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湖南省(2)(1 / 2)

彭德懷墓位於烏石峰麓,1999年12月28日彭德懷同誌骨灰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回烏石故裏。

平江縣平江起義舊址

平江起義舊址位於平江縣城東1.5公裏嶽陽書院,該館是全國愛教示範基地。

1928年6月,彭德懷同誌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湖南陸軍獨立五師第一團和第三團三營駐平江。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感召下,滕代遠等人在天嶽書院發動了平江起義,占領平江縣城,建立臨時蘇維埃政府,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辟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起義舊址的天嶽書院始建立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為磚木結構,占地27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擴為平江縣第一完全中學。對彭德懷、滕代遠同誌當年的住房進行複原陳列,新開辟了文物陳列室。1982年,陳雲同誌為其題寫“平江起義紀念館”匾額。

汨羅市任弼時故居

任弼時故居位於汨羅市城南45公裏的弼時鎮唐家橋新屋裏。1904年4月30日,任弼時誕生在這裏,並在此讀完小學,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

故居係磚木結構,為三進三間兩偏屋,九個坍池,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7間,全部房屋為青瓦覆蓋,三合土地麵,屬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坐東朝西,青磚落地,飛簷峭壁,背依山丘,門臨池塘,院內古樹參天,四周竹木林立,中堂門額下“望重龍門”、“光照壁水”兩塊禦匾,昭示著這書香門第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大門上方掛有鄧小平1980年手書的“任弼時同誌故居”黑底金字匾;前進兩端為馬頭山牆,北、西、南三麵砌有土坯圍牆。圍牆內,大門前有一圓池,水麵約一畝。屋後有30畝山林,林中有任弼時母親墳墓。

前進堂屋陳列任弼時仿銅石膏胸像,兩邊牆壁掛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筆題詞。毛澤東的題詞是:“任弼時同誌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進中廳懸有趙樸初手書“浩氣長存”巨匾;三進正廳設紀念室,掛有任弼時遺像,並陳列有任弼時逝世時機關、團體、學校敬獻的花圈。北屋是任弼時家的住房,在任弼時父母的臥室裏,陳列有床鋪、書桌、大櫃、茶桌、紡車、鏡盆。在任弼時童年的臥室裏,陳列有他用過的書桌、椅子和床鋪。任弼時夫人陳琮英的臥室陳列有床鋪、大櫃、茶桌。火房、廚房、餐廳都陳列有各種炊具、用具。

南麵堂屋於1988年拆除並改建為四間陳列室。其陳列室分6個部分:憂國憂民探求中國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領導革命青年運動;西征北上奪取長征勝利;堅持抗戰宣傳黨的正確路線;竭盡心力參與黨中央重大決策;駱駝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任弼時故居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正式批準對外開放;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共保存文物146件。

新設計的任弼時紀念館建在故居北麵的月形山上,建築麵積為1580平方米,有展廳21間。紀念館為蘇州清式園林仿古建築,與故居磚木建築風格渾然一體。

任弼時故居不僅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人們休閑觀光的紀念性公園。

郴州市宜章縣湘南暴動指揮部舊址

湘南暴動指揮部舊址位於宜章縣城關鎮,原為宜章女子學校。1928年1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一部分隊伍,由廣東折回湖南,在此舉行了暴動,建立了湘南第一個紅色政權宜章蘇維埃政府,並把部隊改編,正式組成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

舊址為四棟兩層建築物的四合院,一棟在坪東,一棟在坪西,相互對峙著。中坪北麵原有一棟簡易樓房,樓下有兩耳房和一廳堂,中廳是起義指揮部及朱德、陳毅等的住房,兩側為紅軍戰士營房。1979年對舊址進行了全麵維修,按原貌作了複製陳列,現已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7年南昌起義後,朱德、陳毅率部直奔湘南,1928年1月12日領導了著名的“宜章年關暴動”,不費一槍一彈智取了宜章縣城,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智取宜章的時間,正是舊曆年的12月20日,離“小年”隻有4天,離“大年”也隻有10天。所以又稱之為“年關暴動”。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這次起義,在原起義指揮部設立了紀念館,館內陳設了當時起義軍使用的梭鏢、鳥銃、大刀、步槍等武器和當時使用的臂章、公章等文物及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係統地再現了當年起義部隊的英勇獻身精神和艱苦卓絕的鬥爭曆史,是新時代我們開展革命題材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