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東周列國誌11(3 / 3)

[附注]“人貴有自知之明”,見《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967年

4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對幹部講了《觸龍說趙太後》,並說:“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製代替奴隸製的初期,地主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這種再分配是不斷地進行的,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代表剝削階級,而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但我們如果不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本主義複辟,無產階級的財產和權力就會被奪回去。”

[附注]《觸龍說趙太後》,本篇見《戰國策·趙策·四》。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見《孟子·離婁上》。

《觸龍說趙太後》全文如下:

趙太後新用事,泰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諫,太後明謂左右:“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麵!”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目三四裏,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1968年

10月31日,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10月13日至本日在北京舉行。在閉幕會上,毛澤東再一次講了話。他說:擁護孔夫子的,我們在座的有郭老,範老基本上也是有點崇孔囉,因為你那個書上有孔夫子的像哪。馮友蘭就是擁孔夫子的囉。我這個人比較有點偏向,就不那麼高興孔夫子。看了說孔夫子是代表奴隸主、舊貴族,我偏向這一方麵,而不讚成孔夫子是代表那個時候新興地主階級。因此,我跟郭老在這一點上不那麼對。你那個《十批判書》崇儒反法,在這一點上我也不那麼讚成。但是,在範老的書上,對於法家是給了地位的。就是申不害、韓非這一派,還有商鞅、李斯,還有商鞅、李斯、荀卿傳下來的。這些古董我也不勸同誌們回去研究這一套嗬。

[附注]《十批判書》是郭沫若1943年下半年至1945年初寫作的關於中國古代諸子研究的論文集,1945年在重慶出版,1950年在北京作了修改和補充,1956年再版。全書10篇,即《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等。

1970年

5月20日,毛澤東為支援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的抗美救國鬥爭發表聲明《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聲明指出:“無數事實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小國能夠打敗大國。小國人民隻要敢於起來鬥爭,敢於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勝大國的侵略。這是一條曆史的規律。”

[附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見《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8月31日,毛澤東寫了《我的一點意見》,在九屆二中全會印發。它嚴厲批判了陳伯達,內稱:“至於無產階級的天下是否會亂,廬山能否炸平,地球是否停轉,我看大概不會吧。上過廬山的一位古人說:‘杞國無事憂天傾。’我們不要學那位杞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