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代政黨的合法性,主要基於黨自身有效利用國家對現代化的整合能力,包括對現代化需求的政策滿足和自身發展目標的準確定位。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也是一樣。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是社會的真實主人,所以,社會主義政黨製度和國家製度因為其無產階級性質而真正實現了階級利益和整個社會和廣大人民普遍利益的內在統一。這種統一關係具體地表現為:無產階級政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它所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是代表曆史前進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業。社會的普遍利益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內在一致,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現實的社會主義處於與發達資本主義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共處的曆史階段,社會主義因此麵對兩個方麵的客觀形勢,一方麵,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麵,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會麵對國內外各種嚴峻形勢的挑戰。黨的執政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要在領導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中加強。因此,現實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和自身建設目標與整個社會的現代化目標的一致,是現實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
中國共產黨既然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產生的現代政黨,那麼就必然有現代政黨的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黨也會不斷麵臨新的考驗,黨在革命時期成就的地位和贏得的忠誠也會麵對建設時期新的任務和巨大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黨如何通過加快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進程,來解決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顯示和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就要求黨必須正確領導、高效執政。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對如何保持黨自身先進性的認識問題。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個進程中,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這裏,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就是人民利益的基本規定,它要求社會具備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先進的民族文化。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通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進程,解放和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在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是現代化建設的主要領導力量和推動力量,與整個社會的利益和要求的內在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和自身建設目標與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目標,都要圍繞解決上述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而統一起來。
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黨的建設和黨的指導思想高度,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執政黨建設目標的統一,翻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理論篇章。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表達了黨的事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內在統一的先進理念
新中國建立以來,雖然黨和國家的三代領導集體在製訂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上都是出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的,但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與黨的任務關係認識上,經曆了曲折的發展曆程。黨的指導思想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
社會主義中國成立早期,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便把實現現代化當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目標,並將現代化目標與對現實社會主義階段的基本矛盾的認識聯係在一起。但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由於沒有把握住現實社會主義和現代化發展的規律,又加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蘇聯模式的影響,一度出現過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認識偏差,黨長期堅持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與整個社會的現代化目標要求極不吻合,從而極大地抑製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社會主義因此走了一段彎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吸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製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正確國策,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現代化建設的曆史要求,從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嶄新局麵。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發展與黨的領導之間的關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集中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係問題。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展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認識上的成熟。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將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提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黨的先進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從而真正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住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