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韶山毛澤東故居和紀念館
毛澤東故居坐落於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衝中,房屋係泥磚青瓦,土木結構,是南方常見的普通農家住房。現有十三間半民房,其中瓦房十間、茅草房三間,為毛澤東同誌的父親毛順生所建。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於此,並在此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
1910年秋,毛澤東立誌救國救民,為尋求真理,離家外出求學。1920年毛澤東父母相繼去世,以後他弟弟、妹妹也跟隨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曾幾次回故鄉。1925年偕夫人楊開慧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並在此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回鄉考察農民活動。1959年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探望,視察了故鄉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看了故居和父母墳墓,寫下了著名詩篇《七律·到韶山》。1966年毛澤東最後一次回韶山,居住在滴水洞。
毛澤東的故居在1929年曾遭到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破壞,1950年以後經多次修葺恢複原貌。1961年4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經黨中央批準將“舊居”改稱為“故居”。室內陳設盡可能按照毛澤東當年在此居住時的原樣布置,有些用具係原物。屋前有毛澤東少年時代勞動過的田地、禾場、遊泳的池塘等。
毛澤東同誌紀念館建在毛氏宗祠旁,原稱毛澤東同誌舊居陳列館,建於1964年,1982年改為毛澤東同誌紀念館,鄧小平同誌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紀念館建築麵積5000多平方米,采用農村房屋的外貌,城市園林的風格建造,依山就勢,高大自然,展室高大、寬敞、明亮,以亭台、小橋,回廊相連,顯得十分雅致。
館內主要陳列毛澤東的生平業績,共分8個室。
第一室:介紹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由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成為一個民主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
第二室:介紹他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革命活動;
第三室:介紹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致力於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的情況;
第四室:介紹他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功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到農村,發展革命力的革命實踐活動的情況;
第五室:介紹他在抗日戰爭時期,與黨中央堅持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實行人民戰爭,取得抗戰勝利的情景;
第六室:介紹他在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與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艱苦奮戰,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情況;
第七室和第八室:介紹了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國際上堅持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與第三世界團結合作,提高新中國的威望的情況。
紀念館還有一室介紹毛澤東一家六位親人為革命獻身的光榮事跡。
寧鄉縣花明樓劉少奇故居和紀念館
劉少奇故居始建於1871年,坐東朝西,共有房屋21間半,前臨碧水,背倚青山,左有參天古樹,右為村民農舍。整座故居結構自然,潔淨樸素,是一棟土木結構的普通農家四合院。1898年11月24日,少奇同誌在這裏誕生,並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961年,身為國家主席的少奇同誌回鄉調查期間,在這房子裏住了六天六晚,室內的木架床及其他用品仍按當年原狀陳列。1988年元月,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除原有的茅草房和瓦房外,還陳列有展品200餘件,保持了原來的風貌,生動再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江南農家的典型風貌和劉少奇在這裏生活學習的部分場景。
劉少奇同誌紀念館是以劉少奇故居為依托建立起來的,是全國範圍內唯一一座完整、係統地介紹劉少奇生平業績的傳記性專館。
1988年11月24日開館,建築麵積3200多平方米。其主體是自由分散型園林式建築,這種風格與炭子衝江南田園風光相映成趣,美麗自然。紀念館共有八個展廳,陳列麵積1000多平方米,展線長240米,共有文物展品800餘件,按少奇同誌生平分為四個專題進行陳列。該陳列采用專題與生平相結合的方法,大手筆反映劉少奇同誌生平事跡,體現劉少奇同誌在締造新中國、發展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等方麵的重要思想和主要貢獻。館區內有幽雅舒適的休息室供來賓休息,有音像廳專為觀眾放映反映劉少奇同誌生平的電影、電視、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