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經營擁有一顆讓價值最大化的心(1 / 3)

第一節 犯人船理論:製度勝於人治

“一個偉大的企業,對待成就永遠都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

每個人或每個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市場份額最大化、社會利益最大化。然而,在個人或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如果缺乏經營的本領,即使你的產品再好,往往也無法維持自身的生存,利潤同樣也無法實現,結果隻能導致個人或企業無法實現發展。所以,要想獲得最大化的價值,經營之道不可心中沒譜。

【神奇定律】

犯人船理論,是指靠人性的自覺、靠說服教育、靠他人的監督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靠完美的製度卻可以完美地解決。它的意思是,無論是一件事情、一個組織,還是一個國家,靠人性的自覺、靠說服教育、靠他人的監督都解決不了問題時,隻有依靠製度激勵才能使人拋卻私心來遵從規則,做出於己、於人、於國都有利的事情。

【神奇魔力鏡子】

18世紀,英國政府為了開發新占領的殖民地——澳大利亞,決定將已經判刑的囚犯運往此地。從英國運送到澳大利亞的船運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政府支付長途運輸費用。據英國曆史學家查理·巴特森寫的《犯人船》記載,1790年到1792年間,私人船主運送犯人到澳大利亞的26艘船共4082人,死亡498人,死亡率很高。其中有一艘名為海神號的船,424個犯人中死了158人。英國政府不僅經濟上損失巨大,而且在道義上受到社會強烈譴責。

對此,英國政府實施一種新製度以解決問題。政府不再按上船時運送的囚犯人數支付船主費用,而是按下船時實際到達澳大利亞的囚犯人數付費。新製度立竿見影。據《犯人船》記載,1793年,3艘新製度下航行的船到達澳大利亞後,422名罪犯隻有1人死於途中。此後,英國政府對這一製度繼續改進,如果罪犯健康良好還給船主發獎金。這樣,運往澳大利亞罪犯的死亡率又有所下降。

【神奇魔法錦囊】

如果從我們熟悉的一般思維方式上尋找解決以上犯人死亡的問題,一般可以列舉出兩種做法:對船主進行道德說教,寄希望於船主良心發現,為囚犯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或者政府進行幹預,使用強製手段迫使私人船主改進運輸方法。但這兩種做法都有實施難度,同時效果也許甚微。然而,新的製度卻既可以順應船主們牟利的需求,也使得犯人平安到達目的地。

這就是製度的作用。所謂製度,就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各種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製度在維護經濟秩序方麵起著重要作用。一個好的製度一方麵可以避免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的盲目性,形成統一的管理和流程;另一方麵,可以規避機會主義行為。

有一位包工頭每到年關都要“消失”一段時間,等到除夕夜才出現。他這樣做就是為了躲避農民工討工資。

但在這年年關,這位包工頭不再是開車遠走他鄉玩失蹤。原來,他的車被賣掉用於支付工人工資。

因為政府出台了一項製度,隻要包工頭拖欠農民工工資,下一年一概不再發工程給他們。而這位包工頭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政府部門組織的多項建設。他思前想後,隻得賣了車子,先支付農民工工資。

可見,合理的製度確實可以對不規範的行為起到良好的約束與引導作用。阿裏巴巴集團創辦的支付寶,在電子商務一度遭受信用質疑的時刻橫空出世,化繁為簡,填補了中國金融業在電子商務領域的空白,讓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放心地進行網上交易。支付寶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取得了消費者的信任,而它之所以能夠取得信任,就在於通過嚴格的製度規範了網上交易的程序,買主和賣主的權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可見,無論是公司的製度,還是國家的製度,都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緊密的關係。往往一個新製度的產生,會給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雖然“犯人船理論”最初是源自對犯人的約束,但最終,每一個守規矩、講信義的人,都是製度最大的受益者。

【神奇魔法鏈接】製度怎樣才合理

在傳統的智慧中,市場中的消費者是弱者,而與消費者相對的企業便是強者。為了保護弱者,政府往往會出麵對市場進行幹預,製定出一係列的製度。

經濟學的中心目標之一就是解釋複雜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這些問題涉及經濟的協調機製。不同的經濟社會有不同的協調機製,從而形成不同的經濟體製。在這些經濟體製中,其中一種協調機製是市場經濟體製。它是在產權確定的條件下,由價格調節單個經濟主體的決策。它像一架非常精巧的機構,通過價格和市場體係,無意識地協調著生產者及消費者的活動;它還是一架傳達信息的機器,把千百萬個經濟主體的偏好和行為彙集在一起,很好地解決了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基本的經濟問題。

因此,我們說,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市場經濟製度下,如何建立一種合理的製度,便是由效率最高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為誰生產,取決於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要素市場取決於工資、地租、利率和利潤的多少。

第二節 分粥規則:自私與公平並駕齊驅

【神奇定律】

分粥規則,是指在沒有精確計量的情況下,無論選擇誰來分,都會有利己嫌疑。經過多方博弈後,解決的方法就是分粥者最後喝粥。等所有人都把粥領走了,分粥者才能取剩下的那份。

【神奇魔力鏡子】

有7個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其中每個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沒有什麼凶險禍害之心,但不免具有自利的心理。他們每天要分食一鍋粥,但並沒有稱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為了保證分得公平,大家發揮聰明才智,試驗了各種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擬定一人負責分粥事宜。但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給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換了人。但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裏的粥最多。大家得出結論: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隻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餘,其餘六天都饑餓難耐。結論:資源浪費。

方法三:選舉一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開始還能維持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結論:畢竟是人不是神。

方法四: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製約。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經常提出多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粥分完,早就涼了。

方法五:每人輪流值日分粥,分粥的人最後一個領粥。結果,每次七隻碗裏的粥都一樣多。

【神奇魔法錦囊】

這就是分粥的難題。要讓分粥工作既有效率又公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幸的是,七個人通過實踐與博弈,最終實現了效率與公平的共贏。

在沒有精確計量的情況下,無論選擇誰來分,都會有利己嫌疑。經過多方博弈後,解決的方法就是第五種——分粥者最後喝粥。因為讓分粥者最後領粥,就給分粥者提出了一個最起碼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勻。因為倘若分得不勻,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隻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於吃虧。因此,“分粥者”即使隻為自己著想,結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社會公共行業的規範,不僅要監管社會公眾,更要監管業內人,內外統一管理標準,社會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混亂。由於壟斷著公共資源,“分粥者”就應當對行業內外一視同仁,不得厚此薄彼。

上述五種分粥製度假設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個個都是自私鬼,沒有一個是大公無私的。正因如此,他們一有機會便會“以權謀私”。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馬斯·傑斐遜說:“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賴,而是以猜疑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因此,在權力問題上,不是建立在對人性的信賴上,而是要用法律加以約束,防止其行為不端。”所以製度至關重要,是人選擇、交易的結果。好的製度清晰而精妙,既簡潔又高效,令人為之感歎。

製度在於保護群體的共同利益,隻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貫徹下去。所以一個企業想要興旺發達,應該反思一下企業製度。

【神奇魔法鏈接】製度決定行為

通過分粥規則我們看到,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製問題,沒有嚴格地獎勤罰懶。如何製定並執行係統的製度,是每個企業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課題。具體該怎麼做呢?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構建製度,獎懲分明

古人說:“知易行難”。搞好製度建設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執行製度才是提高效率的關鍵。要想有效執行製度,首先要培養員工對製度的認同感。針對部門、員工崗位的要求,加強組織學習和培訓,使每個員工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企業倡導什麼、反對什麼,什麼是不正確的行為、什麼是應該堅持的底線,這樣才能確保執行不出現偏差。其次,在執行製度和管理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完善和優化各類製度,時刻堅持製度是員工必須遵循的行為準繩,樹立製度的權威性和執行製度的剛性,充分強調職工對製度的無條件服從和百分百的執行。再次,在執行過程中,要敢於直麵問題,準確、到位、公開地點評工作中的不足,批評不良傾向,提出整改措施。要把上級的要求,與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基層班組的工作特點、職工的思想實際等,有機結合起來加以貫徹落實,防止出現形式主義、應付上級的不良現象。

2.領導垂範、率先執行

古人說:“身教重於言教。”領導的執行力是企業製度建設最有力的保證。企業的各級領導幹部既是製度的製定者,也是製度的執行者。當前,一些企業中的某些各級幹部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軟、懶、散等現象。具體講就是,製度執行不下去就是新形勢下“軟”的表現;缺乏創新意識、工作沒有激情就是“懶”的表現;中心工作不突出、工作指導不到位就是“散”的表現。企業執行力的提高,需要領導者堅定的態度、堅強的決心、有力的措施來大力引導、推動和促進,更需要領導者為人師表、身體力行。提高企業執行力,首先要提高領導者自身的執行力。要堅持真抓實幹,說到做到,言出必踐;堅持公司製度麵前人人平等,嚴格按章辦事,不做企業特殊員工;要深入基層,了解企業、了解員工,掌握實情;要參與執行,關注細節,及時協調解決企業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要加強團結協作,推進民主管理,在重大問題決策上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在領導班子中形成相互支持、協調、團結共事的局麵。

3.文化引領、廣泛認同

製度建設是企業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企業執行力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一種對製度負責、敬業的精神和服從、誠實的態度。要把“不講任何借口”的製度準則,融合在企業文化裏,印刻在員工心中,使之成為企業每個員工的一種守則、一種信念和一種精神力量。我們知道,員工的觀念改變態度才會變,態度改變執行才會變,執行改變企業才會變。因此,要充分運用“榮辱觀”教育、“主人翁”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活動,大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開展經常性的企業精神教育,采取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灌輸“執行製度不是對職工的約束,而是對職工的關愛”“執行製度就是尊重自己”“安全是最大的以人為本”等企業觀念。教育廣大員工挑戰製度和無視規定,就是無視自己生命、踐踏生活,是對自己、對家人、對企業、對他人不負責任,其結果必然是失大於得,甚至失去健康和生命。除此之外,還要注重開展榜樣教育,把那些體現企業文化、反映企業精神、代表企業形象的先進個人和群體樹立起來,彰顯他們的地位,作為企業全體員工共同學習的榜樣。

第三節 公平理論:絕對公平是永存於幻想的“烏托邦”

【神奇定律】

公平理論: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加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以及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

【神奇魔力鏡子】

古印度有這樣的習俗,父母死後要為子女留下財產,而子女之間要平分財產。有一位富商,晚年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於是便告訴他的兒子們要平分財產。兩個兒子遵照他的遺言,在他死後,提出各種平分財產的方案,可是無論哪個方案,兄弟二人都不能同時滿意。

就在他們為平分遺產發愁的時候,有一個愚蠢的老人來他們家做客,見此狀況,便對兩兄弟說:“我教你們一個分財物的辦法,一定能分得公平。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破開成兩份。怎麼分呢?衣裳從中間撕開,盤子、瓶子從中間敲開,盆子、缸子從中間打開,錢也鋸開,這樣一切都是一半。”兄弟二人聽到這位老人的建議,頓時覺得總算找到公平分遺產的方法了。但當他們按這樣的方法分完遺產,才發現所有的東西都不能用了……

【神奇魔法錦囊】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如果完全都按照數量上的平等來分,就會出現這種形而上學的笑話。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不僅關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還關心與別人所得所失的關係。他們是以相對付出和相對報酬全麵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當,就會心理平靜,認為公平合理,從而心情舒暢;如果比別人高就會感到興奮,這是最有效的激勵,但有時過高會帶來心虛,不安全感激增;如果低於別人則會產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靜,甚至滿腹怨氣,工作不努力、消極怠工。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發人在組織中工作動機的因素和動力。

早在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希·亞當斯就已提出“公平理論”。員工的激勵程度來源於對自己和參照對象的報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觀比較感覺。該理論認為,人能否受到激勵,不但受到他們得到了什麼而定,還要受到他們所得與別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此外,公平與效率也是一個永久的話題,並認為兩者不可兼得。要麼犧牲效率,獲得相對的更加公平;要麼犧牲公平,去追求更大的效率。事實就是這樣,最公平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的。

例如,許多公司為了避免員工的不公平心理對工作效率造成影響,都對員工工資采取保密措施,使員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從而無法進行比較。這種做法有些類似於“紙裏包火”。其實,若想要規避不公平心理的負麵效應,不但要透明大家的付出與所得,還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激勵機製,以及公正的獎罰製度,並鐵麵無私地嚴格執行下去。

然而事實上,要提高效率,難免就會存在不平等。要實現平等,則往往要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永遠是相對的。所以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不要刻意去為點滴的不公而大動幹戈,也不要為過於追求效率而無視施加於大家頭上的不平等。一個優秀的團體,總能做到效率與公平的兼顧,並知道何時要更注重公平,何時需更注重效率。同樣,一個聰明的人在處理事務中,也總會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神奇魔法鏈接】結果公平和機會公平

公司的年終酒會上,一位漂亮女孩被很多男生看上了。每個人都想邀請她跳舞,卻又不好意思。有幾個大膽的男生來邀請女孩跳舞,女孩猶豫了一下,選擇了一個年輕帥氣的男生。其他男生立馬撇嘴,覺得這個女孩怎麼可以隻看男生外表而不注重內涵呢?真沒品位。第二次女孩又和一位中年成熟男士跳舞,其他人又撇嘴,這個女孩怎麼隻看男生有錢沒錢呢?真虛榮。第三次女孩選擇了一個長相平平的男生跳舞,其他人還撇撇嘴,他長那麼醜,還沒有我帥呢!她怎麼這麼沒有品位呢!

可見,這個女孩無論如何選擇,都無法達到這些男士所認同的公平。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既不能隻強調效率而忽視了公平,也不能因為公平而不要效率,應該尋求一個公平與效率的最佳契合點,實現效率,促進公平。但要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完美結合,又談何容易?各方要在合作的基礎上達成一種均衡,必須考慮各方的利益。在大家實力相當的時候,必須使每個人得失相當。最難的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得到的是最少的,無論如何都是不公平的。

在諸如此類的生活場景中,之所以總會聽見人們抱怨,就是因為公平難以實現。經濟學家把公平劃分為結果公平和機會公平。

結果公平是由人類社會的整體性所決定的,無論強者還是弱者,每個人都應享有基本的權利,即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結果公平更加注重人的差異性,它是通過社會再分配的方式,對於弱者給予補償,個人所得稅、奢侈品稅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財富轉移支配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的結果。

第四節 艾奇布恩定理:不要把攤子鋪得過大,積微成巨才是王道

【神奇定律】

如果你遇見員工而不認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可能你的公司規模就太大了。攤子一旦鋪得過大,你就很難把它照顧周全。經營管理企業,小有小的好處,大有大的難處。企業在做大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管理瓶頸。艾奇布恩定理正是反映了這一問題。

【神奇魔力鏡子】

阿裏巴巴和淘寶網是中國最成功的電子商務網站。探究它們成功的秘訣,都在於創始人著眼於小利來設計企業的發展戰略,抓住小利,而不是將企業的未來押在大利上。

在一次名人訪談節目中,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問了馬雲一個問題:你(阿裏巴巴)現在的供應商當中有多少是中小企業?馬雲的回答令龍永圖有些吃驚:“我們現在整個阿裏巴巴的企業電子商務有1800萬家企業支持會員,幾乎全是中小企業。當然沃爾瑪也好,家樂福也好,海爾也好,甚至GE都在我們這兒采購,但是我對這些企業一點興趣都沒有。”龍永圖笑著說:“難怪人家說你是狂人,口出狂言。”在場的人們顯然都不太相信馬雲的大話。怎麼可能會有對大客戶不感興趣的企業呢?馬雲不慌不忙地解釋道:“我隻對我關心的人感興趣。我隻對中小型企業感興趣,我就盯上中小型企業,順便淘進來幾個大企業,它不是我要的。就像你剛才講,龍(龍永圖)先生不購物,不在網上購物,我一點也不吃驚。但有一樣,我堅信一個道理,有的人喜歡在海裏抓鯊魚、抓鯨魚,但我就抓蝦米。我相信是蝦米在驅動鯊魚,大企業一定會被中小型企業所驅動。所以我那時候就想企業在工業時代是憑規模、資本來取勝,而在信息時代一定是靠靈活快速的反應。我唯一希望的就是用IT、互聯網、電子商務去武裝中小型企業,使它們迅速強大起來。”

【神奇魔法錦囊】

雖然企業規模的擴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優化資源配置,使企業的長期費用呈下降趨勢。但規模的盲目擴張卻也麵臨著規模不經濟的風險。

我國調味品行業中某知名民營企業老總是一個思維敏捷、做事幹練的企業家,短短幾年時間,公司就由一個小作坊發展到千餘人的中型企業。麵對大好形勢,當地領導和專家都建議他抓住機會,擴大規模,取得規模優勢。於是他經過近一年的投資拚搏,使企業規模幾乎翻了一番,但公司的經濟效益卻有所下降。公司老板感到困惑:“不是說規模經濟嗎?為什麼到我這裏就顯示不出規模效益,反而出現規模不經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