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國電影簡史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發源地,是世界藝術電影的百年老字號。法國裏昂照相器材製造商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攝、衝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盧米埃爾兄弟漫畫像盧米埃爾兄弟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麵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麵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e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

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查爾斯·百代在巴黎萬塞納馬恩省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托出身於遊藝場演員的齊卡來監製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眾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為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眾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馬恩省製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製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製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麵壟斷組織──“百代公司”。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攝製的舞台紀錄片、喜劇片和新聞紀錄片控製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和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產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國外市場,法國影片仍占優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電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毀。由於戰爭,法國影片生產完全停頓。美國影片乃乘虛而入,占領了法國的電影市場。

大戰結束以後,由於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麵清理的政策,關閉了他經營的製片、發行機構,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馬恩省膠片廠,使法國電影瀕於消亡的邊緣,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等於零,為了重振法國電影,德呂克,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並以他為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喬治·杜拉克、讓·愛浦斯坦、阿貝爾·岡斯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麵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他們攝製的影片雖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詩意的畫麵、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征主義的比喻手法。

有聲電影出現以後,由於法國製片商對新興的有聲電影估計不足,使法國電影業受到有聲電影的沉重打擊。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和德國的托比斯公司乘虛而入,在巴黎設立了製片廠。派拉蒙公司先是製作由不同國家的演員演出的不同語言版本的故事片,後來又研製成功譯製對白的辦法,從而攫取高額的利潤。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較慎重,它聘請法國的導演和演員來演出法國的劇本或改編的德國戲劇。它生產的影片數量雖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質量超過了派拉蒙。麵對這一局麵,法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向民族製片業投下大量資本,終於迫使派拉蒙公司結束了在法國的業務。

1939年法國淪陷後,德國人戈培爾在巴黎設立了“宣傳總部”,創辦了“大陸製片公司”,控製了法國的影片生產。一些著名的電影導演與演員,如克萊爾、費戴爾、雷諾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國外,維希政府想要控製電影的企圖未能得逞,絕大部分電影工作者拒絕與占領者合作。

大戰結束以後,好萊塢影片大量湧入法國,法國製片業又麵臨危機。各地紛紛組織“保衛法國電影委員會”,呼籲議會采取拯救法國電影的措施,在公眾壓力下,1948年末法國政府宣布,提高法國影片的放映比額,恢複對美國影片輸入的限額,並對美國影片的放映課以附加稅,作為資助法國影片生產的一部分基金。議會在1953年4月又通過另一個法令,授權全國電影中心建立“電影基金”(從征收電影票附加稅籌得),用以資助本國影片的生產和電影院更新設備或擴建。

1950年以後由於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電影資助法的實施,製片業漸趨興旺,長片的年產量保持在100部以上,其中國際合製片(主要是和意大利合製的影片)占著相當大的比例,在創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影片日漸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遊戲》(1952,R.克雷芒導演)、《逃亡者》(1955,J.P.勒·夏諾阿導演)、《橫越巴黎》(1956,奧當·拉哈導演)、《死刑犯的越獄》(1956,R.布萊鬆導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