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決策像經濟學家一樣用心思考(2 / 3)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麵臨各種決策,在決策過程中要麵臨各種選擇,在做出選擇的同時就必然要考慮選擇的機會成本,並比較各種選擇的機會成本的大小。隻有選擇方案的收益大於其機會成本,這個選擇方案才是正確的。因此,機會成本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隻有充分考慮機會成本,我們所做的決策才會更加明智。

第三節 最大笨蛋理論:不要成為投資界那個最大的傻瓜

【神奇定律】

最大笨蛋理論,是指在資本市場中,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神奇魔力鏡子】

1908~1914年間,經濟學家凱恩斯拚命賺錢。他什麼課都講,包括經濟學原理、貨幣理論、證券投資等。凱恩斯獲得的評價是“一架按小時出售經濟學的機器”。

凱恩斯之所以如此拚命賺錢,是為了日後能自由並專心地從事學術研究,以免受金錢的困擾。然而,僅靠講課又能積攢幾個錢呢?

終於,凱恩斯開始醒悟了。1919年8月,凱恩斯借了幾千英鎊開始進行遠期外彙投機。4個月後,淨賺1萬多英鎊,這相當於他講10年課的收入。

【神奇魔法錦囊】

投機生意賺錢容易,賠錢也容易。投機者往往有這樣的經曆:開始那一跳往往有驚無險,錢就這樣莫名其妙進了自己的腰包,飄飄然之際又倏忽掉進了萬丈深淵。又過了3個月,凱恩斯把賺到的錢和借來的本金虧了個精光。投機與賭博一樣,人們往往有這樣的心理:一定要把輸掉的再贏回來。半年之後,凱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狂賭一通大獲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把期貨品種做了個遍。他還嫌不夠刺激,又去炒股票。到1937年凱恩斯因病金盆洗手之際,他已經積攢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與一般賭徒不同,他給後人留下了極富解釋力的“賠經”——最大笨蛋理論。

投機行為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的猜測之上。炒房地產也是這個道理。例如,你不知道某套房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會以5萬元每平方米的價格去購買呢?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

凱恩斯的最大笨蛋理論,又叫博傻理論。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把它買走。投機行為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隻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笨蛋,那麼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投資者的目的不是犯錯,而是期待一個更大的笨蛋來替代自己,並且從中得到好處。沒有人想當最大笨蛋,但是不懂如何投機的投資者,往往就成為了最大笨蛋。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做最大的笨蛋呢?其實,隻要具備對別人心理的準確猜測和判斷能力,在別人“看漲”之前投資,在別人“看跌”之前撒手,就永遠也不會成為那個最大的傻瓜。

【神奇魔法鏈接】成功就是成為最小笨蛋

一位推銷員從總公司派到歐洲分公司。他到任的時候,帶來了公司寫給分公司總經理的一張字條:“此人才華出眾,但是嗜賭如命,如你能令他戒賭,他會成為一名百裏挑一的出色推銷員。”

總經理看完紙條,馬上把這位推銷員叫到自己的辦公室:“聽說你很喜歡賭,這次你想賭什麼?”

推銷員回答:“什麼都賭,比如,我敢說你左邊的屁股上有一顆胎痣。假如沒有,我輸你500美元。”

這位總經理一聽就說:“好。你把錢拿出來!”接著,他十分利索地脫掉褲子,讓那位推銷員仔細檢查了一遍,證明屁股上並無胎痣,然後推銷員把錢給了經理。

事後,他給總公司CEO打電話,揚揚得意地對他說:“你知道嗎?那位推銷員被我整治了一下。”“怎麼回事?”於是總經理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

CEO歎了口氣回答說:“他出發到你那裏之前,同我賭1000美金,說在見到你的五分鍾之內,一定能讓你把屁股給他看。”停了一會兒,又說:“不過,我和董事長打賭5000美元,說你會讓這個推銷員參觀你的屁股。”

在這場環環相扣的博弈中,每個人都很聰明,但每個人又都是笨蛋,因為他們在把別人當做籌碼的同時,又成為別人賭局中的一個籌碼。

第四節 沉沒成本:如果不割舍已經失去的,就會失去更多

【神奇定律】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已經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等。

【神奇魔力鏡子】

阿根廷著名高爾夫球運動員羅伯特·德·溫森在麵對失去時,表現得非常令人欽佩。一次,溫森贏得了一場球賽,拿到獎金支票後,正準備驅車回俱樂部。就在這時,一個年輕女子走到他麵前,悲痛地向溫森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為無錢醫治正麵臨死亡。溫森二話沒說,在支票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將它送給了年輕女子,並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複。

一周後,溫森的朋友告訴溫森,那個向他要錢的女子是個騙子。溫森聽後驚奇道:“你敢肯定根本沒有一個孩子病得快要死了這回事?”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溫森長長出了一口氣,微笑道:“這真是我一個星期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神奇魔法錦囊】

如果你購買了一張電影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而此時已不能退票,你該怎麼辦?

這時有兩種選擇:

一是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二是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再考慮錢的事。當前要做的決定不是後悔買票了,而是決定是否繼續看這部電影。因為票已經買了,後悔已經於事無補,所以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決定是否再看下去。作為一個理性人,選擇把電影看完就意味著要繼續受罪,而選擇退場無疑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沉沒成本從理性的角度說是不應該影響我們決策的,因為不管你是不是繼續看電影,你的錢都已經花出去了。作為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你應該僅僅考慮將來要發生的成本和收益。不管做出何種決定,錢都已經花了,它是一個確定的常數,不應該影響我們其後的決策。

不要因為沉沒成本而影響了你的理性決策。你隻需要考慮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至於以前和這件事情相關的成本,是不應該考慮在內的。

其實,我們應該承認現實,把已經無法改變的“錯誤”視為昨天經營人生的壞賬損失、今天經營人生的沉沒成本。以全新的麵貌麵對今天,這才是一種健康、快樂、向前看的人生態度,以這樣的態度麵對人生才能輕裝上陣,才會有新的成功、新的人生和幸福。

【神奇魔法鏈接】換個角度想一想,“失去”也是好事情

一次,印度的“聖雄”甘地乘坐火車出行,當他剛剛上車時,火車正好啟動,他的一隻鞋子不慎掉到了車門外。就在這時,甘地麻利地脫下了另一隻鞋子,朝第一隻鞋子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甘地答道:“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這或許對他是個收獲。”

甘地的鞋子對於他而言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再也無法收回,但他都以豁達的胸襟坦然麵對自己的“失”,不僅絲毫不計較沉沒成本給自己帶來的損失,甚至看到了其背後的收益——給窮人留下了一雙鞋。

任何事情的出現都隻可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好的,另一種是壞的,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概率,萬事萬物都是如此。

我們不妨也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沉沒成本。既然沉沒成本被視為“成本”的一種,那都是可能帶來收益的。或許它的收益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樣顯而易見的,但換個角度想想,當你遭遇某種不幸的時候,或許其實你避免了更大的不幸。

第五節 棘輪效應:有錢也要“打算”著花

【神奇定律】

棘輪效應,又稱製輪作用,是指消費者容易隨著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容易因為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

【神奇魔力鏡子】

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富豪,個人資產總額達460億美元。但是他在媒體采訪時卻說,要把自己的巨額遺產返還給社會,用於慈善事業,隻給三個女兒幾百萬美元。比爾·蓋茨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不坐飛機頭等艙而坐經濟艙,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對打折商品感興趣,不願為泊車多花幾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