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錯綜複雜的曆史中,有一些共和黨人,認為弗裏吉亞帽過於革命化,平等與和平的共和國象征,應該用其他方式表現(例如橄欖枝)。
共和國象征的曆史故事,除經曆過述那些一過即逝的插曲外,還有幾個更為著名直至今天還依稀可見的創作。
一個是,1849年發行的法國第一枚郵票,也稱為獻給色列斯(譯注: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另一個,是坐在國璽上,以太陽為頭飾的共和國像,還有掛在公證人家門上的盾形紋章,以及榮譽軍團獎章上的頭像。
八、公雞
很久以來,關於公雞的說法總是莫衷一是。從耶穌受難的故事講起,公雞是基督教義中警惕性的象征,但長時期以來,由於公雞和高盧拉丁文化的親近關係(高盧人高盧雞),公雞的象征,已融入了法蘭西民族文化。當然,也不應忘記公雞勇敢和勇於戰鬥的好名聲: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雄雞式頭盔盡管如此,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征,從來不過是一種微弱的願望而已,在大革命年代,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都先後做過幾次嚐試。公雞被拒絕的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是,選擇一個動物做為象征,這種選擇的本身就有某種紋章的意味,也就是“封建”的東西,所以,不好。其二是,無論為何,公雞也是家禽飼養場中的動物,不能與獅子、雄鷹置於同一水平線上。
鑒於上述原因,公雞僅被派上了兩種用場,盡管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但至少與國家的政治尊嚴相比,隻能屈居次席:一種是,它象征著我國優秀的體育事業;另一種是,在某些紀念世界大戰中陣亡將士的建築上,用做勇敢作戰的象征。
九、洛林雙十字
在洛林雙十字的旗幟下(至少是在法國分擔的地區),法國參加並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自由法國和後來的抵抗運動,之所以選擇洛林雙十字作為象征,就是因為要區別於當時維希政權繼續使用著的三色旗。現在,洛林雙十字,通常用做回憶1940—1945年的建築物標誌,從瓦列裏山,到極不知名的村野地區,大凡遊擊隊戰鬥過的地方,均有此標記。
第三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戴高樂將軍,通過提高總統任期(1958—1969)的地位,為洛林雙十字旗做了更多的工作。在紀念他入主愛麗舍宮的紀念章上,用了字母“V”框起洛林雙十字的形象;取代共和國婦女形象的第一人就是戴高樂將軍。對洛林雙十字標記,將軍的這一創意,具有雙重推動的含義,這勢將迫使戴高樂的繼承人,也要為自己選擇各種個人紋章。
十、奶酪——法國的靈魂之一
法國有“奶酪之鄉”的美譽,其原文是“La france aux 1000 fromages”,意思是誇耀法國有一千種奶酪。實際上法國的奶酪大概是四百多種,而且常常有新產品出來,其原料主要為牛奶或羊奶。據說奶酪最早的紀錄是1.2萬年以前,那時人們用動物內髒作為皮囊原料。遷徙途中,裝滿牛奶的皮囊在與炎炎的烈日下隨著人的前進不停震蕩,於是皮囊中的牛奶發酵,奶酪由此而生。我們可以了解奶酪的基本原理--動物胃(實際上是牛羊胃中的凝乳酶,有了它,奶才會凝固,濃縮)、溫度、發酵!無論奶酪的曆史如何演變發展,其種類如何駁雜眾多,但原理大同小異,但如果溫度或者程序稍有變動,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產品。
早期的法國奶酪比較清淡一些,不經過凝乳酶凝固。5世紀時幹酪受到普遍歡迎,富裕家庭把奶酪當作休閑食品,窮人則把奶酪當作主食。17到18世紀時,奶酪的技術掌握在修道院中,現在仍有許多奶酪廣告以修道院或修士做背景來宣揚其品質。隨著奶酪技術在當地農民中的演變,生產出很多延伸產品。最初的綿羊奶、山羊奶也逐漸帶動牛奶奶酪發展。奶酪的生產技術也被製作商與小型作坊控製,後來的法律為奶酪技術壟斷提供了相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