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東周列國誌12(1 / 3)

1971年

9月10日中午,毛澤東在靠近紹興一條專線上的專列,接見南萍、陳勵耘、自宗善等。據汪東興回憶:“這次談話,講了廬山九屆二中全會的問題,黨的曆史上幾次路線鬥爭的問題,軍隊幹部的團結問題,戰備問題。談話中,毛主席還說:不要帶了幾個兵就翹尾巴,就不得了啦。打掉一條軍艦就翹尾巴,我不讚成,有什麼了不起。三國關雲長這個將軍,既看不起孫權,也看不起諸葛亮,直到麥城失敗。毛主席在談話中,再一次批評了林彪、黃永勝。他還針對當地領導人鬧不團結,講了一個春秋時代齊魯兩國長勺之戰的故事,寓意深長。他說,齊國和魯國打仗,我是幫魯國,還是幫齊國啊?魯國小,人少,隻是團結的好。齊國向魯國進攻,魯國利用矛盾,把齊國打敗了。”

9月的一天,周恩來向毛澤東書麵彙報了林彪一夥準備叛逃的異常情況,請示處置辦法。毛澤東閱過材料後,在他喜歡用的一把絲綢折扇上題聯,旋即叫警衛人員直送周恩來。題聯為:各求各誌,各行各路;離凡離聖,離因離果。“各求各誌”意即各從其誌,語出《史記·伯夷傳》:“道不同不相與謀,亦各從其誌也。”既然各有各的誌向,必然會各走各的路。人各有誌,不必勉強;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何辦法?下句的“凡”、“聖”本來是儒家稱引的範疇。儒學把人分為“聖人”、“凡人”,聖人指聖賢豪傑,凡人指人民大眾。“因”、“果”為佛家語,即因果報應。佛家認為,前生或今世所造善惡諸業,必將在今生或來世獲報。作者借此表示辯證法的因果規律。9月13日淩晨,林彪果然撕去“最最最”麵紗,駕機叛逃。是為“各求各誌,各行各路”;頃刻即摔碎在蒙古的溫都爾汗,機毀人亡,果然“離凡離聖,離因離果”。

1972年

9月27日,毛澤東在北京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了談話,並送了他一部《楚辭》。

1973年

5月,江青在毛澤東住處,看到桌上放著專為他排印的郭沫若《十批判書》大字本。毛澤東給了江青一本,並說,我的目的是為了批判用的。然後,他念了這首詩;“郭老從韓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5月25日晚,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上講話。他強調要重視上層建築,抓路線問題。他要求政治局的同誌,當然也包括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在內,都要認真看書學習,要懂得曆史,學點哲學,看些小說。毛澤東說,郭老的《十批判書》有尊孔思想,要批判;但郭老功大過小,他在中國曆史的分期上,為殷紂王、曹操翻案,為李白籍貫作考證,是有貢獻的。對中國的曆史要進行研究,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從烏龜殼(甲骨文)到現在,都要進行研究、總結,要有知識。

7月4日,毛澤東召見王洪文、張春橋。“你們兩位是負責搞報告和黨章的。今天找你們來談幾件事。近來外交部有若幹問題不大令人滿意,大概你們也知道吧?”毛澤東對外交部的批評是由外交部的一期簡報引起的。毛澤東不同意這期簡報對美蘇關係的分析。毛澤東又說:“又是外交部一個什麼屁司,說是田中不能上台,上台也不能改善中日關係。”在座的工作人員插話:“二部認為田中上不了台,外交部認為田中要上台,但中日關係不會很快改變。”“以五十步笑百步,棄甲曳兵而走,逃到五十步的笑一百步的。這是以數量而論。如果拿性質論,都是逃兵,你去翻那個《孟子》。”毛澤東借用這個典故批評外交部對日本政局和中日關係的分析錯了。

“所以我正式勸同誌們讀一點書,免得受知識分子的騙。什麼郭老、範老、任繼愈、楊柳橋之類的爭論。郭老又說孔子是奴隸主義的聖人。郭老在《十批判書》裏頭自稱是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啊!”王洪文、張春橋用心地聽著毛澤東的談話。尤其是張春橋更仔細地捕捉著毛澤東的每句話的意思。毛澤東繼續說:“我讚成郭老的曆史分期,奴隸製以春秋戰國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他亂得很。”“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講秦始皇,開頭一大段也是講他了不起。”

[附注]“以五十步笑百步”句,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對日;‘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即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