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5)(2 / 2)

(一)現代化標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首先必須麵向現代化發展。麵向現代化是先進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標準。在消滅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基礎之後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首先完成文化發展麵向現代化的曆史任務,堅持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根除封建糟粕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而不懈努力。為此,一要進行對封建文化糟粕的進一步清除工作,劃清曆史文化中封建糟粕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之間的界限,對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惻隱之心”、“謙遜仁愛”、“勤學敬業”、“舍生取義”、“實事求是”等在繼承的過程中加以現實性轉化、豐富和創新。在正常情況下,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融入現代化的進程,並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揚光大,成為形成文化民族性的重要因子。因此,先進文化建設要認真挖掘民族曆史文化的精髓,發揚勤勞、勇敢、智慧、和平、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等民族傳統,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特別是要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這也是民族文化先進性和先進文化民族性辯證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二是要防止資產階級腐朽文化的侵蝕,開放性是現代化的本質規定,在堅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開放性原則的同時,要對西方文化中非和平的、非正義的、非人道的、恐嚇的、頹廢的、征服性、掠奪性、破壞性的等有違人類安全幸福的變態性文化堅決予以杜絕。這兩方麵工作任重、形勢緊迫。

現代化是去除愚昧、神秘、等級、虛偽性文化的過程,是培育世俗性、大眾性、科學性、創新性文化的過程,它推動著文化的大眾化即大眾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大眾文化的成熟是文化現代化成就的一個顯著標誌。為此,要借助於商品經濟的大眾文化意蘊,充分重視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係相協調的大眾文化體係。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觀念、文化體製和文化行業三位一體的基礎之上,因此,實現文化麵向現代化的發展就同時要實現文化觀念上、文化體製上、文化生產上的現代化,以此為目標進行文化創新。觀念現代化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是一切創新的基礎。現代社會普遍要求的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公正意識的培養,是觀念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文化體製的現代化指文化發展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監控、傳承、整合等機製的現代化,屬於管理方式的現代化,是一切創新的保證。文化行業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正視文化社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高速發展,以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在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切實做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先進文化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的部分,具有反映和引導現代技術和物質文明的意義。現代化的先進文化不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開放性的文化。應當以現代物質和技術文明為依托,融合包括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達社會先進文化在內的多元人類文化,以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保證在追求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重建信息社會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達到社會主義新人在文化上的完整性。真正實現“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目標。正如江澤民1996年12月在第六次全國文代會上所指出的,植根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反映中國人民創造自己新生活的進程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立身之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符合社會主義文藝規律、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的方針。

(二)社會主義標準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創造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曆史使命。社會主義文化應該是在克服資本主義文化弊端基礎上產生的新文化,既要克服資本主義文化的缺陷,以實現物質與精神、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一致為目標,又要吸收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創造一種從本質上說遠比資本主義文化更先進、更優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