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葡萄酒和其他所有酒一樣,就是一種佐餐的帶酒精的飲料。可是,有的人說起葡萄酒特別是法國葡萄酒來,讓人不得不對他肅然起敬:這喝葡萄酒的講究太多了!就像中國人說起桔子屬陽,吃多了容易上火,柑子屬陰,吃多了容易鬧肚子一樣,道理在哪兒?說不清楚。可是每人又好像都特別相信!有關葡萄酒的講究聽後不由得讓人對葡萄酒敬而遠之。比如,這個菜就隻能配這個酒商哪一年生產的哪一種酒,否則不能體會這道菜的味道,酒的什麼果香就出不來等等。

應該相信的是,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一切都是相對的。“白葡萄酒配白肉(海鮮),紅葡萄酒配紅肉(牛羊家禽等)”好像是公認的喝葡萄酒的規則,可是,一次在巴黎頂尖的莫裏斯飯店,全法知名的大廚師亞尼克就完全用波爾多紅酒配海鮮,招待各地酒商和專家,而且效果奇好!

品酒專家米伽埃爾也說,所謂“酒無定法”。其實什麼酒配什麼菜,更主要的是個人口味,而不是什麼原則。原則就是你自己覺得這菜的味道和這酒搭配得挺好!就像一幅畫、一件雕塑,人人都稱讚的藝術精品當然有,但多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作品。

米伽埃爾的觀點是,大致來說,白葡萄酒比紅葡萄酒更酸一些。酒的味道更濃厚的,就是所謂的“陽”,剛釀出來時最好別喝,多放幾年,對充分發揮酒的醇香有好處。酒的味道更清淡的,就是所謂的“陰”,最好別放時間太長,否則容易變味。從葡萄品種來說,解百納(Cabernet)就屬陽,梅洛(Merlot)就屬陰。從大的產區來說,博艮涅酒屬陰,波爾多酒總體上屬陽;朗格多克羅西泳地區酒屬陰,而羅納河岸地區的酒就屬陽……

大廚師是不怕別人說他“不懂酒”的,所以他敢於打破一個約定俗成的原則;品酒專家當然更不怕,如果他和誰有一場有關酒的爭執,人們肯定更信他說的。

當然,就像法國諺語所說:“打開一瓶法國葡萄酒,就像打開了一本書。”譬如談到地表和地下的土質與葡萄酒質量的關係:沙、泥土質帶給葡萄清淡和精美,粘土質帶來醇厚,石灰質帶來持久……談到葡萄秧的年齡:深入地下數米深、15至50年的葡萄秧產的葡萄質量最有保證,但也有六七十年的葡萄秧仍能結出不錯的果實;法國最老的葡萄秧在盧瓦爾歇爾河地區的一個私人葡萄園中,達150年,而且至今仍能產出好酒……等等。當然,喝葡萄酒的一些基本規矩也還是有道理的。比如,白葡萄酒應該放在冰箱中冰一冰,溫度高了味道就變了。香檳酒就更是如此。一部分“屬陰”的紅葡萄酒也應該在稍低的溫度下飲用。還有,就是環境。比如,“屬陽”的紅酒放在塑料杯中佐羊肉串或露天燒烤就不太協調。這倒不是說這樣的酒隻能西裝革履、在燭光晚餐的情境下喝,但確實,啤酒可以萬人同飲如慕尼黑啤酒節,白酒可以猜拳行令如北京街頭小店,葡萄酒則需要淺酌慢飲,喝的是味道和氣氛,相對沒那麼豪放。

葡萄酒一般是一酒配一餐,這是因為法餐一頓飯的內容有限:頭盤、主菜、甜點,頂多加上奶酪。用一種酒配這三四樣東西,還不是太難。當然,講究一點的要在不同的步驟配不同的酒:頭盤一般味道清淡、生冷居多,大都配以幹白葡萄酒或“屬陰”的紅葡萄酒;主菜的講究就複雜了,基本的原則是“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甜點一般是稍甜一點的酒;通常,奶酪則一定要配以“屬陽”的紅酒。

至於喝葡萄酒本身,有兩點值得提出來。一是應該在喝之前半小時左右,把酒打開,讓酒在空氣中揮發、“喘息”一會兒,喝起來味道會好一些。其次,品酒的時候,可以含小半口酒,用舌尖攪動,同時吸入空氣,酒香會更容易散出來。當然,這樣做嘴巴免不了會發出聲響,不過,隻要不是在英國女王家作客,你這樣品酒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