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藝術雖然孕育在意大利,卻誕生在17世紀後期的法國宮廷,並於18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法國是芭蕾藝術的誕生地,而芭蕾的發展曆程與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曆史息息相關。

酷愛舞蹈的法王路易十四希望創造一門真正宮廷風格的舞台藝術。1661年,在他的倡導下,巴黎建立起法國第一家舞蹈學院——皇家舞蹈學院。1669年,皇家音樂學院成立,並在其內部組成了歐洲的第一支專業舞蹈團。這就是之後的巴黎歌劇院和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作為古典芭蕾的搖籃,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為形體訓練和舞步訓練而製定的基本原則及法規至今仍在沿用,在這裏規定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十二個手位;被視為芭蕾標誌的“白色短裙”、“足尖舞”和“空中飛躍”等動作就出自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自18世紀開始,法國舞蹈演員和編導應歐洲各國的聘請,傳播了法蘭西學派。當時在德國、倫敦、維也納、丹麥、俄國和意大利,在學校裏教授的及在舞台上演出的均為法國流派的舞蹈。可以說法國芭蕾舞史是一部與其他國家的芭蕾藝術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曆史。19世紀,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原創舞劇《吉賽爾》《葛蓓莉亞》和《仙女》標誌了浪漫主義芭蕾黃金時代的到來,同時她也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浪漫主義芭蕾舞演員。

法國芭蕾將編導們的美學傾向熔為一爐,很難說她是“表現性”的,還是“抽象性”的。在法國大革命前夕,尤其是成就輝煌的巴羅克時期,精湛的芭蕾技巧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對真實與現實主義的追求促進了“情節芭蕾”的成熟。於是,芭蕾舞有了腳本,舞蹈演員像啞劇演員一樣,運用了啞劇的表意動作。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現代芭蕾的異軍突起,又將潮流印象拒絕故事情節和敘事舞蹈的“純舞蹈芭蕾”,甚至要求舞蹈動作獨立於音樂而自成一家。

經過三百多年年的發展,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早已成為世界頂尖級的芭蕾舞團,與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俄羅斯基洛夫芭蕾舞團、美國紐約市芭蕾舞團並稱世界四大芭蕾舞團,是法國芭蕾流派的代表。

作為古典芭蕾的發源地,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擁有大量的保留劇目,它一方麵致力於留存這些劇目的精粹,一方麵則敞開胸懷迎接新劇目的創作,使法國芭蕾流派始終在世界芭蕾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作出巨大的貢獻。

為適應芭蕾的不斷變化與創新,作為古典芭蕾代表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負有雙重使命:既要保持古典芭蕾的傳統風格,又要向現代開放。1965—1972年間,著名編導羅朗·珀蒂在這裏排演了《狼》《幻想交響曲》和《雙人舞》(舒伯特曲)等。莫裏斯·貝雅在這裏排演了《浮士德》《列那狐的故事》《春之祭》和《火鳥》。此外,G.巴蘭欽、格裏戈羅維奇等著名外國編導也受邀來團排演劇目。自1983年秋季起,該團請魯道夫·紐瑞耶夫擔任團長。從此,17、18世紀的古典傑作與從塞吉·裏代到喬斯·李蒙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一起在舞台上交相輝映;同時,紐瑞耶夫開始聘請外國的年輕編導為本團創作新的芭蕾藝術,這一舉措不僅給這些年輕人以實踐的平台,同時也為古老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5年,碧姬·勒法福爾繼任舞團團長,她繼承了前任團長的開拓與保護並舉的方針,在保留經典古典劇目的同時,聘請多為世界知名編舞為舞團開發新的劇目。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從來都是演出各種保留劇目的劇團,而不是某一編導的工具。她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芭蕾演變的積極見證人。她肩負曆史的使命,是生氣勃勃的藝術創作基地。

目前,舞團裏共有演員154人,其中包括13位明星演員和15位主要演員。令人吃驚的是,這些演員的平均年齡隻有25歲,可以說,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芭蕾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