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奉命負責船上的第五號艙,得和五個碼頭工人一起工作。他們身強力壯,可是對炸藥卻一無所知。他們正將重兩千到四千磅的炸彈往船上裝,每一個炸彈都包含一噸的TNT,足夠把那條老船炸得粉碎。我們用兩條鐵索把炸彈吊到船上,我不停地對自己說:萬一有一條鐵索滑溜了,或者是斷了,噢,我的媽呀!我可真害怕極了。我渾身顫抖,嘴裏發幹,兩個膝蓋發軟,心跳得很厲害。可是我不能跑開,那樣子就是逃亡,不但我會丟臉,我的父母也會丟驗,而且我可能因為逃亡而被槍斃,我不能跑,隻能留下來,我一直看著那些碼頭工人毫不在乎地把炸彈搬來搬去,心想船隨時都會被炸掉。在我擔驚受怕、緊張了一個多鍾點之後,我終於開始運用我的普通常識。我跟自己好好地談了談,我說:‘你聽著,就算你被炸了,又怎麼樣?你反正也沒有什麼感覺了。這種死法倒痛快得很,總比死於癌症要好得多。不要做傻瓜,你不可能永遠活著,這件工作不能不做,否則要被槍斃,所以你還不如做得開朗點。’”
“我這樣跟自己講了幾個鍾點,然後開始覺得輕鬆了些。
最後,我克服了我的憂慮和恐懼。讓我自己接受了那不可避免的情況。”
“我永遠也忘不了這段經曆,現在每逢我要為一些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憂慮的時候,我就聳下肩膀說:‘忘了吧。’”
好極了,讓我們歡呼三聲,再為這位賣餅幹的店員多歡呼一聲。
“對必然的事,要輕快地去承受。”這幾句話是在耶酥基督出生前三百九十九年說的。但是在這個充滿憂慮的世界,今天的人比以往更需要這幾句話:“對必然的事,要輕快地去承受。”
要在憂慮毀了你以前,改掉憂慮的習慣,第四條規則是:
適應不可避免的情況。
要主動地尋找快樂你幸福還是不幸福,快樂還是不快樂,這一切到底是由誰來決定的呢?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你自己。
一位名聞遐邇的老人被電視台節目主持人作為特約嘉賓邀請來參加活動。他確實是一個非常傑出的老人。他的講話完全沒有經過特別的準備,更沒有經過任何排練。這些講話與他的個性是完全一致的,他精神矍鑠,容光煥發,充滿快樂。無論他想說什麼,他都毫不掩飾,而且思維敏捷。他的機智幽默,讓聽眾捧腹大笑。大家都非常喜愛他。這次節目,他給人以深刻印象,他也和其他人一樣感到特別的興奮。
最後,節目主持人問這位老人為什麼總是這樣高興。“你一定有什麼特別的讓自己快樂的秘密。”
“不,沒有,”老人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秘密。這隻不過和你臉上的鼻子一樣普通。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有兩種可能的選擇:要麼高興,要麼不高興,你想我會選擇什麼呢?當然,我會選擇快樂,這就是全部的秘密所在。”
這似乎也太過於簡單,而且這個老人的思想也好像是太膚淺。但是,這讓我想到了林肯,我想沒有誰會指責他思想淺薄,林肯曾經說過境由心造,你的心裏有多快活,你也就會得到多少快活。如果你想讓自己不開心,那你時時刻刻都可以不開心。而且,這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隻要選擇不開心就可以了。你可以告訴自己什麼事情都不順利,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滿意,那麼,你肯定就開心不起來。但是,如果你對自己說:
“事情進展良好,生活也不錯,所以,我選擇開心”,那麼,你肯定就會快樂。
和成年人相比,在做一個快樂的人方麵,小孩們更在行。能夠把小孩的這種精神帶到中年或老年的人,可以說就是一個天才。因為他把上帝隻賦予年輕人的快樂精神保留了下來。基督耶穌的精明是值得稱道的,因為他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就要保持孩子般的心境和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在精神上或者說在心理上不要過早地老化,不要太老於世故。
我的小女兒伊麗莎白隻有九歲,她對快樂有她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我問她:“寶貝,你快活嗎?”
“我當然快活,”她回答說。
“你總是很快活嗎?”我又問。
“當然,我總是很快活。”
“什麼事情讓你快活呢?”
“這個,我不知道,”她說,“我就是快活。”
“總得有個什麼事情讓你快活呀?”我急切地問。
“那好吧,讓我來告訴你,”她回答說,“我的那些夥伴讓我快活。我喜歡他們。我們的學校讓我快活,我喜歡上學,我喜歡我的老師,我喜歡上教堂,我喜歡那裏的老師。我喜歡我的姐姐瑪格麗特和我的哥哥約翰,我喜歡我的爸爸和媽媽,當我生病的時候,他們照顧我,他們喜歡我而且對我非常好。”我沒有做聲,我也從來沒有跟她說過這樣的事情。
這就是伊麗莎白對快樂的理解,在我看來,這已經是很全麵的了。她的夥伴(也就是她的朋友、同伴)、學校(她所學習的地方)、教堂(她所崇拜的地方)、她的哥哥、姐姐、爸爸、媽媽(這就是可以找到愛的家庭圈子)。你的快樂就在這樣的生活圈子中,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也是與這些因素密切相關的。
我們曾經要求一群孩子把他們最快樂的事情列舉出來。他們的答案都是有血有肉、可感可摸的。男孩子們的答案是:看一隻飛翔的燕子,看清澈的水麵,看船舷激起的水花,看飛馳的列車,看建築工地上起重機吊起重物,看狗的眼睛等等。而讓女孩子快樂的事情是:映在水麵上的燈光,掩映在樹叢中的紅屋頂,冉冉升起的炊煙,紅色的天鵝絨,雲中露出的月光等等。孩子們的這些表述雖然不是十分的清楚明白,但是它表明整個宇宙還是有一個共同的美的本質。要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就必須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就必須有一雙能從普通的事物中看到不同尋常東西的慧眼,就必須有一顆孩子般的心,純樸自然。
遺憾的是,我們有許多人喜歡自己給自己製造不快樂。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不愉快都是自己創造的。我們許多的悲哀都是由社會條件決定的。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生活中快樂與否,依然是由我們的思想和態度決定的。
“人們本來是可以生活得更快活一些的,但是五個人中有四個放棄了本應有的快樂,”林肯說,“不快樂是人們心境的普遍狀況。”人們的生活境況是否像這樣,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我發現,生活不幸福的人比我想像的要多得多。因為生活幸福,是人們對生存狀態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幸福是可望而且可及的,獲得幸福也決不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任何人隻要渴望幸福,隻要願意為此努力,隻要把握和實踐正確的方法,他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在列車的餐車上,我從一對陌生的夫婦旁經過。那位女士穿戴十分考究,穿著貂皮大衣,戴著鑽石項鏈,但是,她卻很不開心。她大聲地嚷嚷,說餐車邋遢肮髒,而且風很大,服務很不周到,而且食物味道極差。總之,她對這裏的一切都感到討厭。
與此相反,他丈夫是個和藹可親、不那麼講究的人,能夠隨遇而安。我想這位做丈夫可能會對妻子的挑剔和指責多少有些尷尬和失望,因為他帶她出來旅遊,本來是為了尋找快樂。為了避開這個話題,這位丈夫問我這次出來是為了什麼,他說他是一位律師。可是,接下來,他開了一個大玩笑,因為他笑著說:“我妻子在一個製造廠工作。”
我覺得很奇怪,因為他妻子根本就不像一個工人或一個企業的領導人之類的,因此,我問道:“她生產些什麼?”
“不愉快,”這位丈夫回答說,“她總是給自己製造煩惱。”
雖然我看到的是那個女人一張冷冰冰的臉,但我讚成這位丈夫的觀點,因為他這句話確切地形容了許多人所做的事情——他們都在自尋煩惱。
因為生活本身所產生的讓人不愉快的事情已經是夠多的了,像這樣自尋煩惱,製造出更多的不愉快,豈不是太過於愚蠢了嗎?有些煩惱是我們自己所無法把握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從精神上再給自己增添煩惱。
我們不想去討論人們是怎樣給自己製造煩惱的,在這裏,我們隻討論應該怎樣結束這種給自己製造煩惱的可悲的過程——給自己增添煩惱,隻要在心裏想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想法,采取那些我們習慣了的生活態度,例如,認為無論什麼事情最終的結局總是很糟糕的,別人總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而我們總是得不到我們想得到的東西。
培養歡暢的心境你可知道,隻要下定決心你就會快樂——而且對它執著不移——你便會快樂下去。快樂依憑你的心理狀態,而不在你的財產或成就。
厭煩、不情願和仇恨等等諸如此類的意識,使得我們感到不快樂。不快樂的產生,往往是與恐懼和焦慮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在這裏我們隻想強調:在很大程度上,每個人的不快樂都是自己創造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隻給自己創造快樂和幸福,而不給自己製造煩惱呢?
我有一次在火車上的經曆或許能提供一點答案。一天早上,在一列老式的普式火車上,差不多有一半人擠在洗嗽間準備洗臉。和往常一樣,在火車車廂這樣一個狹小擁擠的空間了呆了一個晚上之後,這些彼此陌生的人沒有表現出什麼興奮,人們之間很少說話,即使說話也盡是些牢騷和抱怨。
不久,一個人走了進來,他臉上帶著燦爛的微笑。他向我們每一個人打招呼,問大家早上好,可是,他得到的回報卻是一些毫無熱情的哼哼哈哈。輪到他洗嗽的時候,他竟然哼起了快樂的小調,雖然他是無意識的,他的情緒多多少少感染了一些人的情緒。最後有一個人說:“你今天早上似乎是特別的快樂,你為什麼這麼快活呢?”
“不錯,”那個人回答說,“我確實是非常快樂。我真的感到愉快。”接著,他又補充說:“快樂,是我的習慣。”
雖然這個人的話語不多,但我相信,在這個車廂的每一個人都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快樂,是我的習慣。”
這句話是非常深刻的,因為我們快樂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心靈所養成的習慣。《箴言》中有一句睿智的話:“心中歡暢的,常享豐筵”。換句話說,培養歡暢的心境,也就是,養成快樂的習慣,生活就會變成持續不斷的盛筵。也就是說,你能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快樂的習慣,結出的碩果就是:一生的快樂,一生的幸福。而且,因為我們能夠養成一種習慣,因此,我們完全有能力創造幸福。
隻要經常想一些快樂的事情,就能養成快樂的習慣。用快樂的思想充實自己的精神,而且,每天讓它們在心裏重複幾次。如果一種不快樂的想法進入你的心裏,你應立即停止,有意識地把它驅逐出去,而代之以快樂的思想。每天早晨在你起床之前,全身放鬆,有意識地去想那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讓這一天中你所期待的美好的東西像一幅圖片一樣從你的眼前閃過,盡情享受由此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這種思維訓練對事情轉變成現實是很有幫助的。不要懷疑當天事情進展的順利與否,隻要你有絲毫的懷疑,事情的進展往往就不會順利。因為在你想到這些消極思想的時候,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導致失敗的因素都帶到了你的身旁。結果,你就會總是埋怨:“為什麼什麼事情都那麼糟糕?問題到底在哪裏?”
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每天在你起床之前你的思想決定了你這一天的生活。
如果你今天過得不如意,那麼,明天換一種方式生活,當你起床的時候,大聲地把下麵這句話念上三遍:“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要在其中高興歡喜!”再把《聖經》中的這句話具體化,把它變成:“我要在其中高興歡喜”。用一種堅定、清晰和摧人奮進的聲調反複念誦。這句來自《聖經》的話當然是治療不快樂的最好方法。如果在吃早餐之前,你把這句話念上三遍,而且沉思這句話的深刻內涵,那麼,因為你是以一種快樂的心境開始新的一天的,你會改變這一天的性質。
在你穿衣服,或刮臉,或吃早餐的時候,你可以大聲說說類似下麵的一些話:“我相信這將是十分美好的一天,我相信我能很好地解決我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我在身體上、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感覺非常良好。生活真美好。我為我所擁有的東西而感激。
上帝與我同在,他將幫助我克服一切困難。我為每一件美好的東西而感謝上帝。”
我認識一個總是愁眉苦臉的小夥子,每天吃早餐的時候,他總是對他妻子說:“這將又是很艱難的一天。”或許他說這些話是無意識的,但是,如果這一天過得很好他還說這樣的話,那他的精神一定是有毛病。毫不奇怪,他的每一天一開始就是很糟糕的。因為一個總是想著壞的結果的人,隻能給自己帶來這種糟糕的狀況。
當然,治療像他這樣嚴重的心理疾病,僅僅有那些積極的想法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以這些快樂生活的思想為基礎,把一些基本的原則貫穿於這一天的行動和每時每刻的生活態度之中。
播下愛心就能收獲快樂這些原則中,最簡單而又最根本一條就是人類的愛和美好的願望。人們所表達出來最真誠的感情和友善,會帶來多大的幸福,這往往是我們始料所不及的。
我的朋友蕭梅克博士曾經寫過一本動人心弦的書,這本書是關於我們共同的朋友揚格的。這本書就是在紐約家喻戶曉的《中心站的第42號搬運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火車站的一個搬運工,揚格靠給進出車站的乘客搬運行李謀生,但事實上他是靠基督精神來作為自己的精神食糧。當他為一個乘客搬運行李的時候,他總是力圖把他作為自己的兄弟姐妹來對待。他總是抓住一切機會,以各種可能的方式為他的顧客增添希望和勇氣。
例如,有一天,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要揚格送她上火車。
因為這個老太太是坐著輪椅的,所以,揚格把她推進電梯。這時,他看到老太太眼裏噙著淚水。電梯上升的時候,揚格閉上了眼睛,他在想該怎麼去幫助這位老太太。當他把這位老太太推下電梯的時候,他想到了一個主意,他說:“夫人,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告訴您:你戴的帽子實在是太漂亮了。”
這位老太太看了他一眼,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