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邊際效益遞減:投入與付出不一定成正比
“滿意價值千金,效用因人而不同。”
——有關效用的一則名言
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心理上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務。例如,有人喜歡抽煙,那麼香煙對於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對於一位不願意聞煙味的女士來說,香煙就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負效用。很顯然,在做決定的時候,煙民自然會把香煙視為至寶,而女士們則可能更鍾情於化妝品或者衣服之類的東西。
【神奇定律】
邊際效益遞減,是指對一種投入品不斷添加相同增量(其他投入品保持不變),會導致產品增量在超過某一點後下降,增加的產量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使總產量絕對減少。
【神奇魔力鏡子】
在農田裏撒化肥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當你向一畝農田裏第一次撒100公斤化肥時,增加的產量最多;第二次撒100公斤化肥時,增加的產量就沒有第一次撒化肥增加的產量多;第三次撒100公斤化肥時增加的產量就更少了。也就是說,隨著所撒化肥的增加,增產效應越來越低。
【神奇魔法錦囊】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並不是這樣的。投入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等,才是現實世界中的真相。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例如在農業生產中,隨著肥料的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先是遞增的,當達到一個濃度後,再增加肥料,農產品的產量就變成遞減的了。因為肥料太多就會把莊稼都燒死了,最後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對每個人來說,當然希望效益越多越好。但是,生產要素的投入與效益之間並不是成正比的關係,並不是投入越多,效益就越多。有時投入太多的成本,結果卻令人失望,因為成本與收益並不總是正比遞增的。
那麼,如何把握“度”的界線呢?簡單來說,當一次新增的成本投入不能帶來更長遠的更大利益時,這樣的成本投入就應該放棄。這樣做,才能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在現實生活中,投入多少成本才能獲得最佳收益,往往取決於個人的實際情況。其實,這個世界上不是什麼人都能把握好度的。有的人從幾隻雞開始,發展成為養殖大王;有的人投資數百萬元養殖家禽,最終卻虧本。把握好成本與收益的“度”,不僅與個人的素質相關,還與個人生存的環境和社會因素有關,如家庭出身的因素,如所在地區的大環境,還包括政策限製以及傾斜等軟環境。
再比如一個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得到一把米,能解決他的生存問題,他自然會感激不盡。不過,如果繼續給他米,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會覺得施舍也是理所當然的,慢慢變得心安理得。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某事物時情感體驗最為強烈,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則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這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由此可見,把握“度”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智慧,它既需要理性的光輝,更需要閱曆的積澱。
【神奇魔法鏈接】廣告邊際效益的遞減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無數的廣告。最多的當屬電視、網絡、手機裏的廣告了。其次是室外建築上的掛的海報、街道兩邊的橫幅,公交車身上的海報等,也令我們眼花繚亂。此外,廣告商們還通過其他許多渠道無孔不入地滲入我們的生活。可是,許多商家和廣告商都不得不意識到的是:廣告的邊際效益也是遞減的。
如果廣告效果越來越差,也許,商家和廣告商就應該反思,是不是邊際效益在發生遞減了。
事實上,廣告的邊際效益遞減存在很多種情況,每種情況的原因、表現、發展都各有不同。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存在這種廣告效果邊際效益的遞減呢?分析看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同類產品廣告過多會導致邊際效應遞減。在一個新興的行業裏,廣告的效果要比一個已經相當成熟的行業的廣告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在成熟的行業裏,廣告的邊際效益受到遞減的次數,要比一個新興的行業多得多。例如學習用品好記星,當年用4天的時間掀起了一個市場的關注熱潮。但幾年來經過好記星、E百分、諾亞舟等諸多品牌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觀眾的目光和注意力早就被這些品牌給瓜分。如今,幾乎沒有哪個新產品可以重現好記星當年的輝煌了。
但是,為了贏利,廠家和商家是不會坐視不理的。他們紛紛推陳出新,以期望吸引觀眾的眼光,讓觀眾獲得再一次的新鮮體驗感。商家可以利用某些概念和認識讓消費者感覺自己的產品和目前市場上的產品截然不同。這方麵的成功例子可謂不少,比如七喜汽水將自己定位為“非可樂”飲料就獲得了成功,成為營銷史上的經典。五穀道場方便麵強調自己是“非油炸食品”,和七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什麼新的種類能夠改變廣告的邊際效益遞減呢?例如,一個行業最初的廣告邊際效益是100,經過一段時間後遞減到50,假如在這個時機進入那個行業,那麼你的廣告的邊際效益就從50開始遞減。但如果開發了一個新的種類呢,哪怕不是從最開始的100開始,也極有可能是90。
二是相同創意風格的廣告會引發邊際效應遞減。電視上曾一度流行過年給父母送一瓶保健酒之類的極度渲染煽情的廣告,感覺好像不買它送父母,兒女就不孝順。當時的效果不錯,但是一旦觀眾對此類廣告司空見慣,那麼邊際效益就會遞減,廣告商也就隻能放棄這種風格的宣傳。幽默的廣告在今天效果較好。這是因為不同的、成功的幽默廣告就像小品,以不同的故事、情節、語言給人帶來了幽默和娛樂,這是一種創新。正是這種創新在不斷抵消著廣告邊際效益的遞減。
第二節 米格—25效應:一手爛牌也能打出好章法
【神奇定律】
米格—25效應,是指事物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其整體功能的發揮關係很大。如果結構合理,會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功效;而如果結構不合理,整體功能就會小於結構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現負值。
【神奇魔力鏡子】
稻盛和夫被日本經濟界譽為“經營之神”。他所創辦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該公司剛創辦不久,就接到著名的鬆下電子的顯像管零件U形絕緣體的訂單。這筆訂單對於京都陶瓷公司的意義非同一般。
但是,與鬆下電子做生意絕非易事,商界對鬆下電子公司的評價是:“鬆下電子會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對於新創辦的京都陶瓷公司,鬆下電子雖然看中其產品質量好,給了他們供貨的機會,但在價錢上卻一點都不含糊,並且年年都要求降價。對此,京都陶瓷有一些人很灰心,因為他們認為:我們已經盡力了,再也沒有潛力可挖了。再這樣做下去的話,根本無利可圖,不如幹脆放棄算了。但是,稻盛和夫認為:鬆下電子出的難題確實很難解決。但是,如果屈服於困難,也許是給自己沒能充分挖掘潛力找借口,隻有積極主動地想辦法,才能最終找到解決之道。
於是,經過再三摸索,公司創立了一種名叫“變形蟲經營”的管理方式。其具體做法是將公司分為一個個的“變形蟲”小組,作為最基層的獨立核算單位,將降低成本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即使是一個負責打包的員工,也知道用於打包的繩子原價是多少,明白浪費一根繩子會造成多大的損失。這樣一來,公司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即便是在滿足鬆下電子的苛刻條件的情況下,利潤也甚為可觀。
【神奇魔法錦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關於資源配置的學問就是研究人與社會如何做出最終合理的抉擇,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用於滿足欲望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決定用什麼資源去滿足那些欲望,就是資源配置問題。資源配置的實質是權衡取舍,即在取舍之間實現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