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柏吉夫人在拿破侖·希爾的指導下,將健全的心理寓於身體之中,最終從煩惱中走出來,並且,身體也越來越健康。
曾經煩惱已完全將柏吉夫人打敗。她腦中一片混亂困惑,覺得生活毫無樂趣可言,精神太緊張,晚上睡不著覺,白天也無法休息。柏吉夫人的三個女兒都和親戚同住,分離得很遠。柏吉夫人的丈夫最近剛從軍中退役下來,現在外地,準備成立一家法律事務所。戰後複原時期那種不安全、惶惑的情緒,她完全感染上了。
柏吉夫人的情況威脅到她丈夫的事業,以及正常快樂的家庭的生活,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她自己的生活。她丈夫找不到房子,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自己建一棟。萬事俱備,就是等她恢複健康。由於有不健康想法,使她對這種情形了解得愈多,愈加努力,對失敗的恐懼也就愈大。於是她逐漸對任何事情都懷有深切的恐懼感,覺得再也無法信任自己,覺得自己完全失敗了。
在情勢最黯淡的時候,拿破侖·希爾幫助了她,使她永不忘懷,終生感激。
拿破侖·希爾鼓勵她,斥責她自暴自棄,激勵她盡全力和生活奮鬥。拿破侖·希爾指出,她對生活妥協,害怕麵對現實,逃避現實。
於是,從那天起,柏吉夫人開始振奮起來。到了周末,完成了一些似乎不可能的工作。她獨自照顧兩個幼小的孩子,同時自己睡得香,食欲開始好轉,精神也有進步。一個星期之後,當柏吉夫人的父母來看柏吉夫人時,發現她正在燙衣服,同時還一麵哼著歌兒。柏吉夫人有種富裕滿足的感覺,因為她已展開一場戰鬥,而且獲得勝了。她還說:“我永遠記住這個教訓——如果情勢似乎很難克服,麵對它!開始奮鬥!永不後退!”
從那時起,柏吉夫人強迫自己去工作,使自己沉迷於工作中。最後她把孩子全部接回來,然後和丈夫一起住進她們那棟新房子。她心想:我可以恢複健康,使我這個可愛的家庭有一位健康、快樂的母親。我全神貫注於我們的家、孩子、丈夫以及所有的事情——除了我自己——擬定各項計劃。由於太忙碌,她根本無暇想到她自己。就在這時候,真正的奇跡發生了。
柏吉夫人身體愈來愈強健,每天早上起床,心中充滿喜悅:富足的喜悅,為新一天策劃的喜悅,生活的喜悅,雖然偶爾也有沮喪的時候——特別是當她疲倦之時——但柏吉夫人告訴自己,不必在那時候多想,多思索。於是漸漸的,這種時刻愈來愈少,終於完全消失。
現在,在一年之後,柏吉夫人有一位十分快樂、成功的丈夫,一個美麗的家和三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並且自己也快樂安詳。
幽默使人既健康又快樂
拿破侖·希爾非常欣賞日常生活中的真正幽默。所謂幽默,是對人生的自我解嘲。
大文豪王爾德說:“人們把自己想得太嚴重時,正足以顯示本身的渺小。”
80歲以上的老年人,麵對人生時,必定是持高度的幽默感。他們常和兒童接觸,流露出率真的一麵,然而也秉持一顆睿智的心。
大約每隔2個月,拿破侖·希爾都要出席一個“積極生活”大會,這個大會輪流在全美各地召開,參加者除了拿破侖·希爾之外,還有林克列特、保羅·哈維、吉格·吉格拉、羅伯特·史北勒,以及諾曼·皮爾等人。精神上的信心以及幽默,是兩大基石,使得這些參加者能夠名列美國偉大人物之林。拿破侖·希爾一向很高興能和他們參加同一個聚會。拿破侖·希爾尤其重視和林克列特的友誼。
幽默感使林克列特永遠保持年輕。
林克列特已經發現了保持年輕的秘訣:他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
他鼓勵我們所有的人,對自己大笑一番,找出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裏麵的童心。
在這些大會上,林克列特以主講人的身份,向近萬名觀眾發表演說,他提醒我們說,“小孩子經常說些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話。”他記得曾經訪問過一位三歲的小女孩,她有著一雙大大棕色眼睛,他問她:“你都幫你母親做些什麼事呢?”
“我幫媽媽弄早餐。”她很快地回答。“你做什麼來幫你母親準備早餐呢?”林克列特問道。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把麵包放進烤麵包機裏,但她不準我把烤焦了的麵包丟進馬桶衝掉。”
有一次,林克列特問一位小學生,他的父親從事什麼職業,這位小學生緊緊抓住麥克風,仿佛它是一個冰淇淋甜筒。“我的爸爸是個警察,”這位小男孩說,“他專門抓壞人、小偷,把他們揍得東倒西歪,用手銬銬住他們,把他們帶到警察局去,關進監獄裏。”“哦!”林克列特說,“我敢打賭,你的母親一定很擔心他的工作,是不是?”“才不呢,”這位小男孩向林克列特保證說:“他帶了很多手表、戒指及珠寶回來給她。她才不擔心他的工作哩!”
拿破侖·希爾最喜歡的是下麵這一個故事:林克列特在節目中向一個小孩子提出一個假設的問題,“且讓我們假設,”林克列特說,“你是一架商業客機的駕駛員。你正開著飛機飛向夏威夷,機上有250名乘客,突然,你的飛機引擎停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將怎麼辦?”這位小男孩想了一想,然後說了他的答案:
“我會亮起‘請綁好安全帶’的指示燈。然後跳傘逃生。”他似乎對自己的答案感到十分自豪,但這時觀眾席上卻響起了一片笑聲。他把手插入口袋裏,眼睛開始流淚。林克列特立即趕過來輕聲替他解圍。“孩子,你的答案很好。他們並不是在笑你,他們隻不過是很高興聽到你的答案而已。”林克列特這樣安慰他。
這位小男孩顯然仍不滿意,他回答說:“不錯,但是我馬上就要回到飛機上來。
我隻是要出去買些汽油回來”。
隻要你我能夠以一個孩子的眼睛,來觀看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感到衰老。
小孩不但可從玩具本身獲得很大的樂趣,甚至也能從裝著玩具的紙盒上得到相同的樂趣。孩子幾乎對每樣東西都覺得好笑——小狗、甲蟲、蝴蝶、噴水器、旋轉木馬以及它們照在鏡子中的模樣。
隻要我們能夠以一個小孩的眼睛來看自己,就不會把自己看得太過嚴重,那麼,我們已經掌握了適應力的要求。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知道,明天一定是個新的驚奇,一個新的挑戰,一項新的喜悅。
使別人快樂時自己也很快樂林肯曾經這麼說:“據我觀察,人們都是自己想要怎麼快樂,就能怎麼快樂。”
一個人想要快樂,便會采取積極態度,這樣他便會把快樂吸引過來。
我要快樂……”有一首流行曲一開頭的幾句話就包含許多真理:“我要快樂,但是除非能使你快樂。我就不會快樂。”
為了自己找尋快樂最保險的方法是,奉獻自己心力使別人快樂。快樂是一種難以捉摸而短暫的感覺。刻意去找它,它會逃之夭夭;但你如果把快樂帶給別人,它就會自動跑來。
柯萊兒·鍾斯是奧克荷馬市立大學宗教係一位教授的夫人,她告訴拿破侖·希爾她剛剛結婚時的一段樂事。“我們結婚頭兩年住在一個小鎮裏,”她回憶道:“我們的鄰居是一對老夫婦,太太幾乎已經瞎了,整天坐在輪椅上;老頭子身體好,除了理家還照顧她。
聖誕節前幾天,我跟先生一起裝飾聖誕樹,忽然心血來潮,決定替這對老夫婦也布置一棵。於是我們買了一棵小樹,用漂亮的飾物和彩燈把它裝飾好,又包了幾份小禮物,在聖誕夜過去了。
老太太哭了起來。淚眼模糊地望望閃爍耀眼的燈光。她丈夫則一再說:‘我們好幾年都沒有聖誕樹了。’第二年,我們每一次過去看他們時,他們都會提到那棵樹。
“我們替他們做的隻是一件小事,但我們卻得到了快樂。”他們的快樂是自己善心的結果,它變成一種深厚溫暖的感覺,永遠留在記憶裏。
最常見、最持久的一種快樂則近乎一種滿足狀態——一種既非快樂,又非不快樂的狀態。
如果在一段時間裏,你的感覺以積極的心態為主,你一方麵覺得很快樂,一方麵又覺得沒什麼快樂,那你就是個快樂的人。
我們一生大半的時間都在家裏跟家人度過。可惜這個原本應該安全而充滿快樂與愛的避風港,常常會變成互相敵對的地方,使家人享受不到快樂和諧。
在我們“PMA,成功之道”的一個班級裏,有一個大約二十來歲積極有力的青年被問道:“你有什麼問題嗎?”
“有。”他回答:“就是家母。其實我已經決定這個周末就要離家了。”
我們和他談話以後才發現,母子之間的關係顯得不太和諧,老師發現他積極專製的個性跟他的母親一模一樣。
老師便對他說:“你跟你母親的個性顯然相似,因此你應該可以由自己的態度推斷她的態度,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的感覺便能了解她的感覺,因此你的問題應該很容易解決。
“下麵是你這星期的特別功課:母親要你做事時,就‘高高興興地’做;她發表意見時,你要真誠而愉快地隨聲附和,或幹脆什麼也不說。這樣你就覺得愉快極了,說不定她也會學你的樣兒哩。”
“沒有用!”學生說,“她實在很難纏!”
“完全正確,”老師回答說,“除非你用積極的態度去努力——否則沒有用的。”
一星期以後,老師又向這個青年提到這個問題,他這麼回答:“我很高興地告訴你,整整一個星期,我們之間沒有說過一句令人難過的話,我決定不走啦。”
我們往往以為大家都喜歡自己所喜歡的,大家都想自己所想的;而且一般人都以自己的反應來推斷別人的反應。這種看法有時候是正確的,就像上述那個青年跟他母親一樣:但是許多問題卻是父母不了解子女的個性跟自己不同所致。
不久以前,拿破侖·希爾跟一個大機構的總裁約好見麵。他在提任公職,因為表現優異,名字經常上報。當拿破侖·希爾去看他那天,他卻非常苦惱。
“沒有人喜歡我!連自己的孩子都討厭我!為什麼會這樣?”他問道。
其實這位先生非常疼孩子,他把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都給兒女,絕不讓他們有一點不滿足、。而這種不足是驅使他們奮鬥不懈的原動力。他總是嚐試保護孩子,不讓他們受到一點委屈,也舍不得讓他們像自己一樣艱苦奮鬥。兒女從小開始,他就沒有期望他們感激,因此他從未得到過感激——他卻以為孩子自然而然便會了解他。
假使他當初教導孩子感激,並且讓孩子出去磨練磨練,來獲得力量,情形也許會改觀,他使孩子快樂時自己也很快樂。假使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他能多信賴他們一點,使他們了解他為他們的幸福所做的艱苦奮鬥,他們就會更體諒他了。
不過這位先生,或有類似情形的任何人,用不著這麼悶悶不樂,他大可把護身符PMA那一麵翻上來,盡量讓自己親愛的人來接近自己,了解自己。
此外。他也應該多花點時間把“自己”跟他們一起分享,讓他們知道他愛他們,而不是隻用物質去滿足他們。假使他把自己像財富一樣跟他們一起分享,就會得到他們愛與諒解的豐厚回報。
世界最快樂的人長在“快樂穀”裏麵。他的富有在於他擁有永恒的價值,在於他擁有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那些給他滿足、健康、心靈的平靜與靈魂的和諧的東西。
以下就是他所擁有的財富和他獲得財富的方法:
我幫助別人尋求快樂,因而自己也尋得快樂。
我的生活很節製,因而獲得健康。
我不恨人,不嫉妒人,卻愛護、尊敬所有的人。
我從事愛心活動,慷慨地付出,因此很少疲倦。
我不要求任何人的恩惠,隻要求一個特權——讓所有喜歡我幸福的人跟我分享這幸福。
我與自己的良心交好,因此它正確地引導我做每一件事情。
我的物質財富超過我的需要,因為我不貪求;我隻渴望那些在我活著時讓我活得有意義的東西。我的財富來自那些因分享我的幸福而受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