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前637),春秋宋國國君,齊桓公死後,曾為齊國平內亂,立新君,由此企圖代霸,在會盟中為楚欺,被誘俘。釋放回,與楚在泓水(河南柘城東北)決戰,以先禮後兵,屢失戰機,在潰敗中受傷,因辱而死。東漢以來史書,將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有一次,他從同學那裏借來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書中記述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英雄人物。毛澤東立即為書中人物所吸引,特別是讀到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迦德鄰女皇、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傳記時,他情不自禁地在書上濃圈密點,表示讚賞。還書時,他對蕭子瞕(蕭三)發表了自己的讀後感:“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麗、印度的覆轍。你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而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附注]“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見《大戴禮記·保傅》引諺語“前車覆,後車誡。”
毛澤東1936年與斯諾談話時回憶說:“我還記得就在這個時候我第一次聽說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都已死去——雖然新皇帝宣統(溥儀)已經登基兩年了。說實在的,當時我還不是一個反對帝製的人;認為皇帝和大多數官吏都是誠實、善良和聰明的人。他們僅僅需要康有為幫助他們進行變革罷了。關於中國古代帝王堯、舜、秦皇、漢武的記載使我著迷,我讀了許多有關他們的書。”
[附注]堯,古史傳說的陶唐氏首領,稱唐堯,原居冀方(河北唐縣),後遷平陽(山西臨汾)。讓位於虞舜。為曆代封建王朝和史家譽為禪讓的賢君模式。
舜,古史傳說的有虞氏首領。姚姓,字重華。主要活動區在虞(河北虞城),故稱虞舜。後禪讓於夏禹。他和唐堯,同為曆代封建王朝和史家譽為樣讓的賢君模式。
秦皇,即秦始皇(前259~前210),秦王朝建立者(前246~前210在位)。中國第一個皇帝。
漢武,西漢皇帝,即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是古中國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
1912年
毛澤東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校長符定一認定毛澤東定成大器,必須好好栽培。他當即授以《資治通鑒》供毛澤東閱讀。毛澤東如獲至寶,自此以後天天閱讀此書,許多章節背得滾瓜爛熟,以至到老不忘。
[附注]《資治通鑒》,宋朝司馬光等撰,291卷,記述自周或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間1362年曆史,是編年體通史。
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談話時回憶說:“我的下一個求學經曆是在省立第一中學。我花了一塊錢報名,參加了入學考試,發榜時名列第一。這是一所很大的學校,有許多學生,畢業生更是難以計數。這裏的一位國文教員對我幫助很大,我的文學愛好引起了他對我的注意。這位教員借給我一部《禦批通鑒輯覽》,裏麵有乾隆皇帝的諭旨和禦批。”
[附注]《禦批通鑒輯覽》,清朝乾隆年間官修,共116卷。采用《綱目》和《通鑒》的體例,扼要敘述黃帝至明末的史事,由清朝乾隆帝核定,並加以論斷。
6月,毛澤東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讀書期間,寫有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讚揚商鞅變法,並發表議論。全文如下:
吾讀史到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歎吾國國民之愚也,而歎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歎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係,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譏矣。嗚呼!吾欲無言。
毛澤東的國文教員閱此文後有多處評語。並批給同學“傳觀”。這些評語是:“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曆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文末還有總評:“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歎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落款為“滌盦六月廿八號”。
[附注]“商鞅徙木立信”,見《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1913年
毛澤東當時每天寫日記,讀報寫摘記,讀書寫筆記、作眉批,對不易找到的好書,有時整本地抄下,如楊昌濟翻譯的日人《西洋倫理學史》,他就借來,一字不漏地把全文抄了下來。他做的各種讀書筆記、讀報摘記等是很多的,積有一大網籃,存在湘潭韶山家中。馬日事變之後,他的族人為防反動派迫害,將他的全部書籍文物連同這些筆記搬到後山燒了。他的幼年塾師從灰燼中救出一本筆記和課本兩冊,珍藏到解放以後。
筆記用的是九行直線本,共47頁(94麵),1萬餘言。前麵11頁是手抄的《離騷》和《九歌》,在《離騷》正文的上麵批有各節提要;後麵36頁冠名“講堂錄”,主要是“修身”和“國文”的筆記,當是1913年至1914年聽楊昌濟先生講課時所記。
《離騷》和《九歌》係全文抄錄,一絲不苟,可見愛好之深。《講堂錄》所記範圍很廣,在學術文章方麵,凡先秦哲學、楚辭、漢賦、史記、漢書、唐宋古文、宋明理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文章家等,都曾涉及。
[附注]據《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考證,毛澤東的這本筆記中的《講堂錄》是1913年10月至12月他在第四師範學校讀預科時所錄,本篇前麵部分主要是修身和國文的課堂記錄(當時預科修身課教員是楊昌濟,國文課教員是袁仲謙)。本篇後麵部分主要是毛澤東閱讀韓愈文章的筆記。《講堂錄》涉及幾十位中外著名學者文化科學家和政治家,其中先秦人物就有孔丘、孟軻、左丘明、孫武。
《離騷》,戰國末期楚國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辭中最重要的一篇。全篇以作者與楚國沒落勢力問的激烈鬥爭和衝突,突出表現他的進步思想、政治熱情、貞潔的情操和頑強的鬥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