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景:
球賽枯燥乏味,球迷還是看到終場;電影無聊透頂,觀眾還是等到閉幕才悉數離場;手中的書如同雞肋,我們仍然期待下一刻會有驚喜……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讓你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呢?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不完成似乎就心有不甘。想一想,記憶中最深刻的感情,是不是沒有結局的那一段?印象中最漂亮的衣服,是不是沒有買下的那一件?最近心頭飄著的,是不是那些等你完成的任務?
在工作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我們經常會在備忘錄上記下重要的會議,但是到最後還是忘記了。因為我們以為記下來了就萬事大吉,緊張的神經鬆弛下來,最後連備忘錄都忘了看。
在打電話之前,我們能清楚地記得想要撥打的電話號碼,打完之後卻總也想不起來剛才撥過的號碼。
其實,這都是一種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的心理現象在起作用。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由於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在心裏產生一個張力係統,這個係統往往使我們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當工作沒有完成就被中斷的時候,這種緊張狀態仍然會維持一段時間,使得這個未完成的任務一直壓在心頭。而一旦這個任務完成了,那麼這種緊張的狀態就會得以鬆弛,原來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記。
蔡加尼克效應說明,當心理任務被迫中斷時,人們就會對未完成的任務念念不忘,從而產生較高的渴求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寶貴;而輕易就能得到的,就會棄之如敝屣。
對於一個人,尤其是孩子,不能讓他的願望過早地得到滿足,因為得到了可能就不會再珍惜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一股腦兒地將知識灌輸給孩子,而應該分階段地給孩子講解,讓他們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其實這也符合人們的記憶規律,人的大腦總是記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內容,將其放在工作記憶中,就像是計算機的內存一樣,而對於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的內容,大腦則會有意識地去遺忘。
【神奇魔法鏈接】教育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廢,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廢呢?以下幾點家長們應注意:
(1)注意對孩子意誌力的培養。對於意誌力差的孩子,應注意激勵、培養他,使其具有要把一件事做完的想法。
(2)做好表率。我們自己要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廢,並注意讓孩子模仿,同時經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樣堅持到底的。
(3)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指導和提示。這不是代替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以防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灰心喪氣。可采用鼓勵與批評相結合的方法,並監督孩子獨立地做完某件事。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習慣養成了,做事也就不再半途而廢了。
第五節 心理疲勞定律:注意!孩子的心會累
【神奇定律】
心理疲勞定律,是指人長期從事一些單調、機械的工作活動,伴隨著肌體生理方麵的變化,中樞局部神經細胞由於持續緊張而出現抑製,致使人對工作、生活的熱情和興趣明顯降低,直至產生厭倦情緒。
【神奇魔力鏡子】
香薇是某重點中學的學生,上高一、高二時,她的成績還不錯。但自從進入高三後,她總是抱怨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心太“累”,各種測驗、模擬考試不斷。她開始對考試產生緊張、恐懼、抵觸,似乎“忍無可忍”。她的學習熱情一落千丈,不願做作業,一提作業就發怵,一看書就犯困,不願翻書本。她開始想方設法逃避考試,後來幹脆連課也不去上了,早晨賴在床上不起,摸都不願摸一下書。麵對父母的責備,她一會兒聲言肯定能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一會兒又說不想考了。
當父母問她為什麼不想學習、討厭考試時,她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總是找一些客觀的理由:坐在最後一排,聽不見老師講課;老師留的作業是一天24小時也做不完的;周圍同學太吵了;基礎不好,等等。父母心裏很著急,卻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神奇魔法錦囊】
其實,香薇的情況屬於典型的因為對考試、學習的抵觸而產生的心理疲勞。一頁書看了許多遍還要看,一個背熟的單詞生怕自己忘了再寫一百遍……這種典型的強迫症狀出現在許多三好學生身上。這些品學兼優的學生中有不少是心理障礙的患者,他們往往過度壓抑自己,缺乏自信、心境苦悶、緊張焦慮。
有一項調查結果乍看上去好像有點奇怪:在老師眼中,存在小毛病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基本都是良好;而一些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為什麼品學兼優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呢?好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老師的印象有較大差別,成為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人們習慣上認為的好學生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但這隻是表象,現代教育觀念已經對這種看法提出質疑。
那些情緒上處於良好狀態、沒有什麼壓力感的人,很少感到疲勞。當有人問沃倫·巴菲特的成功之道時,他回答道:“我和你沒有什麼區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區別,那可能就是我有機會每天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就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比爾·蓋茨也曾說過:“每天清晨當我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他們的話向我們揭示了一點:一個人做喜歡的事,不容易疲勞。
但是對於一般的人來說,長時間做某一件喜歡的事情,也會感到一些厭倦。例如喜歡學語文,就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語文上麵,這種做法顯然也會導致厭倦疲憊。如果把幾個科目轉換著學習,腦子就不容易厭倦而麻木,始終能保持比較活躍的狀態。
是否受到鼓勵也是影響心理疲勞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鼓勵、老師的讚賞,這樣長久下去,孩子便會在情緒上浪費大量能量,從而感到非常疲勞。
【神奇魔法鏈接】讓心理恢複“元氣”,最重要的是“減壓”
幫孩子擺脫“心理疲勞”狀態最重要的是“減壓”。具體來講,可以通過如下六種途徑來進行。
途徑一: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
父母不要對孩子保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而是要用不斷取得的小成績激勵孩子,使孩子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勞。
途徑二:教導孩子暫時回避不開心的事。
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時,可以開導他暫時把事情放到一邊,選擇喜歡的事情來做,如聽音樂、看電影、玩遊戲等。
途徑三:開導孩子將不良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
開導孩子把壓抑和焦慮等不利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讓孩子對自己說:“我一定能戰勝困難,一定不會輸掉。”然後從心理困境中振作起來。
途徑四:為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喝彩。
不妨設個“記功薄”,將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記上去。你給他記的“功績”越多,他越會感到愉悅和自信,長期下去,“心理疲勞”的現象便消失了。
途徑五:教育孩子換位思考。
對於無法逃避的現實,讓孩子從不同角度去考慮,或者換個位置思考問題,這樣可能有不同的收獲。
途徑六:引導孩子釋放壓力。
當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時,可以讓他試著喊、跳、跑,或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宣泄內心的煩悶,以獲取心理平衡。
第六節 動機適度定律:“減壓”比“玩命學習”更重要
【神奇定律】
動機適度定律,是指如果動機太強,事情反而做不好;動機適度,事情才容易做好。孔子說,凡是以外物為重、懷有恐懼心理的,內心必然怯懦,行為也會因此而變得笨拙猶豫。相反,對結果抱達觀態度、姿態放鬆的,會表現出最高的水平。
【神奇魔力鏡子】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的一大片草地上嬉鬧著,像一群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地喊個不停。幾天之後,老人實在難以忍受了。他決定采取行動。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隻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隻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會來這裏為他玩了!
轉過身,老人露出了笑容,心裏無限放鬆。
【神奇魔法錦囊】
愛因斯坦曾說過:“情感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其學會“為自己而玩”。
事實就是這樣,如果人的動機過強,就容易變得緊張,思維局促,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大腦會一片空白。這樣的情況,當然不利於發揮水平了。隻有在動機適度、人比較放鬆的情況下,人的能力才能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所謂“動機”,是指人渴望完成任務的程度。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各種活動多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者過分強烈,都不是一種好現象。例如,一個整日混日子、沒有什麼理想的學生,一般很難有學習的興趣;而一個對學習抱有太大的期待、過分追求學習功利性、學習動機過高的學生,則勢必會為自己製造巨大的壓力,最終影響到他的學習效率,而學習效率的下降反過來又會增加他的壓力。
動機過強和過弱都不好,那麼什麼樣的動機水平才是最適度的呢?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於效果的提高。
【神奇魔法鏈接】培養孩子好習慣,實現“自我監督”
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會使他精神緊張,甚至與父母的期望適得其反。當學校老師為了向孩子施加壓力,讓父母監督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讓老師牽著鼻子走,而要做到“不管”和“不說”。孩子們已經夠累了,就讓他們在這種“不管”“不說”中學會自我監督和自我放鬆吧!
很多家長會問:“讓孩子自覺,哪那麼容易啊?”對此,專業人士指出,培養孩子自我監督,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用,孩子一旦養成這種習慣,長大後便會一直堅持下去。
作為父母,應從以下四方麵對孩子加以培養。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很多家長對孩子“特別”關注,“照顧”更是細致入微,恨不得每次孩子遇到問題時,都能自己掛帥上陣,親自指揮其“作戰”,有時還會“並肩作戰”。殊不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重要的是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至關重要。
2.培養孩子思維活躍的好習慣
我們不要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提問,要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的習慣,對他們的提問進行恰當的鼓勵與表揚,並能及時更正孩子的錯誤想法。對於孩子接觸的事物,家長要多講,多啟發誘導,千萬不要對孩子的提問不理不睬,這樣會使孩子有問題也不敢問。
3.培養孩子專心致誌的好習慣
孩子入學之後,我們應懂得嚴格要求並經常提醒孩子們:在上課時,一定要用心聽講,聚精會神,不要有小動作,更不要說話影響別人聽課,等等。回到家時,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讓孩子養成放學及時做作業,按時完成作業之後再幹其他事情的好習慣。
4.培養孩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從小就培養孩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具體可以從提高孩子責任感的方麵入手,如從一年級開始,就應要求孩子養成檢查的習慣。
第七節 厚臉皮定律:再小的孩子也有權利獲得他人的尊重
【神奇定律】
厚臉皮定律,是指人由於後天長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其羞恥感會逐漸降低,變得對別人的不尊重行為習以為常。
【神奇魔力鏡子】
小明剛上初一,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有的科目甚至不及格。每次他拿著成績單回家,默默地遞給爸爸,心裏都非常難過。
可是,爸爸並沒有考慮小明的難過,看著那些刺眼的分數,幾乎每次都是憤怒地破口大罵“廢物”“差生”!時間久了,小明也覺得自己很沒出息,學習成績總上不去,感覺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廢物”“差生”。
結果,他上課不再像一開始那麼專心了,學習也不像剛入學時那麼積極了。更明顯的變化是,他每次再遞給父親那寫著刺眼分數的成績單時,心裏已沒有任何感覺,幾乎就是走個形式。至於父親憤怒的謾罵,不過是早已聽膩了的耳旁風。
【神奇魔法錦囊】
如果經常訓斥孩子,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久而久之,不僅是麻木,還有可能出現反抗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看,每個人天生都是有自尊心和羞恥感的。就拿出生6個多月的嬰兒來說,雖然很小,連話都不會說,但他仍能識別周圍人的“好臉”與“壞臉”。我們開心地逗他,給他好臉,他會回報我們開心的笑;我們橫眉豎眼,大聲嗬斥,他往往馬上就大哭起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我們隻有注重孩子的自尊心,他才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羞恥感,“臉皮兒才薄”。其實,臉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經常磨它,它就容易形成繭子,以後再磨,感覺就不敏銳了。這也是為什麼老師總在批評的那些孩子臉皮越來越厚,而很少批評的那些孩子臉皮總是很薄。
你也許不知道,如果我們動輒就當眾辱罵、訓斥孩子,日久天長,孩子不僅會變成“臉皮厚”的人,他們的心靈往往還會受到嚴重傷害。
也許你會說:“我很少罵孩子,隻是指責而已。”那你應該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越是語重心長地指責孩子“你是怎麼搞的,我已說過多少次了!”“你能不能長點兒記性!”……這時,孩子如果有反抗,你便會更加生氣,然後進行沒完沒了的說教。殊不知,這種你習以為常的批評方式,隻會讓孩子越來越厭煩、越來越麻木。時間一久,盡管你每次都語重心長,但你和孩子都會陷入模式化的死循環。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批評的火候和方法,要學會尊重孩子,從而避免厚臉皮定律帶來的消極影響。
【神奇魔法鏈接】向孩子說“不”的原則
身為家長,我們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可遵循以下原則:
(1)當孩子在進行我們不喜歡的行為時,除了給孩子語言上的告誡以外,還要引導孩子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2)約束來自於規矩。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就要給孩子訂立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及性格特點的規矩。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製定各種規矩,如吃飯、看電視、寫作業、買東西等方麵的規矩。
(3)冷靜地對待孩子的某些言行。例如,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你要用平靜的口氣表達你的心情以及對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從你的態度中了解到,無理糾纏是沒有用的。
(4)當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或者出現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時,如果你認為不可以,就要明確地拒絕孩子;同時,告訴孩子你拒絕他的理由。
(5)對孩子說了“不”,就要堅持到底。你可以給他一些警告,也可以對他的哭鬧置之不理,還可以讓他在某個地方冷靜一會兒,但千萬不要動搖你的立場。
第八節 跨欄定律:不經曆挫折,怎能見彩虹
【神奇定律】
跨欄定律:阿費烈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病人患病的器官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過程中,這些器官為了抵禦病變,在與病毒的鬥爭中,功能反而不斷增強。他在給一些美術學院的學生治病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搞藝術的學生的視力遠不如常人,有的甚至還是色盲。後來,他把自己思維的觸角延伸到更為廣泛的社會層麵,發現這類現象很普遍。這說明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麵前的欄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神奇魔力鏡子】
四十得子的一對農民夫婦對兒子非常寵愛。兒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小便愛發脾氣,做事卻毛毛糙糙。
兒子上學了,從來也不知道愛惜東西,回家時不是弄髒了衣服,就是把書包忘在田裏,回家後就隻知道哭鼻子。母親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後,也沒有辦法。
一天,父親拿著鐵鍬,在兒子回家的必經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獨木橋。孩子回家時,走到橋邊,不知所措。田野裏沒有人,隻有風從樹林中吹過,孩子想哭,卻不知道哭給誰聽。沒有後路,孩子隻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橋,他膽戰心驚地走過一座座獨木橋後,學會了認真對待小橋。
回家後,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訴父母今天的經曆。母親不理解,父親解釋說:“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當然不會注意腳下,現在路途艱險,他自然會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神奇魔法錦囊】
日本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說過:“世上的人都知道我的成功,其實都不知道我有99%是失敗的。開始創辦本田公司,就是生產摩托車,差點經營不下去。今天我成功了,那些人隻看到我1%的成功,卻沒有看到我99%的失敗”。
其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可以磨煉孩子的意誌和毅力。但是在孩子經曆挫折的過程中,父母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應對挫折,使之長久地保持“我一定能把困難解決”的熱情和信心,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實現生命的價值,享受成功的喜悅。
每一次鼓勵都是給孩子多創造一次機遇,孩子需要鼓勵,需要信心,就如同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鼓勵,孩子就不能進步。威廉·詹姆斯曾經說:“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隻狗會在打罵中學會站立;沒有一個孩子會在批評中產生學習的興趣;沒有一對情侶會在相互的指責中增加彼此的愛意;也沒有一對朋友會在嘲笑中增進彼此的友誼。
因此,學會由衷地鼓勵自己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而應營造一個輕鬆的成長氛圍。越是在自卑或不如意的時候,孩子就越需要鼓勵和欣賞。過火的指責和粗心的淡忘,都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負麵影響。
人人都需要鼓勵!鼓勵是一杯心靈的安慰劑,是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是對孩子真摯的愛,還是一種執著的肯定。孩子們在鼓勵的支撐下,會一點點地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