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教育教出好孩子,重在天下父母“心”(3 / 3)

【神奇魔法鏈接】挫折可以使孩子學會合作

研究發現,在半歲之前,嬰兒見麵後就能互相接觸、互相注視。一個嬰兒哭的時候,另一個嬰兒也會以哭來反應。不過,這些早期反應還稱不上是真正的社會反應,因為嬰兒並不想去尋找或期待從另一個嬰兒那裏得到相應的反應。他們直到半歲後才開始有社交行為。

有研究對12~24個月的嬰兒進行反複的觀察。該研究的情境十分自然,讓嬰兒和自己的母親、幾個小同伴以及幾個陌生成人(小同伴的母親)在一起遊戲。在遊戲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分別取5分鍾活動的樣本,觀察記錄他們社會交往的情況,如微笑、一瞥、看、伸出手臂、說話等,研究人員觀察到了一些極為有趣的現象。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極大部分的社會反應非常簡短,3/4的社會反應不超過30秒鍾,大部分社會接觸不是真正的相互作用,往往是一個兒童產生了某種社會反應,但從另一個兒童那裏引出的反應至多是凝視或瞥一眼。在頭兩年裏,這種社會相互作用的性質很少變化。這個年齡的兒童很少有真正相互作用的遊戲,隻是到第二年末才有所增加。真正的社會相互作用,即一種社會行動可以引出另一個人的社會行動,最經常的表現就是爭奪玩具或占有玩具。在第二年,兒童為爭奪玩具而打架、咬人、抓頭發的現象增多。

繆勒和白萊納把嬰兒同伴相互作用劃分成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客體中心階段。嬰兒的相互作用更多的是集中在玩具或東西上,而不是嬰兒本身。10個月之前的嬰兒,即使是在一起,也隻是把對方當做活的玩具,互相拉扯,咿咿呀呀說話。

第二,簡單互動階段。嬰兒已能對同伴的行為做出反應,經常企圖去控製另一個嬰兒的行動。

第三,互補性互動階段。這階段嬰兒出現了更為複雜的社會交往,可以看到模仿已較普遍,還有互補或互惠的角色;如一個躲起來,一個去找;一個逃,一個追。此外,在發生積極的相互交往時,還常常伴隨著哭和微笑之外的合適的反應,如語言的、情緒的反應。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更喜歡與同伴玩,而不願意與陌生成人玩。

當孩子處於挫折中時,我們不僅要鼓勵他,使他擁有戰勝挫折的力量與勇氣,而且要告訴他:當自己力不能及的時候,最好積極調動別人幫助自己。要麼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要麼找其他的小朋友,甚至是找陌生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會戰勝挫折,而且懂得如何與他人交流,懂得如何體諒與關懷別人、如何增強團隊凝聚力。

第九節 情緒判斷優先原則: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

【神奇定律】

情緒判斷優先原則,是指情緒會優先於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神奇魔力鏡子】

這周末,夢涵全家進行大掃除,小軒、可可都來幫忙。不過夢涵今天的心思可沒在勞動上。她邊幹活邊想著去劃船的事。

不料,一個不小心,夢涵便闖了禍。爸爸最喜歡的大花瓶被她打碎了。夢涵一下子愣在了那裏,她想:“這下闖大禍了,爸爸一定會罵我的!”爸爸一向比較嚴厲。想起爸爸接下來要拉長的臉,夢涵手忙腳亂地逃離了“現場”。

眨眼到了吃晚飯的時間,爸爸媽媽見夢涵還是沒有回來,便分頭去找。媽媽在小花園裏發現了夢涵。她正和小夥伴們玩得不亦樂乎。

“夢涵,回家吃飯了!”媽媽柔聲叫她,但夢涵不敢回家。

“今天是淘氣的小軒打碎花瓶的。媽媽,咱們今天能不能晚點回家呢?”夢涵央求媽媽。媽媽早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告訴她:“今天打掃衛生,你是咱們家做得最好的,你爸還一直對你讚不絕口呢!此外,你爸爸最近一直嫌那個花瓶大,擺到哪兒都占地方,這下好了,家裏顯得不那麼擠了!你爸爸說早就想扔了。不過呢,以後勞動的時候要注意啊!”聽了媽媽的話,夢涵羞愧地低下了頭,她想:“我以後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當她回到家時,爸爸並沒有訓斥她,而是說:“夢涵,把碎片打掃幹淨吧,否則紮到腳就不好了。”

夢涵飛快地去拿掃帚和簸箕。從此,她無論是勞動還是學習都變得細心了。

【神奇魔法錦囊】

夢涵媽媽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明智的。她沒有因為孩子闖禍而憤怒,也沒有讓孩子承受闖禍後的“恐懼”,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讓孩子記住“前車之鑒”。

所謂情緒判斷優先原則,是指情緒會優先於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都會首先影響到人的行為。例如,現在消費者對生產企業“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式的廣告已經深惡痛絕,而更喜歡那些人情味十足的廣告。例如,清茶廣告詞:“老公,煙戒不了,洗洗肺吧!”短短一句話,像一枚“情衣炮彈”,使得消費者迅速“投降”。在這過程中,消費者首先是感動和情感共鳴,繼而就會引發潛在的消費需求。如此,就會為商家帶來滾滾財源。

同樣的道理,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過程中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例如在孩子處於不愉快狀態時,他就會將所有外界信息“拒之門外”,這時父母無論說什麼,他都很難接受。但是,如果父母先體諒孩子的感情,寬容和安慰孩子,使他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下,那麼問題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

現在有的家長太溺愛孩子,以至於孩子長大了自私任性,甚至毆打家長。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嚴格,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的孩子同樣問題很多。愛和要求都沒有錯,但必須把愛和要求合二為一,孩子健康發展了,教育才有意義。

【神奇魔法鏈接】暴力教育不可取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會辱罵他或打他。這是極其不明智的行為。當孩子闖禍之後,他心裏其實很痛苦、很內疚。在他這種糟糕的心態下,家長的打罵對他來說隻會感到反感,他會覺得家人並不愛他,愛的隻是那些已經損失的錢和物。在這種境況下,他根本就無心改正錯誤。

暴力教育從來都不會讓孩子變得順從,也不會讓他變得聰明和懂事,隻會使他走向墮落和消沉,甚至還會給孩子和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惡果。

陝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曾指出,這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暴力教育),主要原因是父母對孩子期望值太高。這些父母一般都生活在社會底層,比一般家長更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在現實和願望差距較大時,他們無所適從,因此選擇了比較極端的方式,最終釀成悲劇。另外,隨著社會發展,家長有時會麵臨的社會競爭壓力也日益增加,家長有時會將一些無法發泄的不良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看成“出氣筒”,也導致了各類極端教育方式的出現。

所以,與其暴力教育,不如先用溫和的方式和孩子對話,讓他覺得父母是了解他的,進而他會更加內疚;與此同時,他會決定,以後不會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了。

第十節 角色效應:孩子,應扮演他獨有的角色

【神奇定律】

角色效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邀請一些不懂禮貌的孩子去參加一個不平常的晚餐。在晚餐中,他們竟然一反常態,在文雅氣氛的熏陶下,意識到自己是有教養的“來賓”角色,並按這種社會角色來約束自己,很快變得有禮貌了。

這個實驗表明,如果賦予孩子適當的角色,而且當他對角色有所領會和理解時,孩子就容易按照角色的規範來要求自己,從而在個性心理或行為上發生一些變化。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神奇魔力鏡子】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西雅圖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被人推薦到圖書館幫忙。圖書館管理員向他講解圖書的分類法,告訴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歸還圖書館的放錯了位置的書放回原處。蓋茨聽完後問:“工作的時候,是像偵探一樣麼?”管理員說:“那當然。”然後,小蓋茨就在書架的迷宮中穿來穿去。

“小偵探”這個角色讓他興奮不已,每當從一堆書裏發現要找的目標時,他都會發出一陣勝利的歡呼。他幹得越來越熟練,不久便正式請求擔任圖書管理員。好景不長,幾個星期後,蓋茨搬家了,不得不轉學。但是沒過多久,蓋茨又回來了,因為新學校的圖書館不讓學生幹,蓋茨的父母為滿足兒子做“小偵探”的願望,又把他轉回原來的學校上學,由父親開車接送他。蓋茨自己也堅定地說:“如果爸爸不帶我,我也會走著來上學的。”

【神奇魔法錦囊】

可見,“小偵探”這個“社會角色”激發了小比爾·蓋茨多麼濃厚的興趣。正是這種角色的扮演,使他長大之後,將枯燥的工作變成了有趣的遊戲,而且做得有滋有味。

角色效應的形成首先開始於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現在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種偏差,老師往往用“好學生學習好”“壞學生成績差”來評價孩子。這使得他們出現了角色概念的偏差,對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不能夠正確認知和評價。他們會覺得自己學習差就一無是處,會厭煩自己的“角色”,而那些“好學生”則可能因此而沾沾自喜、自我膨脹。在這種錯誤認知的基礎上,他們開始了各自不同的行為:“壞學生”開始真正厭學,開始自暴自棄;“好學生”則隻注重學習而忽略了自身全麵發展。這種最初的錯誤期待導致了孩子認知行為的惡性循環。

作為家長,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學會扮演自己的角色呢?

1.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很明顯的表現是雙方談不到一塊兒去。與跟老年人談話相比,跟孩子們談話似乎更需要一種類似天賦的才能。你必須會說孩子們的話,懂得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甚至還要保持與孩子們一樣的天真,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和觀點。

2.尊重與理解

父母與孩子,作為不同的個體,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平等,這樣才能溝通。所以父母應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一個朋友,而不是把他們當成永遠長不大、不懂事的小不點兒。父母應做到和孩子平等地討論問題,讓孩子有發言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營造出比較民主的家庭氣氛,以緩和大人與孩子的緊張關係。

3.理智關愛

每個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他們對孩子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事無巨細都替孩子著想,恨不得一切包辦代替。

可是,做父母的不知道,有時太多的愛對子女來說是一種負擔,它會壓得孩子透不過氣來。而孩子為了甩掉這份愛,就可能對父母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或盡量躲避父母所給予的愛。而且,這種毫無節製的愛,也是對孩子成長空間的一種限製,將會扼殺孩子獨立個性的發展。一句話,愛也會使孩子窒息。

因此,“愛”是需要講究方法的。要做到理智地愛,最關鍵的是要理解孩子的角色,尊重孩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在關愛中引導孩子成長。這樣也有助於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神奇魔法鏈接】讓孩子在社會角色扮演中學做人

根據角色效應,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安排一定的遊戲角色,讓孩子扮演,從而讓他學會某些知識或者規範。

例如,讓孩子扮演“衛生員”角色,負責檢查家裏的衛生,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通過扮演“警察”的角色,學會堅強、機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扮演“科學家”的角色,學會鑽研並發現學習的樂趣。還可以製定一些規則,使孩子在體驗遊戲中獲得相應的“工資”,以及糕點、水果、飲料、文具等獎勵。

這樣一來,我們在通過引導孩子去換位、去體味的同時,讓他們從另一角度審視“小我”,與自己對話、與心靈對話,在主動經曆、自我操作中更深刻、更徹底地進行思想洗禮。同時,孩子們還可以用自己掙來的“工資”享受消費的過程,從而鍛煉孩子選擇與判斷的能力。

此外,通過一些合作的角色,還可以培養孩子們學會合作、分享,懂得愛、信任和責任的重要,逐漸理解並遵守社會行為規則,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社會能力,讓孩子們在努力付出的過程中快樂地收獲自信。

第十一節 詹森效應:教會孩子用平常心消融緊張

【神奇定律】

詹森效應:詹森是一名運動員,他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每次測試成績都很好,但是一到賽場上就失誤連連,根本發揮不出平時的水平。心理學家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發揮失常的現象為詹森效應。這是人的一種淺層的心理疾病,就是將現有的困境無限放大的心理異常現象。

【神奇魔力鏡子】

某報曾經接到一位學生家長發來的“求救”信件:“我的孩子即將參加高考。想想三年前孩子中考時的情況,我不由得憂心忡忡。三年前,我的孩子在班級乃至學校裏都是佼佼者。但這個孩子比較內向,心理素質較差。平時成績很好,一到大考就一落千丈,中考時‘超低水平’發揮,隻勉強考上了普通中學。孩子沒辦法麵對這個現實,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消沉了許久。現在,三年過去了,我的孩子在這所普通中學表現很好,年年都獲得‘三好學生’稱號。如果正常發揮,孩子上本科甚至重點都沒問題,但如果改變不了心理素質差的毛病,成績難以預料。我們真擔心,在高考那種更緊張的氣氛中,孩子能否承受得住。真希望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

還有一名學生,連續兩年參加高考,均因為在考場上過度緊張而落榜。如果按平時的考試成績看,他是完全可以考上重點院校的。第一次高考,考數學時,有一道題他平時沒見過,因此緊張起來,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神情慌亂,雙眼模糊,看不清試卷,結果以3分之差落榜。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他再次參加高考。但一進考場,他就被籠罩在一種無形的緊張氣氛中,明明會答的題目,甚至平時熟悉的題目都變得陌生起來,結果又以7分之差落榜。

【神奇魔法錦囊】

詹森效應在學生群體中比較常見。有些名列前茅的學生在大考中或高考中屢屢失利,細細想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唯一解釋隻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但最本質的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卓然出眾,久而久之,他們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之賽場的特殊性,周圍人群對他的深切厚望,使他背負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患得患失。被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困擾,最終往往很難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心理學家認為,緊張是一種有效的反應方式,是應對外界刺激和困難的一種準備。有了這種準備,便可以產生應付瞬息萬變的力量。因此,緊張並不全是壞事。然而,持續的緊張狀態,則會嚴重擾亂機體內部的平衡,會給身心健康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害,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通過自我調節來克服這種心理。

要克服緊張心理,可以嚐試以下幾種方法。

1.暫時避開

當事情不顧利時,讓孩子暫時避開一下,去看看電影或做做遊戲,或者隨便出去走走,改變一下環境,這能使他感到放鬆。一味強迫孩子“保持原來的情況,忍受下去”,隻會適得其反。當孩子的情緒趨於平靜,而且和其他相關的人均處於良好的狀態,可以解決問題時,再讓孩子回來著手解決問題,往往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每天晚上做一次反省

讓孩子學著這樣思考:“我感覺有多累?如果我覺得累,那不是因為勞心的緣故,而是我工作的方法不對。”丹尼爾·喬塞林說過:“我不以自己疲累的程度去衡量工作績效,而用不累的程度去衡量。”他說:“一到晚上覺得特別累或容易發脾氣,我就知道當天工作的質量不佳。”

3.盡量在舒適的情況下學習

記住,身體的緊張會導致肩痛和精神疲勞。人生有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誰還沒有些煩瑣難熬的事呢?既然明白了這一點,就要學會讓孩子自我“減壓”,舉重若輕,化解緊張。同時,還可以用抑製下來的精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4.把煩惱說出來

當有什麼事煩擾孩子的時候,應該引導他說出來,不要憋在心裏。讓孩子試著把煩惱向父親或母親、老師、學校輔導員等人傾訴,心裏往往就會舒服很多。

【神奇魔法鏈接】幫孩子擺脫詹森效應

孩子受詹森效應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對考試期望值過高,而又缺乏自信。隻想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製過程失衡,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症狀隨之而生。其實隻要對症下藥即可。

放鬆+淡化考試結果+精力集中+積極情緒+肯定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治療自信心不足和患得患失症狀。

1.放鬆

英國心理專家指出,對孩子們來說,“虛度光陰”也是一種休息和能量儲備,反而是大人對孩子的過多安排會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專家呼籲,應該允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虛度光陰”,從而使他們放鬆身心。例如,讓孩子玩一些他們喜歡玩的遊戲,帶他們去遊樂園,等等。

2.淡化考試結果

我們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適當淡化結果,因為考試畢竟有偶然因素存在,隻要孩子有一個努力學習的過程,就可以適當淡化結果。

3.精力集中

培養孩子集中精力,一方麵,家長應以身作則。我們可以從小就每天定時給孩子讀書,陪孩子畫畫,和孩子一起聽錄音故事,甚至當孩子的玩伴,與他做一些智力遊戲,言傳身教地訓練他安靜專心地做一件事,那麼你孩子也會認真、專注地做事。另一方麵,我們不要輕易打擾孩子。例如,孩子玩遊戲時全身投入,正是在培養聚精會神的習慣,此時我們切不可任意打擾、幹涉和打斷。

4.調動孩子的積極情緒

積極的情緒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著名心理學家法迪斯說:“在孩子學會語言之前,他們是從感情的氛圍來下結論的,即這個世界是一個憂慮、憤怒的地方,還是一個安全、愉快的地方?”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給孩子一種溫暖的感覺,哪怕是無意中流露出的一句關懷、鼓勵、讚賞的話,也會使孩子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無限的快樂。

5.肯定的心理暗示

在智力方麵,我們要通過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聰明的、有創造力的。在心理素質方麵,要通過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堅強、自信、勇敢、有社會適應能力的。在健康方麵,我們要通過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健康的,並且會越來越健康。同時使孩子樹立“健康光榮”的新觀念。

總之,家長的平常心+適當的期待,才是幫助孩子擺脫詹森效應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