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吉芬反論:越是價格暴漲,越是需求旺盛
【神奇定律】
吉芬反論,是指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成正向關係這樣一種狀況。當劣質商品價格的替代效應並不足以抵消收入效應時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需求定律對經濟學十分重要,因為它簡單而擁有強大解釋行為的能力,並且約束價格與需求量的關係。可是,吉芬物品的出現,使需求定律出現問題。當價格下降,根據需求定律,需求量必然上升。可是由於吉芬物品的出現,需求量可能也會下降。這樣,當價格下降時,人們沒法肯定需求量是會上升,還是會下降。
【神奇魔力鏡子】
老師帶一群小學生旅遊登山,每人發給10元人民幣要求每人購買兩瓶飲料用於登山時解渴。現在山下小賣部隻有兩種飲料:一種是礦泉水,4元一瓶;另一種是可樂,7元一瓶。學生的購買行為既要滿足兩瓶飲料,又要符合不超出10元錢的“價值取向”,當然隻能購買兩瓶礦泉水。假如礦泉水現在降價到3元一瓶,可樂仍是7元一瓶,那有的學生就會礦泉水和可樂各買一瓶,於是礦泉水降價,需求量反而減少。這裏的礦泉水就成了“吉芬物品”。
但不能以為這就推翻了“需求定律”,因為“需求定律”是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而案例中的條件完全束縛了競爭,使得“需求定律”無用武之地。所謂“吉芬物品”,實際上是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檔次的物品。“吉芬物品”降價,導致消費者的購買力增加;消費者的購買力增加,導致“吉芬物品”的邊際效用大幅下降,也就是低檔商品價格的替代效應不足以抵消人們需求水平的變化,需求效應大於替代效應,使得降價了的“吉芬物品”的市價還是大於它的實際平均價值,所以減少了需求量。
【神奇魔法錦囊】
“吉芬商品”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名詞,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的價格如果上升,消費者對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一些學者認為世上不存在“吉芬商品”,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存在“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現象”。不過,後者大多在承認其存在的同時,也認為其並不違背“需求定律”。
在西方傳統經濟學中,“吉芬商品”代表了一種特殊的經濟現象,它表現出了與經濟常態截然相反的價格變動規律。我們通過日常的觀察,可以很容易了解到:當一種商品需求量上升時,價格必然隨之下降,即商品價格和需求量是反方向變動的,這就是凱恩斯供求曲線所描述的經濟規律。
19世紀的愛爾蘭災荒時期,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觀察到當土豆價格上漲時,人們消費更多的土豆。這一特殊的現象可用土豆價格變化時所發生的收入效應的程度來解釋。土豆不僅是劣等品,而且在災荒年代其消費占了愛爾蘭人收入的很大比例,所以土豆價格的上升大大減少了他們的實際收入。愛爾蘭人被迫壓縮其他奢侈食品的消費,以購買更多的土豆。馬歇爾在1895年提出了著名的“吉芬反論(Giffen Paradox)”,指出了一種貧窮物品的價格下降,這下降的本身使該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價格下降引起的實質收入增加,貧窮物品的需求量會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負,需求量可能還會上升。然而,在邏輯上這一正一負也可能使需求量下降。這也就是說,“吉芬商品”違背了我們所熟知的需求規律。事實上,不僅是土豆,所有需求和價格同方向變動的劣等品都可以歸為“吉芬商品”。
【神奇魔法鏈接】城市住房的“吉芬商品現象”
2004年以來,中國房價一路飆升,然而在房價上升的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及矛盾。自2004年以來,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同時,商品房需求量及交易量也在不斷上漲,即房價越漲,需求量也越漲。對於人們打著雨傘擠在一起排隊等待領取樓盤銷售放號的不正常現象,已經有人質疑其合理性,或認為那是開發商采取的請“托”策略,但是大量出現這類現象的根源又是什麼?
城市住房的確表現出了“吉芬商品”的眾多特性。例如,特質商品的特殊性。土豆在饑荒發生時成為人們生存需求的根本之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必然”;經濟繁榮時期的城市住房作為大件商品,是人們吃飽穿暖之後的另一種“必然”追求,二者的表現沒有根本差別。
同時,消費者還受到追高、從眾、恐慌心理的製約。饑荒時人們預期土豆價格還會再漲,於是對土豆存在著饑渴性的追求,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構成了“吉芬商品現象”。而經濟繁榮時期,無論房價怎樣上漲,人們在唯恐更高的心理支配下,一味追求住房的“擁有”,致使住房需求與“吉芬商品現象”相似。
這種看似明顯違背經濟學原理及市場需求規律的現象其實正是經濟學原理中的“吉芬現象”。
第六節 蛛網理論:跳不出的價格漩渦
【神奇定律】
蛛網理論是一種動態均衡分析,它運用彈性理論來考察價格波動對下個周期產量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均衡變動。蛛網理論引入時間這一重要因素,從動態變化的角度來分析與考察需求和供給的變動,如果將變動情況用平麵直角坐標係來描述,所得圖像就類似於蛛網。因此,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將這一理論形象地稱為“蛛網理論”。
【神奇魔力鏡子】
2004年冬天,大白菜取得了豐收。當時,河北固安的白菜收購價低到了1分錢一斤,許多白菜爛在地裏沒人管,甚至出現了用白菜喂羊、喂鵝的現象。那時,北京新發地大白菜的批發價是7分錢一斤,最低是4分錢一斤,創下了六七年以來的最低價。這樣一來,許多農民都不敢種白菜了,產量的減少使得2005年的白菜價格一路飛漲。看到這種現象,農民在2006年又大量種植白菜,結果再次發生了白菜價格走低的情況。
【神奇魔法錦囊】
可見,當某一產品在第一期的市場銷售中供小於求時,價格就會上漲,於是人們在第二期就會增加其生產。而第二期產品產量的增加便會導致其價格下降,到了第三期,產品產量又會減少,從而再次引起價格上漲,如此反複。
究其原因,這種現象是由農業生產的周期性所導致的。由於農產品的儲存時間通常都很短,使農民在進行市場交易時處於劣勢。很多人認為,農民急著把農產品賣出去,不然就會壞掉,所以對交易的要求比較迫切。也正因為如此,消費者會利用這種心理來壓低價格。而此時,如果是處於供給量相對過剩的情況下,那麼農民實現交易的要求便會更加迫切,價格也就會被壓得更低。
再回到前麵那個大白菜銷售的例子,盡管2006年的價格遠低於2005年,可是居民的消費需求並未隨著白菜價格的下降而增加。價格下跌幅度大,需求又不能以相應的比例增加,這就使農民們難以通過“薄利多銷”來增加或維持收入狀況。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市場在調節經濟的方麵存在著自發性與滯後性的內在缺陷。
所以,要想讓農民走出這種蛛網理論的局限,應當在農民和市場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中介組織。在歐洲,這類組織也叫合作社。我國的市場化程度和社會經濟製度與歐美國家不同,這種中介組織所采用的形式和發揮的作用不會完全一樣,但也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這種中介組織應當是農民自願組織的,不能名為自願,實為強製。
第二,這種中介組織不應該是政府的下屬,或是由政府間接掌控的二級機構。
第三,這種中介組織應當是非贏利的,利益最大化不是它的目標。當然,為了支付必要的開支,它也可以在經營中收取少量的費用。
【神奇魔法鏈接】生豬市場的“蛛網理論”
2008年上半年生豬價格的快速上漲與下半年的快速下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08年4月,生豬價格達到曆史頂峰17.16元/公斤,之後的7個月生豬價格一路下跌。11月初,生豬出欄價格為11.80元/公斤,比4月份下跌了45.4%,下跌速度之快實屬曆史罕見。
在這樣的市場變化中,蛛網現象明顯:當飼料價格低、生豬價格高時,各地農民一哄而上,希望賺取更多利潤;而當飼料價格高、豬肉價格低時,各地農民爭相拋售,甚至淘汰母豬,使生豬生產周期波動大而且頻繁,生豬生產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恢複,給生豬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社會出現不穩定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