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前景理論:終結那種“患得患失”的糾結
“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投資家沃倫·巴菲特
【神奇定律】
前景理論包括三個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數人在麵臨獲得時具備風險規避意識;二是大多數人在麵臨損失時具備風險偏愛傾向;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神奇魔力鏡子】
一家商店正在清倉大甩賣,其中一套餐具有8個菜碟、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碗,共24件,每件都完好無損。同時有一套餐具,共40件,其中有24件和前麵那套的種類大小完全相同,也完好無損,除此之外,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托,不過2個杯子和7個茶托已經破損了。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個好的杯子和1個好的茶托,但人們願意支付的錢反而少了。
【神奇魔法錦囊】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假設你得了一種病,有十萬分之一的概率會突然死亡。現在有一種吃了以後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的藥,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購買它呢?或者假定你身體很健康,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來測試新研製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服用後會使你有十萬分之一的概率突然死亡,那麼醫藥公司起碼要付多少錢你才願意服用這種藥呢?”
實驗中,人們在第二種情況下索取的金額要遠遠高於第一種情況下願意支付的金額。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正常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仔細想想,人們的這種決策實際上是相互矛盾的。第一種情況下是你在考慮花多少錢消除十萬分之一的死亡率,買回自己的健康;第二種情況是你要求得到多少補償才肯出賣自己的健康,換來十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兩者都是十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和金錢的權衡,是等價的,客觀上講,人們的回答也應該是沒有區別的。
為什麼兩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覺,做出不同的回答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比得到同樣一件東西所經曆的高興程度要大。對於一個理性的人來說,對“得失”的態度反映了一種理性的悖論。由於人們傾向於對“失”表現出更大的敏感性,所以往往在做決定時會因為不能及時換位思考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在生活中,人們由於有限理性而對“得失”的判斷屢屢失誤,成了“理性的傻瓜”。工人體育場將上演一場由眾多明星參加的演唱會,票價很高,需要800元。這是你夢寐以求的演唱會,機會不容錯過,因此很早就買到了演唱會的門票。演唱會當晚,你正興衝衝地準備出門,卻發現門票沒了。要想參加這場音樂會,必須重新掏一次腰包,那麼你會再買一次門票嗎?假設是另一種情況:同樣是這場演唱會,票價也是800元。但是這次你沒有提前買票,你打算到了工人體育場後再買。剛要從家裏出發的時候,你發現800元弄丟了。這個時候,你還會再花800元去買這場演唱會的門票嗎?
與在第一種情況下選擇再買演唱會門票的人相比,在第二種情況下選擇仍然購買演唱會門票的人絕對不會少。同樣是損失了800元,為什麼大多數人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呢?其實對於一個理性的人來說,他們的理性是有限的。在他們心裏,對每一枚硬幣並不是一視同仁的,而是視它們來自何方、去往何處而采取不同的態度。這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思考。
前景理論告訴我們,在麵臨獲得與失去時,一定要以理性的視角去認識和分析風險,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神奇魔法鏈接】把錢存入銀行也有風險
10多年前,一對老夫婦退休。當時他們有近5萬元的儲蓄,還有退休工資心裏覺得很踏實,認為足夠養老了。1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在銀行的5萬元雖然有一定的利息收入,退休工資也調整了幾次,可現在他們感到很不踏實:以現在的物價水平來看,幾萬元錢還能提供什麼樣的保證呢?
如果他們不是把這筆錢存在銀行,而是進行投資,比如在10多年前投資房地產,那麼可能現在他們擁有的資產已經非常可觀了。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都不相同。但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把錢存入銀行也是有風險的;有可能的話,可以多些考慮和選擇。
如果你是工薪階層,存入銀行的錢多半是從工資裏省下來的。簡單和節省的生活自然是正確的,然而你還應該認識到,要達到經濟自由的狀態,就不能隻掙固定數字的錢,就必須不僅僅是從老板手中接過自己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小部分,而是要賺取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要想富,唯一的道路就是自己當老板!別誤會,我們說的是把錢拿去投資。自己為自己幹,不受別人的“剝削”,甚至還可以“剝削”別人,承擔風險,也享受利潤——所有投資者都可視為“老板”。
在你的投資組合中,你可以把資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仍放在定存、活存以及國債中,這部分每年會有固定的利息收入,除了國債之外,本金並無虧損的風險,並且兌現的速度快,可供不時之需。另一部分則不妨放在股票、黃金、共同基金,甚至高風險、高報酬的外幣及期貨投資上。
但不管做什麼投資,你都必須有血本無歸的心理準備,而且就算血本無歸,也必須保證不會影響你的基本日常生活開支,否則就犯了投資過度、風險過高的兵家大忌。
如果你有房子、車子,也結了婚,有了孩子,那麼,保險是你理財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正所謂“不怕一萬,隻怕萬一”,一旦你半生辛苦所買下的房子在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一切從頭再來的打擊是會令人難以招架的。因此,火險、車險、壽險等保險規劃,都是這一階段必修的課程。
把錢存入銀行是一種因循守舊的做法,除了讓銀行有本錢賺取利潤外沒有更多的好處。而且,需要記住的是,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安全。
第二節 機會成本:魚和熊掌可不能兼得
【神奇定律】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放棄的另一樣東西。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權衡利弊,然後做出最優選擇,而那個被放棄的選擇就是機會成本。
【神奇魔力鏡子】
眾所周知,如今的考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考“錢”。據報道,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考研費用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在職考研者的花費也不會少於這個數字。此外還有壓力成本。幾乎每個考過研的人都認為那段時間(複習時間)非常難熬,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的壓力都很大。特別是家庭狀況不好的考生,考研意味著不僅不能為家裏創收,還要花家裏的錢。再算算其他方麵的機會成本。時間方麵,考研者將時間用於考研,就失去了娛樂、工作、創業的時間。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比爾·蓋茨了,他選擇了停學創業,而不是繼續求學。如果真選擇後者,說不定他就錯過了時機,成就不了今日的微軟。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考研者是不是也錯過了很多機遇呢?
【神奇魔法錦囊】
思考過以上的問題後,如果你的考研信念仍然堅定不移,那麼考研仍是你的最優選擇,那就靜下心來全力以赴地準備考試吧;如果你對自己是否考研產生了動搖,那麼,奉勸你勇敢麵對應該麵對的問題,不要盲目做出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機會成本是可以用貨幣來進行衡量的。例如,要在某塊土地上發展養殖業,在建立養兔場還是養雞場之間進行選擇,由於二者隻能選擇其一,如果選擇養兔就不能養雞,那麼養兔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根據對市場的預期大體計算出機會成本的數額,從而做出選擇。但是有些機會成本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它們涉及人們的情感、觀念等。
機會成本廣泛存在於生活當中:一個有著多種興趣的人在上大學時,會麵臨選擇專業的難題;上班族辛苦工作了五天,到了雙休日,是出去郊遊還是在家休息;麵對同一時間的麵試機會,選擇了一家單位就不能去另一家單位……對於個人而言,機會成本往往是我們做出一項決策時所放棄的東西,而且常常比我們預想中的還多。
人生麵臨的選擇何其多,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選擇。例如,是繼續工作還是先去吃飯;是在這家商店買衣服還是在那家商店買衣服;是買紅色的衣服還是黃色的衣服;心中有個秘密是告訴朋友還是不告訴朋友,或者告訴哪些朋友……這些選擇在生活中很常見,不過似乎並不重大,所以大家輕鬆地做出了選擇,也不會慎重考慮。
機會成本越高,選擇越困難,因為在心底,我們不願放棄任何有益的選擇。但是,我們有時必須“二選一”,甚至是“三選一”,在這時,機會成本的考量就將顯得尤為重要了。
【神奇魔法鏈接】用機會成本進行家庭理財
說得直白些,機會成本的思想,就是人們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放棄的東西的最大價值。在家庭理財的經濟決策過程中,我們也應學會用機會成本來分析問題。
例如,今年你可能決定把家庭100000元的餘錢投資到股市,並賺到2000元的利潤。你是否認為這次投資是正確的?答案是不一定。因為沒有考慮到投資股票的機會成本。你本來可以把這100000元投資基金或者債券,甚至直接存到銀行。投資股票的機會成本就是投資基金、債券或者存銀行賺到的利潤。隻有當你投資股票賺到的2000元利潤大於其機會成本,這筆股票投資才是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