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電影總的形勢較為平穩。法國電影基於其深厚的傳統,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數量而言,20世紀80年代前幾年法國影片的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20—130部以上,有時甚至超過200部,是本國影片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占優勢的唯一西歐國家;法國電影繼續保持了題材、樣式、風格的多樣化,偵探片、喜劇片、曆史片、黑色電影、青春片、驚險片、哲理片、情節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

二、好萊塢的強勁對手

如今在美國好萊塢的全球攻略背景下,法國電影已經成為民族電影獨立與抗爭的旗手,法國的電影節則成為世界藝術電影和新銳導演尋夢與追夢的天堂。

目前法國電影的集資渠道基本上可以分為本土製作人投資、電視台投資、外國投資等三種。除了和電影資助製度密切相關的本土製作人投資之外,法國電視台對電影的投資是很有特色的。法國電視台對電影的投資主要通過法國電視4台、一家免費電視頻道和一家影視投資公司來操作。法國電視4台為收費頻道,主要設置電影、體育、色情節目等頻道。法國電視4台一般以合拍和預購兩種方式參與一部影片的投資,前者一般不超過影片預算的8%,後者一般大於影片預算的30%;免費電視頻道包括法國電視1台、法國電視2台、法國電視3台、法國電視5台和法國電視6台,這些頻道的節目收看是免費的,但有義務對電影製作進行不同程度的資助;影視投資公司的法文縮寫為SOFICA。在法國,非影視公司必須通過SOFICA才能投資影片的製作。SOFICA一般采取直接投資影片和成為製片公司的股份這兩種形式。但不管怎樣,SOFICA的投資一般不能超過影片預算的50%。法國電影投資機製的最大優點在於透明:法國在全國建立投資合同存放係統,實行電腦售票,投資人借助這些手段,可以對電影票房和電影的電視播放分成等硬指標進行嚴格監控,這無疑大大保護了投資人的利益,鼓勵了投資人投資電影。此外,法國電影業加快了製片與發行國際化的步伐,提倡投資來源的多樣化,以盡量化解投資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合拍片的數量已占法國電影年產量的1/2強,這也大大增加了外國投資人投資法國電影的積極性。

1995年12月28日,法國巴黎協和廣場。法國著名演員德帕迪約和阿蘭·德隆從片盒中拽出一部美國電影拷貝,然後當眾焚毀。這是法國電影人對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的紀念,體現了法國人對本國電影文化保護的強硬姿態。除了實行上文所說的“文化例外政策”,法國對電影文化的保護采取了更加積極主動的措施。這些保護措施既是國家/政策行為,又具有極其廣泛的民眾基礎(眾多個人行為的彙合)。比如法語保護政策、扶持青年創新型導演。

在法國,的確存在自覺抵製英語文化的集體意識。伴隨著美國商業電影在世界範圍的傳播,美國人倡導的價值觀、時尚、生活方式和審美理想被“灌輸”到世界各地。為此,法蘭西學院每年有專家組成的小組,按照法語構詞法原則向各大工具書提供英文通用詞彙相對應的法語新詞彙,尋找統一規範的法文譯法,或者直接搬用英語原形,但重新規定法語發音規則。法國的國家電視台,幾乎所有的外國影片都被翻譯成法語之後才播出,美國商業電影在法國公映時由發行商確定其法語名稱,並及時翻譯成法語公映,有的院線是原聲發音配有法文字幕,但普通法國人還是愛看法語版。很多非英語國家的電影人都在嚐試說英語的同時,法國電影人卻以在官方場合講法語為榮。通常,法國電影活動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很多法國電影人請外籍演員拍戲,即使是美國人或者英國人,導演都要求演員說法語。

法國電影的文化魅力長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以來對本土電影的堅持,通過鼓勵本土青年導演的藝術創新來主動地抵製好萊塢的“全球化”。這種“保護”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一是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直接資助電影處女作的生產,一般每年的政府電影扶植資金,16%用於處女作的生產,其產量約占每年電影產量總數的20%。僅1995年法國就資助了19部處女作,約占33部申請投資處女作的60%;其次,各電影節和基金會也非常重視處女作,如昂熱電影節(Anger)、貝爾福特(Belford)電影節等,戛納電影節還專設“金攝影獎”以獎勵藝術和實驗電影的創作,此外,一些基金會如Gan基金,Martini基金和Gervais基金也以此為己任;其三,政府采取激勵措施,鼓勵發行商多發行處女作。這種機製不僅鼓勵藝術創新,還催生了法國電影創作新人不斷出現,也從根本上使得法國具有保存本國電影市場的能力和實力,這一點是其他歐洲電影國家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