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浪漫主義美術產生於波旁王朝複辟的年代。在這個時期裏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心靈上十分苦悶,他們不安於現狀,但又看不到出路,往往把希望與理想寄托於未來或遙遠的異國。一些浪漫主義美術家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在美術上不滿學院派的保守與專橫,希求解放自己的個性與感情。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不同之處在於:浪漫主義藝術家強調感情和幻想,不重理性,個性重於共性,色彩重於素描。總之,他們認為藝術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更不能來束縛青年人的思想。

19世紀30年代興起了寫實主義美術運動。1830年革命後,法國國內主要矛盾已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直接對抗,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曆史舞台。在這個階段裏,人們對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失望,流露出不滿情緒,藝術家也把目光轉向現實,強調不加粉飾地表現下層人民的生活,寫實主義的美術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產生的。

19世紀30—40年代有一批不滿學院派藝術的青年畫家先後來到了楓丹白露的巴比鬆進行寫生,於是形成了巴比鬆畫派。這個畫派以風景畫為主,大自然是他們的老師,通過對大自然的描繪表達他們對祖國、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盡管荷蘭和英國的風景畫對他們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巴比鬆畫派的畫家們在借鑒上沒有忘記本民族的傳統,正是由於以我為主,才能最後在較短的時間裏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法國風景畫派。這一曆史經驗至今仍給我們以啟迪。巴比鬆畫派的主要代表畫家有T.盧梭、C.多比尼、N.迪亞茲·德拉佩納、杜普雷、C.特羅容等人。

19世紀70年代印象主義崛起,是法國美術史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早在1863年起在巴黎就日益形成一股新的反學院派的勢力,一些青年藝術家由於受到官方沙龍的排擠,不得不參加落選沙龍的展出。當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1863)在落選沙龍展覽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874年3月份舉辦了第一屆印象主義展覽。這個畫派的名稱是從C.莫奈的一幅名叫《日出·印象》的畫得來的。印象主義先後共舉辦了8次展覽,1886年後它首先在美國取得了同情和承認。印象主義畫家主張走出畫室,麵對大自然寫生,最關心的是光和色的變化,光線成了繪畫的主宰,依據其調子而不是依據題材本身來處理一個題材。由此可見,印象主義的畫家不大重視題材的廣泛性和作品的思想深度,無可諱言這一點正是它的不足之處。馬奈雖從未參加過印象主義展覽,但是他是印象主義的精神領袖。應該說,他是一位既不想完全推翻舊的傳統而又在努力開創一種新藝術的畫家。他從不拒絕參加官方沙龍的展出,並且有些作品在沙龍中獲獎,1874年後,他也創作出一批表現外光,色調極其微妙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典型的印象主義風格。莫奈有“水上拉斐爾”之稱,善於畫水,畫麵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他以微妙的筆觸畫出了大自然的瞬息萬變景象。人們在他創作的組畫《聖拉紮爾火車站》(1877)和《草垛》(1891)等組畫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時間裏同一事物所呈現出的不同景象。A.西斯萊和C.畢沙羅也都是印象主義中傑出的風景畫家。西斯萊的畫寧靜、清新、抒情。

七、20世紀美術

塞尚之後,1905年在巴黎出現了以H.馬蒂斯為首的野獸主義。這個畫派強調色彩的濃烈與形體的誇張,以此表達個人的激情。馬蒂斯的畫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富有裝飾趣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他曾把自己的藝術比作是供人休息的安樂椅。後來,他還創作了大量的插圖作品和剪紙藝術品。野獸派畫家中的風格並不完全一致,各有特色。這一派的代表畫家還有G.魯奧、弗拉曼克、A.德蘭、R.迪菲以及A.馬爾凱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