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東周列國誌13(1 / 3)

資料來源

[1]趙誌超:《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103頁。

[2]《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頁。

[3]R·特裏爾:《毛澤東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頁。

[4]同[1],第103~104頁。

[5]同[1],第95頁。

[6]汪澍白、張慎恒:《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探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頁。

[7]同[6]。

[8]蕭三:《毛澤東同誌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頁。

[9]孫寶義:《毛澤東的讀書生涯》,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頁。

[10]同[1],第106頁。

[11]同[6],第19頁。

[12]同[1],第120頁。

[13]李銳:《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頁。

[14]同[1],第134頁。

[15]同[8],第26頁。

[16]同[2],第16頁。

[17]同[1],第430~431頁。

[18]同[2],第23頁。

[19]《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頁。

[20]同[19]。

[21]同[13],第41~42頁。

[22]鄭德榮等:《新中國紀事1949—1984》,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頁。

[23]周世釗:《第一師範時代的毛主席》。《新觀察》第2卷第3期。

[24]羅章龍:《回憶新民學會》,見《崢嶸歲月》(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頁。

[25]同[19],第13~14頁。

[26]同[19],第18~19頁。

[27]同[19],第21~22頁。

[28]同[19],第24~25頁。

[29]同[19],第30~31頁。

[30]《黨的文獻》1995年第4期。第56頁。

[31]同[19],第66頁。

[32]同[19],第68頁。

[33]同[9],第71頁。

[34]同[9],第97~98頁。

[35]同[30],第58~59頁。

[36]同[30],第39頁。

[37]《回憶蔡和森》,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8]同[19],第363、368頁。

[39]同[19],第436頁。

[40]同[19],第473~474頁。

[41]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第128頁。

[42]同[19],第397、401頁。

[43]同[19],第513~514頁。

[44]同[19],第519頁。

[45]《毛澤東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頁。

[4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詩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6頁。

[47]黎永泰:《毛澤東與大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6頁;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頁。

[48]《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3頁。

[49]同[48],第42頁。

[50]同[46],第168頁。

[51]馬玉卿、張萬祿:《毛澤東的革命道路》,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頁。

[52]同[46],第14頁。

[53]葉永烈:《曆史選擇了毛澤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135頁。

[54]李約翰、鐔德山、王春明:《和省委書記們》,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頁。

[55]張永鬆、林永乙、戴金生:《中央革命根據地史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頁。

[56]同(46],第22頁。

[57]同[48],第99頁。

[583同[46],第29頁。

[59]《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頁。

[60]同[1]。

[61]同[46],第33頁。

[62)郭化若:《橫掃七百裏的輝煌勝利》,《曆史研究》1978年第1期。

[63]李慎明:《縱馬湘贛》,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64](英)迪克·威爾遜;《曆史巨人——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頁。

[65]《聶榮臻回憶錄》(上冊),解放軍出版社1983年版,第247~248

頁。

[66]《黨史文彙》1994年第8期。

[67]同[46],第60頁。

[68]同[48],第149、161頁。

[69]同[46],第68頁。

[70]劉恩營整理:《從井岡山走進中南海——陳士榘老將軍回憶毛澤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頁。

[71]《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頁。

[72]同[453,第386頁。

[73]同[71],第36頁。

[74]同[71],第45頁。

[75]同[71],第58頁。

[76]同[48],第182、209頁。

[77]同[48],第201頁。

[78]同[48],第211、234頁。

[79]同[48],第203~204頁。

[80]同[48],第247頁。

[81]《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82]同[48],第287頁。

[83]田玄:《中將交往錄》(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頁。

[84]陳晉:《毛澤東的文化性格》,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頁。

[853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頁。

[86]《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29頁。

[87]同[86],第490、491~492頁。

[88]《毛澤東談話藝術》,第76~77頁。

[89]同[86],第533、534、535頁。

[90]同[86],第538頁。

[91]同[71],第140~142頁。

[92]同[71],第144~148頁。

[93]同[71],第150頁。

[94]同[84],第157頁。

[95]同[86],第568頁。

[96]《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183頁。

[97]同[81],第354~355頁。

[98]《毛澤東生平實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5頁。

[99]同[96],第239~240頁。

[100]樊吳:《毛澤東和他的顧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201頁。

[101]同[100],第202、206、207頁。

[102]同[86],第651頁。

[103]同[86]。第624頁。

[104]《蕭勁光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253頁。

[105]同[86],第690~691頁。

[106]同[86],第722頁。

[107]《毛澤東的語言藝術》,第155頁。

[108]蔣澤民:《憶毛澤東在延安》,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頁。

[109]同[86],第775~776頁。

[110]《人民日報》1979年7月14日。

[111]同[86],第782頁。

[112]王定國:《萬古雲霄著意旋》,《工人日報》1978年12月23日。

[113]甄不賈:《毛澤東讀書筆記》。《希望》1992年新總第1期。

[114]海魯德等:《生活中的毛澤東》,華齡出版社1989年版,第70頁。

[115]《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18頁。

[116]同[115],第831、844頁。

[117]同[115],第864~865頁。

[118]《黨的文獻》1995年第4期,第61頁。

[119]範明:《棗園初見毛主席》。《黨的文獻》1995年第3期,第61頁。

[120]逢先知:《古籍新解,古為今用——記毛澤東讀中國文史書》,《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第210頁;《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文獻和研究》1985年彙編本,第8~9頁;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第4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