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現實追求,盡管每一個國家或民族尋求的目標不盡相同,但現代性的共同之處依然存在,即使那些“反現代化”思潮也有著相同的現代性認同: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交往和市場的日益廣泛,社會結構向著非等級製的方向變化,國際性競爭意識的增強,運用新的知識與技術促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發展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等等。也就是說,政治上實現國家的主權獨立和建立最有效的政治運作體製;經濟上依靠現代生產力推動新經濟的發展,實現國富民強;文化上必須麵對新的價值體係挑戰和弘揚民族文化等。
(一)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歐美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伴隨一係列社會變革,決定其曆史進程的有三大因素:工業革命引起的生產力巨大發展,市民社會的文化進步(文藝複興、啟蒙運動等資本主義精神運動),新舊階級勢力的利益衝突即階級鬥爭等。所以,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個作用就是保衛資本主義生產和市場機製,市民社會通過立法機構維護自己的特殊利益,政治國家通過執行機構維護普遍的公共利益。工業和商業的興起、現代城市的出現、市場經濟的發展,民族國家的形成、民主政治的構建,以及社會的理性化和世俗化,等等,這一切最終使得當今發達國家具有一些共同的社會特征:一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能夠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二是科學、教育水平很高。三是私有經濟非常發達。四是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成為人們行為的價值準則,等等。
資本主義現代化所能實現的是在資產階級文明內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曆史的進步。然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以及由此而來的資本主義社會關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暴露出它內在的曆史局限性,越來越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桎梏。此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將衝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迎來更為高級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隻有在這種更高級的階段,社會生產力才能得到徹底解放,勞動者的全麵利益才能實現,社會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才能統一。雖然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渡的這一曆史進程相當長,但是資本生產和增殖所能容納生產力的曆史限度,資本與勞動的對抗性曆史關係,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等等,都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不是曆史的永恒的生產方式,必然要被新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所取代。
(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近代資本主義的拓展史就是殖民主義的形成史。資本主義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將亞非拉地區變為它的殖民地。這些地區建立起來的現代民族國家是對抗資本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產物。生活在傳統曆史之中的這些國家和民族,被動地卷入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世界體係之中,沒有自發地實現現代化的曆史機會,也很難成功實現本民族傳統曆史的現代轉型。但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強烈的現代化意識幾乎同時出現,在建立了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之後,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就成為他們最主要的任務。由於沒有發達的工業和商業、沒有現代化的城市、沒有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就沒有現代意義的市民社會。在發展中國家取得政治獨立和國家主權後,民族國家麵對的是傳統共同體的崩潰與市民社會的不發達同時並存,因而,社會現代化往往通過國家力量的推動和整合,新的民族國家政權擔負著雙重的曆史使命:一方麵,要實現傳統曆史的現代轉型,實現本民族的工業化、城市化、經濟的市場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社會的理性化和世俗化;另一方麵,又不可能割斷曆史,現代化更加需要民族精神的動力支撐。他們因各種原因大多選擇在民族主義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通過現代意義上的民族資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以振興民族產業和民族經濟。然而,在全球資本主義世界體係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內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剝削關係,難以克服的世界政治或經濟的殖民主義生產聯係,使得發展中國家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南北矛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進一步加劇,全球社會財富生產和分配兩極分化的進一步擴大。但由於國民具有強烈的現代化意識和民族振興意識,因此,新的民族國家政權必須解決好傳統向現代的價值觀轉型和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變革中的各種矛盾。這些國家政權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社會發展的各種矛盾,往往很難成功實現本民族的現代化,現有政權也常常麵臨合法性危機。有學者指出,一個國家隻有成功地處理了五種危機才能成為現代性國家,這五種危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