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5)(1 / 2)

但新文化運動以引進西方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和進化論等為中心內容開始,仍然屬於世界資本主義文化革命的一部分,也僅僅停留在文化改造的目標之上,因此,在“五四”運動以前的中國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一批新文化運動的先進分子接受了唯物史觀和階級意識,由個人主義轉向社會主義,實現了從文化改造到社會改造的曆史轉變,中國的新文化明確為新民主主義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實現了舊中國文化主體和主體文化的徹底變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成為新文化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成為新文化的曆史任務,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成為新文化的主要內容。這種新文化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社會動員,成為推動全體中華民族和整個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旗幟性資源。這種文化自覺與社會動員之間的內在統一和實踐上的成功結合,成就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先進文化地位。在此基礎上,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一步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文化自覺。

從起源上講,社會主義運動最早是從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起來的,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社會主義提供了殖民體係下民族自救的武器,並加速了世界殖民主義的消亡,社會主義的成功改變了世界麵貌,使人類世界呈現出更高階段的現代製度和文化上的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世界變成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的舞台。當這種對立被不斷強化以後,尤其是當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的時候,對立的強敵對新生社會主義發展的阻礙作用就強化。與此同時,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嚴重失誤,當偏離曆史唯物主義而出現盲動主義和極權主義文化傾向以後,當回避世界現代化進程所造就的開放文明,固守狹隘民族主義似的封閉主義以後,阻礙社會主義發展的因子也從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出現。20世紀後期社會主義在蘇聯和東歐的失利無疑是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最重大挫折,它給了社會主義的敵人一次大勢攻擊的機會,他們要歡慶和平演變的成功,並進一步要求將20世紀的世界曆史與意識形態一起終結到資本主義。盡管是一廂情願,他們依然會這樣做下去。事實上,蘇東劇變不能表明社會主義得了不治之症,那隻是社會主義在極左和一元化禁錮模式或狀態下的結局,同時,這種模式或狀態隨著蘇東劇變已經消失。它給了人們教訓,使人們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猶如一個年輕的生命,在外部大氣候不利或惡劣的形勢下,自身肌體的免疫和抵抗能力至關重要,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是社會主義健康成長的保障。

雖然社會主義遭到嚴重挫折,但從世界範圍來看,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並未消失,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民族性、多樣化未消失,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未消失,他們不僅未終結為資本主義,而且依然是作為對資本主義文化加以否定的對立物存在,抑製著全球文化被西方化的同質化傾向。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社會和文化內部也在不斷生長出新的批判和否定因子。

由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著不同的發展觀,因此對文化建設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單純經濟增長的片麵發展觀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產物,是那種見物不見人的曆史過程的觀念反映。這既是資本主義文化產生弊病的社會基礎,也是單純文化改造局限性的社會原因。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它能夠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表現在它能夠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製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和腐敗現象,創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證社會的全麵進步。對於社會主義中國來說,隻有做到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隻有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此,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中,首先實現了政治文化及其相關領域的變革。改革開放後,商品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從最大程度上促動了經濟文化及其相關領域的徹底性變革,並推動整個文化領域的現代化進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各領域的先進性文化呼之欲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始終朝著先進文化的方向前進。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