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力:讓員工快樂的工作9(1 / 3)

第一章驅動力的源頭:知人善任

人才是企業之寶。企業間的競爭,從本質上來說,是人才的競爭。擁有“天才”,對於企業是一種優勢,然而擁有“天才”並不等於擁有成功,關鍵之處在於怎樣去使用“天才”,給“天才”找一個合適的平台,讓他最大限度的發揮光和熱。惟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潛能,調到人才的積極性。否則,“天才”也會埋沒於庸才之中,最終隻能落得江郎才盡的悲哀結局。

1.知人善任,各得其所

作為一名管理者要做到“善任”,首先必須要做到“知人”,管理要從發揮人的作用入手。按需任才,人事相宜。因為用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員工處於最佳的工作狀態,讓他充分體驗到“快樂”,然後才能充分調到他的積極性、創造性,讓他出色地去完成某項任務。“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和不足,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們自己。然而,對於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來說,“知人”決不僅僅是指去發現員工有哪些缺點和不足,相反,應該去發掘員工有什麼優點和長處,根據每個人的優點和長點來委派相應的工作,做到“才”盡其用。同時,也隻有一個人在自己完全適應的環境中,才能更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能量,才能快樂的麵對工作,麵對挑戰。如果我們丟開了要他去做的具體任務,而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計較員工的缺點,特別是過多地去議論那些與工作並無多大關係的缺點,這樣就使用人的標準失去合理的依據,反而使一些與工作無關的次要因素上升為衡量的標準,甚至可能使這種“附加條件”成為可以按個人好惡任意伸縮的框框,限製或埋沒了許多可以出色完成任務的人才。

所以,管理者要“善任”就決不能依人論人,而必須依事論才,按需任才。領導者在任人之前,首先應根據所需完成的任務的性質、責任、權限及去完成這項任務的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等因素,認真加以分析,提出明確的要求。然後,根據下屬的特點和長處,分別加以任用。

事業為本,人才為重。事人相宜是“善任”的重要原則。管理者要真正做到“善任”,首先應該從事業的全局出發,充分考慮人才的具體特點,把他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合適的崗位才能激發無限的潛力,假如不把各人的才能用到最能發揮其作用的地方去,那對人才來說是一個壓製,對事業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損失。

作為一名管理人員能夠把每位員工的優勢都沐漓盡致的發揮出來,固然最好。那麼,有沒有一名管理者想過如何把每位員工的“缺點”可以運用呢?其實,萬事萬物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當然,也沒有絕對的“優點”,也不會有絕對的“缺點”。美國有位女專家叫波特夫人,她善用、巧用人之缺點,從而使她的領導和管理係統化、科學化。她曾請一位心理學家和一位社會學家,對其下屬員工進行智力調查。社會學家向她彙報說:你這兒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線性思考的人,一種則是係統思考的人。線性思考的人直來直去,領導叫幹什麼就幹什麼;係統思考的人能全麵地看問題,很快就能抓住問題的要害,決定自己的行動。而心理學家向她彙報說:你手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熱情的人,一種是吹毛求疵的人。熱情的人,豁達樂觀,可以看到任何事物美好的一麵;吹毛求疵的人則愛挑毛病,再完美的事物也能找出許多缺陷。波特夫人經過綜合,做出了這樣的人事安排:線性思維又熱情的人,去做技術培訓教師,他一定會樂於教書;線性思維而又愛挑毛病的人,去當警察,他一定會愛管閑事;係統思維而又熱情的人,請他當領導、顧問,他一定既高瞻遠矚又埋頭苦幹;係統思維而又愛挑毛病的人,請他去當工頭,誰幹得怎樣,他會一目了然。這樣,就做到了各得其所,各避所短。在一般人眼裏,直來直去、吹毛求疵,也許都是缺點、短處,但是在波特夫人眼裏,這些缺點和毛病同時也是長處和優勢,關鍵在於善用、巧用這些缺點和毛病,使之恰到好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特定的才能。有的擅長分析,有的精通財務,有的善於交際。特定的才能應與特定的工作性質相適應。工作對人的要求不同,所以才能與職務應該相稱。給予他的職務應最能刺激他發揮自己的優勢。職務以員工所能和工作所需結合而授,叫“職以能授”,這樣,既不勉為其難,也不會無所事事。盡其所能,工作起來自然積極,自然快樂,管理效能也必然提高。

當然,用人所長,並不是對人的短處視而不見,更不是任“短”隨意發揮,而是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有些人的短處,說是缺點其實並非完全確切,因為它天然就是和某些長處相伴而生的,它是長處的一個側麵。這類“短處”不能簡單地用“減去”消除,隻能暫時避開,關鍵在於怎樣利用它。用的得當,“短”亦即長。

用人要用他的長處,不勉強他的短處;要用他所擅長的,不勉強他所不擅長的。惟有如此,管理者和員工之間才能各得其所:員工快樂的工作,最大限度的發揮積極性;管理者則可以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豐厚的回報。

2.有多大本事,就給你多大舞台

事業的成敗取決於人,沒有人就沒有企業,沒有人就沒有未來。

人員的雇用,應該適應公司工作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過高不見得一定有用,隻要人品好,肯苦幹,對工作熱忱,技術和經驗是可以學到的,即所謂:勞動成果=能力×熱忱。

對於用人的標準,海爾集團CEO張瑞敏這樣認為,不念初衷而虛心好學的人,不墨守成規而常有新觀念的人,愛護公司和公司成為一體的人,不自私而能為團體著想的人,有自主經營能力的人,隨時隨地都有熱忱的人,能支持上司的人,能忠於職守的人,有氣概擔當公司重任的人都是人才。

“因事擇人,知事識人。”這是海爾招聘新員工通常彩的原則,因事擇人,指招聘新員工通常是根據工作的需要來進行,嚴格按照人力資源規劃的供需計劃來吸納每一名員工,謹防產生帕金森現象,造成人員配備上的誤區;知事識人,是要求人力資源中心人員對每一個工作崗位的責任、義務和要求非常明確,學會對人才的鑒別,掌握人才測試、鑒別、選拔的方法,懂得量才而用。

任人惟賢,知人善用。任人惟賢,強調用人要遵守“三公”原則,以事業為重,做到大賢大用,小賢小用,不賢不用。知人善用,是指能及時發現人才,使用得當,在海爾就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你有多大本事,就給你搭多大舞台。”

海爾新員工在試用期間,管理者都會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考核。考核通常從幾個方麵進行:能力的提高、工作成績、行為模式及行為模式改進等等;同時,管理人員也會對新員工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懷,盡可能地幫助他們解決後顧之憂,在工作上要指導幫助他們取得進步,用情感吸引他們留在組織中;同時,從製度上保證他們享受應有的權利。1996年8月7日,張瑞敏在歡迎300多名分配到海爾的大、中專畢業生時,交流了他對知識、學曆、能力、智力、素質、覺悟、機遇等的看法。他首先希望這批海爾新人把自我價值與集團的發展調整一致。他說:“一次創業我們創國內名牌的目標已經實現,二次創業創國際名牌已經開始。集團的發展與你們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是一致的。”張瑞敏說,我想著重講兩點:一是怎麼看待知識,二是怎麼看待機遇。他說,獲得書本知識隻好比是擁有一杆裝備精良的槍,能不能打準靶心則要靠自己的努力。外國公司招聘人才注重的無非是三點:學曆有上限,不是越高越好;其次是動手能力強;此外人際關係還要和諧。這與海爾提倡的智力比知識重要、素質比智力重要、覺悟比素質重要的道理是如出一轍的;希望大家進了海爾,正確對待現實,使知識非常快地轉化成有用的武器。怎麼看待機遇?張瑞敏說:“機遇就是克服困難,就是堅定不移地向目標邁進,而不應該怨天尤人。正所謂人生能有幾回搏,大家應該知難而進。”他特別強調堅韌不拔的毅力,希望新海爾人做任何事都要以達到目的為準則,而不應以自己的能力為準則。海爾對待員工不是看關係而是看表現。海爾很多從大學生中提拔起來的幹部都是從外地來的,有的還是農村的。這種不看關係看表現的待人態度,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尤為重要。楊綿綿曾歸納出個人在海爾發展的三個條件:壓力適中,即主觀上有新目標,但要能達到;利弊參半,即客觀環境對你有批評、有表揚;麵對現實,即逐個解決遇到的問題。

張瑞敏最後鼓勵大家:企業擴張空間的增大給員工提供了發展空間,海爾成為國際化企業,特別是在金融、生物工程、信息、黑色家電等新領域都急需大量人才,更需要很多國際化方麵的人才。海爾占據了年輕人最寶貴的年華,如從大學畢業到35歲,這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時光,少年時許多願望都想在這個時期實現。把這段時間交給海爾安排值得嗎?多數海爾青年甚至中年人被問到這一點,都認為是值得的,因為他們在海爾能快樂的工作,“辛苦著並快樂著”,因為海爾教會了他們謀生、做人、創辦事業的本事,也為他們創造了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處理事務和見世麵的機會。

近年來一些企業特別熱衷於搞“空降兵”,從外部聘人擔任企業要職,張瑞敏卻沒有這麼做。除了企業“新鮮血液”的必要補充,海爾真正的“求才”主要是通過內部招聘來獲得的。張瑞敏之所以選擇這種以內部選才為主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是基於對現代管理理論的正確理解。實際上,絕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均采取的是內部招聘的人才選拔形式。據統計,20世紀中葉,美國企業有一半以上的管理職位由內部人員填補;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一比率已經上升到了90%。因為這種方式非常大的好處是給員工帶來了“盼頭”,也必然會舉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努力的工作。

“發展才是硬道理”,能否推動企業高速穩定發展,是衡量管理者工作成效的最終標準。海爾堅持在建立競爭激勵機製上下功夫,形成了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人才選拔環境。張瑞敏推行“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賽馬規則,每個月由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公布一次招聘條件、工作目標和招聘程序及動態激勵情況,符合條件的人員都可以領到一張表,參加競聘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與條件選擇競爭方向,大家機會均等。競聘會上,在競聘人演講、回答評委提問後,由評委打分,員工代表民主評議。會後由監督小組負責對評分和民主評議情況彙總進行監督,按規定程序任命;與此同時,海爾全員實行“三工並存、動態轉換”的激勵製度,即在全員合同製的基礎上,將所有員工分為優秀員工、合格員工、試用員工三個等級,根據工作績效,“三工”之間進行動態轉換,並與個人報酬相掛鉤,不同的等級享受不同的待遇;此外,張瑞敏的以市場為中心的業績衡量標準也都堅持“三公”原則,有效地避免了任人惟親等不良現象的發生,確保優秀人才能夠及時被選拔到重要崗位上來,最大限度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

海爾在實施和深化技術創新過程中提出了“整合力”的概念,認為企業最重要的是利用多少資源,而不是擁有多少資源,並進一步提出“借力”的觀念。

現在國內許多企業強調企業自身擁有多少博士,而海爾認為人力資源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借用了多少,因為最重要的是成果而不是擁有多少人才。

張瑞敏說:“企業說到底就是人,管理說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許多人的力量集中起來,這個企業就成功了。如果他們願意把力量借給我一起完成一個目標,這就是成功的管理”。

在海爾,需要開發什麼資源就專門製定什麼樣的製度,人的需求到了哪個層次就采取哪種激勵辦法。充分運用管理方式使一大批年輕有為的人才脫穎而出,在企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實現了自我價值。

3.切忌將人打入“冷宮”

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提拔人才應當不拘一格,不能因為一個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就將其忽略,打入冷室或束之高閣,是金子就應該讓它發光,是人才就應該“才”盡其用,這是一條最起碼的用人原則。

對不同的下屬、不同的人才,要區別對待,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對表現比較好的人,一是用他的長處,使他用自己的成績顯示自我。二是利用人才互補優勢彌補他的短處,保證他的長處得以正常發揮。

表現一般的人,給予他在他人麵前表現自己的機會,以求得別人的信任和自身的心理平衡。同時注意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表現較差的人,可以分派給他們略超過自身能力的任務,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起他們“不比別人差”的信心,並注意肯定他們的成績,對他們的長處逐漸加以啟動。

對有能力、有經驗、有頭腦的人,可以采取以目標管理為主的方式。在目標、任務一定的情況下,盡可能讓他們自己選擇措施、方法和手段,自己控製自己的行為過程。還可適當擴大他們的自主權,給他們回旋的餘地和發展的空間。

對能力較弱、經驗較少、點子不多的人,可以采取以過程管理為主的方式。用規章、製度、紀律等對他們的行為過程加以控製;或用傳幫帶的方式,使他們逐漸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對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給他們開拓性的、進取性的、有一定難度的工作。對有經驗的中老年人,可以讓他們做穩定性的、改進性的、完善性的工作。

對個性突出,缺點、弱點明顯的人,一是對其長處加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長處顯示出來了,弱點便被抑製,也容易得到克服。二是做好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作。一年裏談幾次話,肯定成績,指出問題,溝通感情,使他們感到管理者的關心和理解,自己從而兢兢業業,對自己的短處也加以彌補。三是放開一點,采取忍的辦法。不要老是盯住人家,而是給人家留有一定的餘地,幫助也隻是在大事上、在關鍵性的問題上。否則,束縛住手腳就很難讓其有所作為。

對有特殊才能的人,一定要盡可能給他們最好的條件和待遇。特殊人才,特殊對待,這是我們應該遵守的原則。他們之中有的人並不是安分之輩,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和問題,以至很難管理。對此我們光有容忍還不夠,還要做好周圍人們的工作,以便使其能夠集中精力發揮長處和優勢。在特殊的情況下,還應該放寬對他們的紀律約束和製度管理,甚至采取明裏掩蓋、暗中支持的辦法。

對有能力很強的人,可采取多調幾個崗位、單位的辦法,既能夠讓他們發揮多方麵的、更大的作用;又可以調動他們樂於貢獻、多出績效的積極性。

對年輕又有能力的人,則應該給幾個輕便的台階,讓他們盡快地負起更大的責任。如果有可能,可以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去創辦新的事業。

對被壓製了的能人,一個辦法是把他們“解救”出去,給他們顯示自己本領的機會,也給他們從另外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空間。等有了成績,被公眾認可之後,在必要時再調回來加以任用。另一個辦法是把壓製他們的人調開,讓能人上來。這都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對尚未被認可的能人,一是采取逐漸滲透的辦法,讓人們逐漸認識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二是給機會顯示其才能,讓成績說話,來取得人們的信服。

對道德上有缺陷的能人可采取這樣幾種辦法:

1.任命其為副職,以正職製約他;

2.派給他副手以便臨督,告訴是協助他工作,同時也要接受他的幫助;

3.派給他能夠監督、約束他的工作人員,比如會計、審計、監察人員,在職能權力上約束他;

4.滿腔熱情地派給他素質好的直接下級人員,以此作防禦層。應該注意的是,不要用同級人員來製約他,這很容易鬧矛盾。

對跟自己親近的人才,一是調離自己的身邊,讓其顯示自己的才幹。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和自己的關係好,到底是不是人才還可以再看,真正有能力,別人也會服氣;二是采取外冷內熱的辦法嚴格要求,使他們不依靠別人,而是依靠自己,不斷地求得發展。

如果下屬能從你用人態度上感到你辦事的公平合理和嚴格,那麼你就會受到下屬的信任,過去曾是非常難纏的人,以後將對你忠貞不二;過去曾吊兒郎當的人,以後將熱情大增;過去曾三心二意的人,以後將與你推心置腹;你擁有一批心腹幹將,事業將如虎添翼,你的領導地位也能更加穩固。

4.實力勝於資曆

用人是一種藝術。用人有許多方麵,提拔是其中比較有成效的方式之一。鬆下提拔人才有什麼要領呢?鬆下用人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適才適用”,即不受年齡、性別的限製,完全憑才幹、品德、經驗來衡量,以決定升降。

鬆下認為,這也應該是提拔人才的準則。

但是,鑒於日本論資排輩的傳統習慣的影響,鬆下認為依上述原則的提拔也不應該草率。因此,在強調適才適用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年資考績的提升,即把員工的提升與在本企業服務時間的長短掛起鉤來。和年輕人比較起來,年長者經驗充足,他們的年資和經驗這兩項,很容易受到年輕人的愛戴和擁護,所以對公司的業務也是大有益處的。

年資考績和適才適用,各有優缺點,怎樣協調二者呢?鬆下憑著多年的經驗提出了一個比例,即在提升的時候,考慮的因素中年資占70%,才能占30%,這樣的比例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