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價值“值不值”與“貴不貴”的心理較量(2 / 3)

【神奇魔法錦囊】

在現實生活中,像大學生就業難這一類問題實際上也是需求定律的體現。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大學生太多了”“人才太多了”之類的話,試問一下,中國的人才真的供大於求而人才過剩了嗎?

如果就相對人才的供給與需求的關係而言,人才確實出現了過剩。例如,現在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人才市場上數百名大學生爭一個崗位早已經不是新聞了;不少大學生做專科生的工作,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不少機關幹部和科技人員分流下崗或人浮於事,等等。這些現象都說明:我們的人才的確處於“過剩”的狀態,更準確地說,處於相對過剩狀態。

人才也是一種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受市場供求規律支配的。所以,當人才供大於求的時候,自然會造成人才過剩的結果。但這種人才過剩是相對的,因為並不是每一個機關、企業或農村都擁有了掌握管理、法律、營銷以及電腦、信息、科技等方麵知識和技巧的人才,而是在就業市場有限、對大學生的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人才的相對過剩。

人才相對過剩必然導致過度競爭,即人才商品的“價格戰”。作為剛剛走進人才市場的高校畢業生,他們麵前有這樣幾個選擇:或者降低自己的價格,接受較低的工資;或者待價而沽,繼續維持一個較高的價位;或者高不成低不就,依然處於“自願失業”狀態;或者繼續深造,重新返回學校,暫時離開勞動市場。已經參加了工作的人,他們的選擇不是很多:或者安於現狀,或者“跳槽”。

實際上,無論是短缺還是過剩,其實都是需求定律在背後起作用。認識了需求規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便能看穿所謂價值高低的實質,做出正確的選擇。

【神奇魔法鏈接】與供需定律相矛盾的薩依定律

薩依定律,也稱為薩依市場定律,是一種自19世紀初流行至今的經濟思想。薩依定律主要說明,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一般不會發生任何生產過剩的危機,更不可能出現就業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依。雖然如今的經濟學教科書已將其內容刪去,然而有不少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還是依據薩依定律而做出結論的。

薩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這一結論隱含的假定是,循環流程可以自動地處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它包含三個要點:

第一,產品生產本身能創造自己的需求;

第二,由於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作用,不可能產生遍及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的普遍性生產過剩,而隻能在國民經濟的個別部門出現供求失衡的現象,而且即使這樣也隻是暫時的;

第三,貨幣僅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買和賣不會脫節。

薩伊定律之所以被人們批評,主要因為它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它漠視有效需求,因此與供需定律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第四節 偏好理論:別樣的偏好,別樣的選擇

【神奇定律】

偏好理論,是指偏好實際上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它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

【神奇魔力鏡子】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市場上的白殼雞蛋往往比紅殼雞蛋要貴一點,這是為什麼呢?

先聽聽商家給我們的解釋吧。白雞蛋經常被冠以土雞蛋、柴雞蛋,大致意思是農家散養的雞下的蛋。農家雞是在自然的環境下生長的,飼料以草子、蟲子、五穀雜糧等為主,綠色天然,雞蛋的營養價值自然會更豐富一些。紅雞蛋是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雞生的蛋,工業生產條件下的雞以人工飼料為食物,出於增產的目的會人為地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激素,當然雞蛋的營養價值會大打折扣。事實上消費者也是這麼認為的,覺得白雞蛋賣得貴一些也理所當然。

在這裏,白雞蛋的價格高顯然是由生產白雞蛋的成本(比紅雞蛋高)和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共同影響產生的。

事實是怎樣的呢?國內外專家對此做了研究,發現白雞蛋和紅雞蛋的營養價值差距不大。兩種蛋的營養成分比較如下:

蛋白質,白雞蛋比紅雞蛋高0.75%左右;

維生素,白雞蛋的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都略高於紅雞蛋;

脂肪,紅雞蛋比白雞蛋高1.4%左右;

膽固醇,紅雞蛋比白雞蛋高0.8%左右。

除此外,其他的營養成分幾乎相等。白雞蛋和紅雞蛋蛋殼顏色不同主要是因為雞的品種不一樣。可見,說白雞蛋價格高是因為成本高是子虛烏有的,消費者的購買欲才是影響雞蛋價格的主要因素。

【神奇魔法錦囊】

所謂消費者的購買欲,即消費者的偏好。偏好是指消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進行的排列。它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

習慣是消費偏好的一種常見類型,是由於消費者行為方式的定型化,經常消費某種商品或經常采取某種消費方式,就會使消費者心理產生一種定向的結果。所以,盡管人們已經知道兩種蛋相差無幾,但在習慣的作用下仍會對白雞蛋有所偏愛。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供”指供給,是生產者的行為;“求”指需求,是消費者的行為。價格把生產者和消費者聯係在了一起。

消費者的需求即消費者的欲望,人為什麼會有消費的欲望呢?這需要我們介紹一下“效用”這個經濟學概念。

人們為什麼要消費一件物品呢,所有的回答可以歸結為一點:它能給人們提供滿足。這種滿足被稱為效用。早期的經濟學家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計量效用,就像長度可以用米、時間可以用秒來計量一樣。這種努力自然失敗了。後來,人們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糟糕:當一個人選擇蘋果而不是橘子時,我們隻需要知道蘋果帶給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夠了,至於高多少實際上是無關緊要的。

我們知道,物品價格的變動是沿著它的需求曲線上下變動的。由於人們對某種商品的特殊偏好導致對其的需求上升最終反映在價格上——即比另一種商品貴。

然而,一方麵,消費者要盡量滿足自己的願望和需要;另一方麵,他又受到購買力的約束。消費者的購買力取決於他的收入水平以及市場的物價水平。如果某種商品定價過於昂貴,人們就會減少對其的消費,而會增加對其替代品的消費,畢竟兩種商品相差無幾。

【神奇魔法鏈接】消費者的品牌偏好

營銷學家霍爾及布朗在1990年的研究論述中指出,消費者在采取購買行動之前,心中就已有了既定的品位及偏好,隻有極少數的消費者會臨時起意產生衝動性購買。整體而言,就算消費者的購買是無計劃性、無預期性的,仍將受到心中既有的品味與偏好影響。

事實上,品牌與品牌之間的戰爭,說穿了就是一場由營銷傳播與促銷所構建成的消費者心理戰,每個品牌都竭盡所能地想擊敗對手,獲取最高的品牌偏好與忠誠度。每位廣告主都一樣,不斷地提高自己品牌的聲音,隻為了引起消費者的高度注意與興趣。這意味著什麼呢?營銷人在策劃與促銷產品時,應特別留意消費者內心世界裏的“喜歡”或“不喜歡”是如何形成的,才能為品牌貫注正麵、強力的偏好度。

有問卷調查顯示:半數消費者存在飲料品牌偏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口碑好、信譽度高的飲品較受消費者的青睞,銷量更好些。通過消費者類型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我們看到,在18~24歲這個年輕人群體中,很少有年輕人對飲料的品牌是無所謂的,然而他們又並非對某個品牌完全忠誠,很多人會因為口味、包裝和價格而不去考慮品牌效應。但25~30歲的較成熟一些的年輕人便有一定的品牌觀念,同時比較穩定的消費習慣會把他對品牌的喜好固定下來。

消費者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商品中蘊含的象征意義的影響。品牌對於消費者選擇、企業營銷策略製定而言具有多方麵的意義,品牌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無形利益,這種無形利益不僅建立在質量、服務、技術先進等實體基礎上,更著重於一種地位、品位、趣味上的認同和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