。老板不應該漠視公司的實際需要而安置“多餘人”,安置“多餘人”隻能給公司帶來人浮於事的不良效果。因此,“因人設事”是管理者不可不重視的戒律,而以“因事設人”為行之有效的用人原則。這就要求根據工作崗位的要求來挑選合適的人選,把合適的人才聘用到合適的職位上工作,各司其責,快樂工作加速公司工作效率。
一般來講,“因人設事”有七大弊端:
①使公司管理出現人員“擁擠”的現象,從而使公司效率低下;
②由於人浮於事,從而使公司的具體工作沒有秩序,沒有標的;
③會把公司的本位工作置於次要地位,而誇大人情的作用;
④會使公司在複雜的人際網絡中逐步失去內在的活力和競爭能力;
⑤會使公司人才遭到創傷,因為不正常的人際關係會製約有用人才發揮作用;
⑥會給公司崗位職責帶來破壞作用;
⑦會給公司帶來“僧多粥少”的管理困境,從而造成經濟效益短缺,財政支出浪費的現象。
“因人設事”的弊害非常多,最致命的一點是給公司恰如其分地運用人才,帶來負麵效應,從而使公司徹底喪失內部管理機製,出現任人唯親的惡果。
作為企業的一名管理人員,千萬要在“因人設事”與“因事設人”兩方麵做出正確的選擇,否則就會使企業喪失發展的活力。
與“因人設事”相對立的是人要因事而設,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具體做法是:
(1)各就其位
事業為本,人才為重,人事兩宜是用人的重要原則。人事兩宜,包括兩個含義:第一按照需要,量才使用。社會的發展不僅迫切需要各方麵的人才,而且也為發揮人才的作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積壓人才,用非所學,不把人才分配到最能發揮其專長的地方去,強人所難,就會影響公司的發展。第二要了解人,而且要了解得徹底,還要有全麵的觀點,在使用人才時要職能相稱,量才適用,適才所用。人才是有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要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使相應的人才處於相應等級崗位,把人的才能、專長與崗位、職務、責任統一起來。
選人用人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全局,教育人們服從需要和分配,而且必須考慮人才的誌趣、特長、氣質、能力,做到合理使用,讓每個人去幹自己最擅長的工作,為他們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條件和機會,不要強人所難。這樣既能避免大才小用,造成人才有餘,浪費人才,也能避免小才大用,才不稱職,貽誤工作。
(2)盡其所長
高明的老板在管理人才時,總是根據人才的潛能、特長和品德合理地使用它們,分配給人才使用的權力必須足夠使其發揮作用,如果出現錯誤,結合其優勢督促人才合理改進,人才自然會愉快地接受。如果分配給人才的職位,根本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在這種情況下,人才連適應都來不及呢,哪裏還能發揮什麼天才呢?
(3)因人而宜
用人需根據人才的條件進行安排,人才發揮作用建功立業也同樣需要有客觀條件,條件不具備時,人才即使有比爾·蓋茨、戴爾、楊致遠的能力,也會徒勞而無功,發揮不了作用。另一方麵,人才各有不同,有的人善於按最高老板意思做事,能做到這點時,他不很容易滿足;有的人誌在管理好全局,全局管理好了,他就會高興;有的人懂得管理社會事物,懂得什麼事現在可以做,什麼事將來可做,善於適可而止,長遠安排;如果能辨別以上各種情況,那麼這個管理者才能真正稱為伯樂。
管理者要做一個現代的伯樂並不難,隻要你在人與事的主次上恰當把握,就會做到因事設人,而不是因人設事。這樣就會使公司形成每個人都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每項工作都有合適的人來完成,從而使每個員工都能快樂的工作,從而提高公司工作的整體效益。一個公司要充滿生機,前提是人人有其責,事事有人做,時時見效率。而這正是因事設人的益處。
7.巧用“能人”,切忌“武大郎”開店
春秋戰國時,有位著名的軍事大師名叫鬼穀子。此人排兵布陣,調兵遣將,如有神助。他有兩個得意的學生龐涓和孫臏。龐涓在魏國謀了個好差事,當了大將軍。後來小師弟孫臏投奔師兄,師兄發現師弟的能耐比自己還大,產生了妒忌心,怕師弟搶走他的飯碗,不但不重用,反而設計害他,並且剔去其膝蓋骨。後來孫臏逃到齊國,協助齊國打敗魏國殺了龐涓。龐涓因氣量狹隘,不僅沒能保住官還丟了性命且落下個千古笑柄。
“敢不敢用比自己強的人?”這恐怕是管理者對自己最大的考驗,同樣也是管理人員最容易犯的錯誤。
“他都比我強了,那在其他員工眼裏,他是老板還是我是老板?”某私營企業老板直言不諱,一針見血,這種武大郎開店——不允許夥計勝過自己的心態一目了然:
(1)別人比他強就意味著自己不稱職,不稱職的老板會在員工心中喪失威信,喪失了威信當然做不了老板。
(2)員工中有人比自己強,那麼肯定會對老板的位置虎視眈眈,早晚想取而代之,又何苦養虎傷身呢?
(3)有本事的人都多少有點野心,遲早要另立門戶,我幹嘛給他營造個發展的機會,到時多個強敵呢?
在這種心態支配下,這些“武大郎”老板往往是希望別人拿放大鏡來看他,而他自己卻用顯微鏡來看別人。當比自己強的員工工作取得各部門的讚許和支持時,老板會覺得他們是在樹立自己的威信而且是在動搖老板的最高權力。於是乎,老板會有意無意地疏遠他們壓製他們,從而嚴重的挫傷這些員工的積極性,人而也使他們喪了工作的樂趣,更談不上會取得什麼成就。
這種武大郎型的心態說到底是一種弱者的心態,外表的強硬正透露出內心的虛弱,反映出自信心的極大缺乏。真正的強者,願意接納桀驁不馴的部下。因為他有信心,他能控製局麵。因為這樣的管理者關心的並不是別人對自己是否順從,他有能力、有信心贏得別人真正的尊敬。更因為他看重的是人的才能,也更關注企業發展的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