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布歇相對立的是表現市民生活的畫家夏爾丹。夏爾丹出身貧民之家,他的畫反映了第三等級的理想和美學趣味。畫麵上的主角不再是貴族和貴婦人而是平民百姓,這些人有著勤儉、樸素的優點。他們生活的世界與布歇描繪的世界完全是對立的,一邊是勞動,一邊是享樂。正因為如此,狄德羅為夏爾丹的藝術大唱讚歌。18世紀中葉法國資產階級日益強大,他們需要有自己的畫家為本階級服務,於是夏爾丹和他的藝術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夏爾丹和其他第三等級的藝術家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是為行將到來的資產階級革命啟迪了人們的頭腦。當時,反映第三等級理想的藝術家還有J.B.格勒茲、J.H.弗拉戈納爾以及著名的風景畫家C.F.韋爾奈、H.羅貝爾等。法國18世紀的雕塑和繪畫一樣也受到羅可可風格的影響,富有裝飾味兒的浮雕安裝在王宮或貴族府第的建築物上,一些圓雕安置在公園裏或噴水池邊,這些作品大都具柔媚華麗的特色。18世紀上半葉,庫斯圖家族中的G.庫斯圖是這個家族中最傑出的代表,曾兩度出任過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院長職務。他的肖像雕塑很出色,著名的代表作是為馬爾利宮所作的兩組馴馬人的大理石雕塑(1740—1745年)。從風格上看,這兩件作品基本上還是古典主義型的,不過,已多少帶有早期羅可可的特色。
六、19世紀美術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揭開了曆史新的一頁。在大革命的前夕,著名的畫家J.L.大衛從意大利返國,以他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隨之興起。在革命風暴到來之前,他創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盡管形式是古典的,題材是曆史的,但是人們從中看到這幅畫新的含意,它在鼓舞人們去為共和、自由而鬥爭。
在革命高潮的年代裏作為雅各賓黨人的大衛更加意氣風發,這時,他用不著再在曆史裏找英雄形象,而是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英雄人物,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畫了《馬拉之死》1793)、《賣菜女工》(1795)等。馬拉之死1794年7月的熱月事變後,大衛日益離開了革命,在拿破侖執政時期,成為宮廷首席畫家。在後期曾創作了一係列歌頌拿破侖的作品,如《加冕》(1805—1808年)等。此外,還為一些上層人物畫了不少肖像。盡管大衛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但是他在法國美術史上仍然占有顯要地位,起過積極作用。P.P.普呂東是與大衛同時代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作為一位藝術家他並不比大衛遜色,但是在政治上卻沒有大衛在前期那麼激進。他善於運用逆光和側光作畫,色彩極柔和瑰麗。主要代表作有《約瑟芬皇後像》(1805)、《西風神吹走普塞克》(1808)等。大衛的弟子很多,其中較為著名的吉羅代·特裏奧鬆、F.熱拉爾及A.格羅等。大衛的弟子安格爾是19世紀新古典主義學院派最主要的代表者之一。
他1797年進入大衛畫室,後又去意大利任那裏的法蘭西美術學院院長,1841年再次返國,名望頗高,被看作是學院派領袖。他始終與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的美術相抗衡。安格爾不同於大衛,沒有革命的激情,他曾把自己所處的時代比作不可靠的鄰居,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並不反感。例如他創作的《路易十三的誓願》(1824)就帶有明顯的保皇味道,因此,這幅畫受到了官方的特別獎勵。他追求一種純潔而淡雅之美,最高的典範是古典美術和拉斐爾的作品,他的《泉》(1856)就是這樣的作品。安格爾的肖像畫很出色,從中可以看到他那圓潤流暢的線條和紮實的素描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