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教育教出好孩子,重在天下父母“心”(1 / 3)

第一節 熱爐法則:玉不琢不成器,適度懲罰是孩子進步的階梯

“父母隻是給了孩子身體,他們不應該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為什麼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每個正常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好孩子”?可是,當孩子長大了,能跑、能跳、能流利說話,父母眼裏反而出現了“壞孩子”。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懂孩子的心理,更沒有科學地把握自己的心理。

【神奇定律】

熱爐法則,是指燒熱的火爐,當你離它太近就會感到很燙甚至被灼傷;但如果離它太遠又感受不到它的溫暖;保持適當的距離,你才會得到溫暖和保護。對孩子的懲罰也是如此。

【神奇魔力鏡子】

一個菜園的主人,常警告他的牛群:“誰敢偷吃菜,我一定會重重懲罰它!”諸牛因為害怕被主人“重重懲罰”,再饞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一天,一頭膽大的公牛偷偷溜進菜園子,正在偷吃白菜的時候,被主人捉住了。主人把群牛招來,嚴厲地說:“為了嚴明紀律、教育群牛,並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我要對它嚴加懲罰!”說罷,他鄭重地拔去一根牛毛。心想,這下誰也不敢再偷吃菜了。不料,第二天早晨起來,他發現滿園的青菜被吃得精光。

【神奇魔法錦囊】

可見,懲罰既不能沒有,又要進行得有藝術,否則會讓錯誤無休止地蔓延。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明明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但一看到孩子委屈地哭啊、叛逆地鬧啊,往往就“心慈手軟”了。殊不知,這樣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犯了錯誤,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來對其進行“打磨”,也就是所謂的“懲罰”。行為心理學認為,懲罰是人類行為的一個基本準則,人的行為會因為懲罰後果的存在而導致將來出現的可能性減少。

大家都知道,國家有法律,家庭有家規,違反這些規則時,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其實,這也是熱爐法則所告訴我們的,即當人用手去碰觸燒熱的火爐時,就會受到“燙”的懲罰。

這一法則就是通過“熱爐”形象地闡述懲罰原則。

1.警告性原則

熱爐火紅,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爐子的溫度很高,是會灼傷人的。這啟示我們,規章製度是火紅的熱爐,我們要正視規章製度的存在,要加強對規章製度的學習和教育,否則即使你不懂,觸犯了也會受到懲罰。

2.及時性原則

當你碰到火紅的熱爐時,立刻就會被灼傷。這啟示我們,懲罰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絕不能拖泥帶水,絕不能有時間差,以便達到及時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

3.一致性原則

隻要你一碰到火紅的熱爐,就會被火灼傷。這啟示我們,“說”和“做”是一致的,規章製度“說”到,就要“做”到,也就是說,隻要觸犯規章製度,就一定要按規章製度進行懲罰。

4.公平性原則

不管男女老少,誰碰到火紅的熱爐都會被灼傷。這啟示我們,對於規章製度,不論是領導還是群眾,隻要觸犯,都要受到懲罰,在規章製度麵前人人平等。

客觀上來講,適度地、巧妙而藝術地運用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喚醒、一種鞭策、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壓力之後的進步。

【神奇魔法鏈接】:懲罰孩子後,來段片尾曲

一般來說,孩子受到嚴厲處罰後,多半會精神壓抑、情緒緊張,有的還伴有不同程度的對立情緒。這時,父母就應根據孩子的各種心理狀態,區別情況,對“症”下藥,做好“善後工作”。

通常,說理是不可少的片尾曲。我們在懲罰孩子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因為懲罰隻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所以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也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

如果孩子表現出驚恐,我們可以試著肯定他的某些優點,分析產生過失的主、客觀原因,鼓勵他改正缺點;或者做一些能使孩子高興起來的事情,借以轉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產生對立情緒,我們可以一方麵嚴肅指出其錯誤,分析其危害;另一方麵盡可能親近他,使他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如果孩子感到委屈,那我們就要細心問明緣由,實事求是地指出錯誤所在和錯誤程度。

第二節 期望定律:每個孩子都可能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神奇定律】

期望定律,是指當我們對某些人或事物寄予積極的期望時,這些所期望的人或事物就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好的方向發展;當我們對某些人或事物寄予消極的期望時,這些所期望的人或事物就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壞的方向發展。

【神奇魔力鏡子】

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一項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之後,他們給每個班級的教師發了一份學生名單,並且告訴教師,根據測驗的結果,名單上列出的學生是班上最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出乎很多教師的意料,名單中的孩子有些確實很優秀,但也有些孩子平時表現平平,甚至水平較差。對此,羅森塔爾解釋說:“請注意,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不是現在的情況。”鑒於羅森塔爾是這方麵的專家,教師們從內心接受了這份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又反複叮囑教師不要把名單外傳,隻準教師自己知道,聲稱不這樣的話就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又來到這所學校,並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複試,奇跡出現了:他們提供的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都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融洽,而且更樂於與別人打交道。

這就是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其實他們提供的名單是隨意挑選的,羅森塔爾根本不了解那些學生,也沒有考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他隻是撒了一個“權威性的謊言”。

【神奇魔法錦囊】

身為父母,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你是否氣憤地責罵他“笨蛋”“傻瓜”?當孩子不聽話淘氣時,你是否生氣地訓斥他“沒出息”“沒素質”?當孩子沒有達到你為他製定的目標時,你是否很失望地嘮叨“你什麼時候能給我們爭口氣呢”?如果是這樣,那你可要檢討了。其實,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天才,關鍵在於你給予他什麼樣的期望。

期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中國有句俗話:“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孩子的發展更好,就應該向他傳遞積極的期望。

正如積極的期望可以很好地激勵孩子一樣,消極的期望也可以重重地打擊孩子。有人曾對少年犯罪兒童做了專門的研究,結果發現,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許多孩子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中,消極的心理期望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多麼大。

有些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狀況不盡如人意,費了一番工夫不見效果,就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了失望情緒,隨之而來的是訓斥、埋怨甚至諷刺、打罵。由於不能滿足家長的期望而對孩子施以心靈或身體的虐待是很不理智的,改變不了孩子的現狀,甚至還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論孩子的學習出現什麼樣的挫折,家長永遠要對孩子說:“隻要你認為自己確實盡力了,我們就接受任何結果。”同時,家長還要對孩子說:“我們相信,你能行,你還有潛力,還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裏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身為父母,我們不妨讓孩子經常從自己的教育態度中感受到父母的心理預期,得到父母的尊重,那樣他們就會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我們過低地估計了孩子的能力,放棄對他們的期望,斷定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將來不會有出息,那可真要耽誤孩子的終生了。換言之,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神奇魔法鏈接】如何寄予孩子適度的期望

下麵向大家介紹一下如何給孩子適度的期望。

首先,給孩子的期望應在他努力可及的範圍內。例如,孩子的智商為110,你可以給他120~130的作業,讓他接受挑戰,建立他對自我的信心;倘若隻給他智商90的作業,他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其次,不要因為孩子失敗或做錯事,而隨便給他加上不雅或有損他自尊心的“標簽”,這樣可能會對他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再次,讚揚和獎勵雖然可以鼓勵孩子,但應讓孩子的行為慢慢提高層次到自律的自發行為,即使沒有大人的獎勵,孩子依然能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最後,對於高難度的事情,要視孩子的能力,最好分成幾個階段完成。同時,每完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他一些鼓勵。

此外,不要讓過高的期望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從而陷入焦慮與挫折,甚至泯滅他原有的潛能。

第三節 超限效應:別讓過度表揚“甜”倒孩子

【神奇定律】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引起人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現象。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讚揚聲中,時間長了,再美妙的讚揚聲也會膩味。

【神奇魔力鏡子】

某班有個“差生”平時聽慣了批評,對批評根本不當一回事。但是新學期換了個班主任,他一開始就對這個“差生”的某些“閃光點”進行了表揚。起初這個學生很受感動,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學生發現,老師對自己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還有許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認為老師是在哄騙自己,名義上是表揚,實際上就是讓其注意這些方麵,不讓其再搗蛋,這分明是老師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於是,後來他一聽到表揚就大為惱火。

【神奇魔法錦囊】

當前,不少家長在“望子成龍,盼女為鳳”的觀念支配下,總是希望通過不竭的鼓勵,讓孩子天天向上。於是,各種表揚、獎勵充溢著孩子的生活。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導致“超限效應”。一番苦心換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動於衷,甚至會造成反感。

俗話說:“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世間萬事萬物都要有一個合理的尺度,超出這個尺度,事物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言:“當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家長都知道對孩子批評多了不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信心,於是就拿起了表揚的“武器”。要知道,孩子一直生活在讚揚聲中,時間長了,再美妙的讚揚聲也會膩味。到時,表揚不但不會激起孩子上進的欲望,一方麵會讓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標尺,看不到前進道路上的泥濘;另一方麵,還會讓他產生反感,覺得自己活在謊言中,於是出現各種叛逆行為。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會擔心孩子自卑、經不起挫折、一旦摔倒就爬不起來,總是希望他能在任何時候都自信、優秀,於是就想通過“反複表揚”“持續鼓勵”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使他一直保持積極的狀態、良好的情緒,向好的方向努力。

這種急切的期待和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認為“隻要不斷表揚、鼓勵孩子就能達到效果”的想法是錯誤的。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同樣的刺激在持續一段時間後,對刺激對象的作用會逐漸減弱。這種現象一旦出現,不僅不會出現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時反而會引起孩子更大的心理逆反。

表揚孩子要把握好時機。要及時抓住機會表揚,鼓勵他進步。例如,孩子遇到困難和失敗時,最容易泄氣,情緒低落,同時也最害怕嘲諷。若偏偏在這個時候對孩子又挖苦又冷嘲熱諷,甚至罵出“笨蛋”“傻瓜”之類傷害孩子自尊的話,會使孩子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上進心一滑再滑。但此時我們若能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表揚,並熱心地幫助孩子一起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收到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表揚隻有在最需要的時候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才能為孩子打開一扇“別有洞天”的窗戶。

再有,很多家長都不知該如何把握表揚的度。第一,要符合實際,不要言過其實地表揚,要注意分寸,不要無限誇大。第二,不吝嗇表揚,但也不要輕易表揚,如果是孩子本應完成的事情,不要因為孩子希望被關注就隨意表揚。

【神奇魔法鏈接】聽斯托夫人講述“必須相信自己的孩子”

對於孩子,父母總是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好像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撒謊的本能,為掩蓋自己的錯誤,總是欺騙家長。這種態度真的是太惡劣了。想一想,你事先已經把孩子假設成一個不誠實的人了,他還能變成一個做事光明磊落的人嗎?更嚴重的是,這樣還會讓孩子對父母失望,產生叛逆情緒。這樣一來,要想對孩子實施好的教育就非常困難了。

有一天,我的好友伊麗貝莎告訴我,她在11歲的兒子房間裏發現了一支煙鬥,所以很擔心的兒子染上惡習。她向我敘述了那天的情況。

“這是什麼?”伊麗貝莎拿著那支煙鬥走到兒子麵前問道,口氣非常嚴厲,似乎並不需要聽兒子解釋就準備開始進行更深的盤問和訓斥。

“這是一支煙鬥。”

“從哪兒來的?”

“撿的。”

“在哪兒撿的?”伊麗貝莎用懷疑的眼神看著兒子。

“就在門外的路上,今天早上我一出門就發現了它。”兒子似乎有些膽怯了。

這時,伊麗貝莎用極不信任的口吻說:“你別跟我耍小聰明,老實告訴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不是跟那些壞孩子學會抽煙了?”

“沒有,我才不抽煙呢。”

“真的嗎?你以為我會相信?”伊麗貝莎說道。

這時,兒子終於忍不住生氣了,大聲嚷道:“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已經說了沒有!”

說完,兒子就走進了自己的房間,把門“砰”的一聲狠狠地關上了。對於這樣的反應,伊麗貝莎感到非常惱火,她認為自己完全是為了兒子好,可兒子卻不領情。

在我看來,出現這樣的結果,是由於伊麗貝莎的說話方式和語氣讓兒子覺得很不舒服。事實上,這些話並沒有表現出她對兒子的關心,而隻表現出了憤怒和對兒子的不信任,兒子覺得刺傷了他的自尊心。

我對伊麗貝莎談了我的看法,並建議她站在兒子的角度來考慮這件事。於是,她決定認真考慮這件事,反思自己的態度,意識到是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懷疑的態度使兒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於是,她決定找兒子好好談一談。第二天,兒子放學一回來,伊麗貝莎就對兒子說:“我們談一談,好嗎?”

“談什麼?”兒子似乎很冷淡。

伊麗貝莎很有準備,仍然保持著鎮定:“我想,昨天媽媽因為懷疑你學會了抽煙而向你發火,你一定認為我根本不關心你,而專門挑你的毛病,對嗎?”

這句話正好說到了孩子的傷心處,兒子頓時委屈地哭了起來,抽泣著說:“是的,你那樣的態度,讓我覺得我隻是你的一個負擔,我覺得你並不關心我,隻有我的朋友才真正關心我。”

“你這麼說也有你的道理,當時,我的態度確實不好,我充滿了恐懼和憤怒,我仿佛看到了你和一群壞孩子攪在了一起,甚至還學會了抽煙,所以一時失去了理智。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當然感覺不出任何的愛。”

這時,兒子的情緒逐漸緩和了下來。

伊麗貝莎繼續說:“昨天,媽媽不應該沒弄清楚情況就向你發那麼大的火,我真的很抱歉。”

“沒什麼,媽媽,那隻煙鬥確實是我在外麵撿的,我覺得你應該相信我。”

“好吧,兒子,我相信你。我隻是擔心你會做出什麼傷害自己的事來,這擔心有時候會讓我反應過度。你給我一個機會好嗎?讓我們重新開始交談,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

談話的結果讓伊麗貝莎非常高興,因為建立在信任與愛的基礎上的氣氛完全改變了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她讓兒子明白了,母親的詢問是出於對他的關心,而不是故意要侵犯他的權利。而母親也認識到,應該信任自己的孩子。我想,母子之間有了這種相互信任的態度,對孩子的教育才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出於對孩子的深切希望,常常會讓他們對孩子的態度過於激烈、過於偏頗,這種態度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在父母發火的那一瞬間,孩子會覺得父母充滿了敵意,甚至感覺不到一點溫情。孩子的這種感覺會將他們推向抵觸的邊緣,使他們覺得父母對自己不信任、不關心。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在不自覺中就被激化了。

我認為,父母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這樣才能使孩子感覺到父母的信任。隻有當孩子認為父母是信任他的時候,才會完全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隻有這樣,父母與孩子才有可能進行良好的交流與溝通。一旦父母與孩子之間能進行很好的溝通,相互信任,即使孩子真的有了什麼不良習慣,經過父母的提醒和指導,孩子也可以很容易地改正。

總之,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必須首先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這是教育的前提條件。成年人之間也隻有在相互信任的情況下,才能建立友誼和良好的合作關係,更何況是孩子呢?在這裏,我要建議廣大的父母們,我們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才華,相信孩子的品德。隻有給予孩子信任,才能幫助他們走好漫漫人生路的第一步。

第四節 蔡加尼克效應:調動孩子熱情,讓孩子念念不忘

【神奇定律】

蔡加尼克效應,是指人在執行某個任務時的緊張狀態會一直持續到任務完成,如果工作中斷,緊張狀態會讓人的心理活動指向未完成的任務,從而對有關內容記憶更牢。

【神奇魔力鏡子】

很多電視劇的忠實“粉絲”對節目中插播的廣告甚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看完。因為廣告插進來時劇情正發展到緊要處,實在不舍得換台,生怕錯過了關鍵部分,於是隻能忍著,一條、兩條……直到看完第N條後長歎一口氣:“還沒完呀?”

不得不承認,這廣告的插播時間選得實在精妙。其實說穿了,都是廣告商摸透了觀眾的心理,讓你欲罷不能。

【神奇魔法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