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7世紀美術
法國17世紀美術的發展基本上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7世紀上半葉比較有生氣,不同的藝術流派並存,主要有宮廷內的古典主義,宮廷外的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個古典主義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受宮廷的控製,藝術成為歌功頌德的工具;後者不受宮廷控製,以古典藝術形式歌頌人類和大自然,有理性主義的色彩。法國17世紀現實主義藝術反映了市民和下層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對美的追求,它無疑是在卡拉瓦喬主義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並且與當時法國的社會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聯係。17世紀後一個階段主要是指路易十四親政以後,隨著王權的集中與鞏固,宮廷古典主義藝術越來越占上風,此時,描繪下層生活的現實主義藝術則受到排擠,日趨衰落。
17世紀下半葉是宮廷古典主義的全盛時代。為了把藝術更牢固地掌握在官方的手中,1648年成立了繪畫與雕塑學院,這個學院於1655年又冠以皇家二字。在路易十四執政時代,為了顯示王權的莊嚴、偉大,不惜重資建造了著名的凡爾賽宮。不少建築家、雕塑家、畫家曾為這座王宮出力。C.勒布倫是17世紀下半葉宮廷首席畫家,也是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院長,曾為凡爾賽宮作過大量的壁畫和天頂畫。他在創作中常常借用希臘羅馬的曆史和神話題材為路易十四歌功頌德。他的藝術是把古典主義與巴洛克兩種風格糅合在一起,因此具有折衷主義的特色。另一位宮廷畫家P.米尼亞爾是勒布倫的主要對手。他的作品具有柔媚抒情的特色,善畫天頂畫和肖像畫。H.裏戈善畫宮廷肖像。他的畫法形成一種固定的格式,例如他畫的《路易十四像》(1701),畫麵上總是以古典建築作背景,國王身著華麗的衣服,掛滿了勳章綬帶,顯得裝腔作勢、矯揉造作。這樣的肖像畫徒有華麗的外表,而缺乏人物內心的刻畫和表現。拉吉裏埃也是一位宮廷畫肖像畫的能手,他創作的色彩絢麗的貴族男女肖像頗受上層人物的歡迎。17世紀下半葉最著名的雕塑家是P.皮熱。早年在意大利學習,40年代從意歸國,曾為凡爾賽宮花園創作了一係列圓雕作品。他的名作大理石雕《克羅托納的米洛》(約1671—1682年),生動地表現了巨人與獅子搏鬥的情景。這件作品帶有悲劇氣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矛盾與衝突。
五、18世紀美術
1715年路易十四死後,法國的藝術開始出現了轉折:宮廷古典主義的“偉大風格”結束了,逐漸向享樂主義的羅可可藝術風格過渡。在路易十五統治的時代,封建製度日益動搖,貴族們已經感到“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於是他們需要及時行樂。羅可可藝術流行於18世紀,但是它並不能代表整個18世紀的藝術,當時與貴族享樂主義藝術相對立的是興起於18世紀中葉、代表第三等級的市民藝術。市民藝術是在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資產階級的理想和美學觀,正因為如此,人們把18世紀看作是有生氣的光明時代。
A.瓦托是18世紀最有影響的畫家。他出身貧寒,早期的作品多反映下層平民、流浪藝人的生活。後來由於結識了大銀行家P.克羅紮,進入克羅紮的豪華府第,看到了貴族遊樂的場麵,他的畫風與題材為之一變。此後,他的畫筆轉而描繪醉生夢死的貴族男女,畫麵充滿了無限纏綿之情,例如他的名作《發舟西苔島》(1717)就是這樣的作品。他以優美的筆觸和瑰麗的色彩生動地描繪了這個即將崩潰的貴族享樂的世界。他的畫又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哀愁,給人的感覺是:既有歡樂又有無限的愁悵與迷茫。瓦托的畫是沒落貴族世界的真實寫照,這也是瓦托藝術的價值所在。18世紀最典型的羅可可畫家是F.布歇。他是路易十五最寵愛的畫家,同時做過繪畫與雕塑學院的負責人。他的畫色彩豔麗,人物嬌媚,有著明顯的享樂主義特色,畫麵上的維納斯、狄安娜滿身珠光寶氣,讓人自然會聯想到那個時代的貴婦人和路易十五的情婦。盡管常常受到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D.狄德羅的猛烈攻擊,他卻仍然堅持自己的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