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4)(3 / 3)

今天,研究全球化的學者已或多或少地意識到,必須有一個超越西方本位的全球觀點。如果國際社會不能建構新的政治與社會機製來駕馭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過程,市場機製的破壞性力量遲早將引爆各種飽受流離顛沛之苦的社會力量的全麵反撲。因此,在新世紀裏,世界秩序建構的新課題將是如何控製全球資本主義的不安定因子,節製其潛在的破壞性力量,因為它所危害的是各國的經濟命脈、社會製度與文化體係。東亞金融風暴的爆發、惡化與蔓延所反映的問題,不僅僅是國際間對於全球化資本市場與跨國資金流動的監督、管理與政策協調的合作機製不足問題,而且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後所無法避免的脫序與危機問題。並且,這種事態勢必動搖被二次大戰後的西方世界視為當然的自由民主主義的理念,因為超越國境去自由地伺機漁利的精英階層和大企業所倡導的自由主義,與確保就業、通過福利實現平等的民族國家的民主主義,這兩者之間與其說趨向協調,毋寧說趨向對立。

總之,我們不能過分樂觀地談論全球一體化---天下大同,我們也不能抽象地談論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傳統,把自由主義當成一個先驗的、普遍的東西;而是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曆史的、具體的東西,應該從西方的曆史、知識和思想傳統中來看待和評價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離開殖民地和工人階級被奴役的曆史,就無法談論英國資產階級自由的曆史,離開殖民地和工人階級的被掠奪,就沒有英國資本主義的繁榮。實際上,甚至離開英美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具體曆史就無法談論貿易自由主義---自由貿易,這個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基礎和核心。第一世界的發達建立在第三世界的落後之上,事實上,我們對於資本主義過去的讚美,不僅是對於過去曆史的美化,同時也是對於今天現實的粉飾。今天對於世界的觀察和理解,不能隻有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而沒有歐洲殖民主義的曆史。不能用西方的知識來看待世界曆史和這個世界的現實,比如對於人權概念就不能簡單地、片麵地認同。又如,所謂“意識形態的終結”和“曆史的終結”,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在掩蓋殖民主義的血腥曆史,掩蓋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深刻矛盾,掩蓋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嚴重衝突。

三、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覺

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近代中國封建專製在西方資本主義製度的進一步確立的曆史階段而急劇衰落,近代中國手工業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全麵展開而生存艱難,近代中國科技文化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繁榮而日趨落後。其後果是中西經濟、貿易、軍事連同文化的矛盾衝突,在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強勢擴張下,以中國落後與挨打開始,中國被迫走向現代化的曆程。

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中國人對自己與西方相比不足的認識發展密切相關。中國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於是有了洋務運動,有了船政學堂和製造局等。但仿效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主觀上並非是為了推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而是為了固守封建社會之本,因而器物技術的現代化變革隻觸動了近代文化結構的表層。中日甲午戰爭是對這場封建官僚體製下開展的自強求富運動的曆史檢驗,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於是,中國人開始從製度上感覺不足。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開始了製度層麵的現代化曆程。然而,民國初年的兩次帝製複辟,革命成功後所希望之事件件落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並未使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法製化。以舊心理運用新製度必然失敗,最後,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文化上的不足。新文化運動開啟了尋求現代化的文化曆程。人們認識到,數千年封建文化傳統積澱而成的消極國民人格、保守的文化心理、頑固的道德意識乃是專製製度死而不僵的魂靈。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稱之為“吾人最後之覺悟”。從此,封建傳統的價值體係開始受到徹底的批判和審視,新的文化思潮蜂擁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