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東周列國誌10(1 / 3)

1959年

4月,毛澤東在上海會議上,針對當時工作中存在的分散主義、本位主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況,提出:“要學習和借鑒秦始皇善於集中力量於主攻方向,同時要學會走群眾路線。也就是把集中統一的領導和群眾路線統一起來。”毛澤東說,不利於群眾的事情就是不利於國家,沒有什麼有利於群眾而不利於國家的事。秦始皇並不是沒有過錯,給秦始皇翻案,要看到他還有重大的過錯。曆史上的秦始皇搞專製獨裁,同群眾路線是根本對立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走群眾路線的秦始皇。一方麵領導人不要給人亂戴帽子,允許保留意見,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一方麵領導要以身作則,提倡作自我批評。這樣兩個方麵結合起來,經過不同意見的爭論,在這個基礎上集中起來,這是革命的秦始皇,集中統一就有了群眾基礎。”

6月24日,在開往韶山的列車上,毛澤東給王任重講了一段《東周列國誌》。秦穆公輕信了傳來的情報,不聽勸阻,強令孟明等率兵征服鄭國,結果鄭國嚴陣以待,無法進攻,返回路上,又被晉國伏兵打得全軍覆沒。秦穆公親自迎到郊外,說由於沒聽你們的意見,害了你們,是我的罪過,你們沒有罪,“不能以一眚掩大德”,仍重用孟明。後來孟明再次伐晉,又打了敗仗,秦穆公還是重用他。於是孟明增修國政,富國強兵,又大舉攻晉,勢不可擋,凱旋而歸。“自古以來,常勝將軍是沒有的。打兩個勝仗一個敗仗,就是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啦。”講完故事,毛澤東這樣總結道:“如果是決策錯了,領導人要承擔責任,不能片麵地責備下麵。領導者替被領導者承擔責任,這是取得下級信任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附注]孟明3次伐晉故事,見《東周列國誌》第四十四回《叔詹據鼎抗晉侯·弦高假命犒秦軍》至第四十六回《楚商臣宮中弑父,秦穆公崤穀封屍》。

秦穆公(?—前621),春秋時秦國國君,為奮發圖強,多次爭霸中原,為晉所阻。

孟明,春秋時泰國大夫。公元前627年,在襲鄭滅滑歸途中,在崤山(河南澠池東)為胥伏擊失敗;旋伐晉,又敗;三年後,終於大敗晉。

毛澤東參觀韶山學校。這時,有更多的學生迎向毛澤東,大家激動地高呼著“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毛澤東大聲地致意:“同學們好!”“老師們好!”並不失幽默地說:“不要喊萬歲,人哪能活一萬年呢?假如兩千年前的孔夫子到今天不死,會老成什麼怪物?世界是你們的,希望和前途屬於你們。”

6月27日,毛澤東準備離開韶山去長沙,中午在鬆山設宴向父老鄉親告別。在座的有楊子嘉烈士的父親楊舜琴。席間毛澤東給楊舜琴敬了塊清蒸魚,說:“舜老,舜老,您是儒醫。”楊回答說:“不,我是愚蠢之愚。”“那不是,是儒醫之儒。”毛澤東又夾了塊魚放到自己碗裏,並借用孟子的話說:“魚我所欲也,儒亦我所欲也。”楊十分欽佩毛澤東知識的淵博和對長者的尊重。

[附注]“魚我所欲也”,見《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廬山會議前,毛澤東要了一批有關《楚辭》的著作。他研讀《楚辭》,特別對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百讀不厭,常掩卷長思,不能自已。毛澤東又讓林克抓緊時間編出一本含幾十種評介、研究《楚辭》的書刊目錄。編後,經他親自審改,印發給廬山來的代表。“據我考察,”林克說:“當時他正在集中精力思考怎樣糾正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中出現的‘左’的錯誤。或許,正是屈原那種愛國愛民、體恤百姓的精神與毛澤東當時的心境產生了共鳴,他才向全會推薦了這個目錄。”

7月4日,毛澤東在廬山,邀王任重、劉建勳和梅白共進晚餐。席間,毛澤東談笑風生,並念道:“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接著問梅白:“你曉得這是哪個的作品?”梅白說:“是不是明代楊繼盛的詩?”毛澤東高興地笑了:“是的,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這兩句,並照此去做。這幾十年的體會是:頭一句‘遇事虛懷觀一是’,難就難在‘遇事’這兩個字上,即有時虛懷,有時並不怎麼虛懷。第二句‘與人和氣察群言’,難在‘察’字上麵。‘察’,不是一般的察顏觀色,而是要虛心體察,這樣才能從群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詩言誌,椒山先生有此誌,乃有此詩。這一點並無驚天動地之處,但從平易見精深,這樣的詩才是中國格律詩中的精品。唐人詩曰:‘邑有流亡愧俸錢’,這寥寥七字,寫出古代清官的胸懷,也寫出古代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寫詩就要寫出自己的胸懷和情操,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才能使人振奮。”

[附注]楊繼盛(1516—1555),明朝官員,號椒山,容城(河北容城)人。因奏劾權臣嚴嵩十大罪狀,下獄,三年後被殺害,有《楊忠湣集》傳世。

“詩言誌”,見《尚書·舜》。

“邑有流亡愧俸錢”,見唐朝韋應物七律《寄李儋元錫》:“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舂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餞。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7月17日,毛澤東在廬山美廬和周小舟、李銳、田家英、周惠等談話,在談到1958年時,毛澤東說:“58年的毛病,主要出在綜合平衡上。現在看來,陳雲那個‘先市場,後基建’的意思是對的。六億五千萬人的衣食住行沒有安排好,出了一點亂子。我是始作俑者嘍!怪不得下麵工作的同誌。”

毛澤東在談到糧食問題時,又說:“孔夫子的職業為道士,作過會計,管過田地。”

[附注]“始作俑者”,見《孟子·梁惠王上》。

7月23日,毛澤東在廬山講話,在談到食堂時,他說:“一個科學院調查組,到河北昌黎縣,講得食堂一塌糊塗,沒有一點好處,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學那個宋玉的辦法,寫《登徒子好色賦》(接著就講這個故事的原委)。我講食堂,走了題了。科學院的調查,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食堂哪沒有缺點。無論什麼事都有缺點。無論什麼人都有缺點,孔夫子也有錯誤。我看過列寧的手稿,改得一蹋糊塗;沒有錯誤,為什麼要改?”

7|月31日,毛澤東在廬山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講話,他在提出要會議勞逸結合時說:“胡琴拉得太緊,弦要斷。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弛就是右傾、保守。弓箭時代,弦要解下。開弓如滿月,箭發似流星。拉緊不能太久。文武之道,是辯證法。休息兩天,換換空氣。不要一句話不對,就是什麼什麼。要容許申辯。思想不通,服從組織,實行黨章很不容易。要聽對方意見。”

8月1日,毛澤東在廬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講話,其中又一次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說:“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在同一階級朋友之間適用,對立集團不適用。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己所不欲,要施於人,互相消滅。軍閥混戰一場,有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資本集團與那一資本集團之間,也是你我要相互整垮,這一公司與那一公司之間,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無不如此。同蔣介石抗日聯合,是暫時的,同國民黨兩次聯合(第一次是同孫中山)是暫時的,互相利用;暫時同盟。原則恰恰相反: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求生存,擴大,這是己之所欲,難道要資產階級也要擴大?恰恰相反,己之不欲,自己不生存,不擴大,自己消滅,當然不是,要擴大,而且施之於人,不願國民黨擴大,準備條件消滅之。”

他在談及要改造,慢慢刮掉錯誤東西時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要做到這一條,這句話源於齊景公的一則故事。齊景公70歲了,小兒子七八歲,同他玩耍,學牽牛,拿條繩子。娃娃拉一端,齊景公用口咬住另一端。小孩子摔了一跤,齊景公掉了幾顆牙。‘孺子牛’故事是這麼來的。”

[附注]齊景公(?~前490),春秋時期齊國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