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國的國旗
法國的國旗
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著稱,由藍、白、紅三個麵積相等的豎條組成,長寬比2:3。這麵旗幟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顏色取自當時的法國國徽(紅和藍),再加上法國王室的顏色白色。其中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而紅色則是聖丹尼斯的軍旗的顏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不過後來有過調整。1794年2月15日這麵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複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對之後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法國的國徽
二、法國的國徽
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采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誌。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誌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征。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勳章的綬帶環飾。
三、法國的國歌
法國從1880年開始,在7月14日舉行國慶遊行時奏《馬賽曲》。這首歌於1792年4月24日深夜創作於斯特拉斯堡。1879年2月14日,在萊昂·甘必大(法國共和派政治家,在建立第三共和國過程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主持下,國民公會選定《馬賽曲》為法國國歌。從創作成功到被確定為法國國歌,《馬賽曲》經曆了將近90年時間。正像曆史學家米歇爾·沃韋勒指出的,在這近90年的時間裏,《馬賽曲》幾經磨難,數起數落。這首歌具有兩重性:它既是反對“舊秩序”的革命歌曲,又是宣揚愛國主義的戰歌。正是這種兩重性使它在通向合法存在的道路上屢遭波折。
《馬賽曲》的作者是魯日·德·李爾(1760—1836)。他當時是斯特拉斯堡駐軍工兵上尉,業餘音樂家。這首歌曲最初名叫《萊茵軍戰歌》。當時法國正同奧地利交戰,《馬賽曲》鼓舞了士兵。樂隊指揮格雷特裏對魯日·德·李爾說:“你的《馬賽曲》是具有大炮一樣威力的音樂。”《馬賽曲》原有6段歌詞,第7段和最後一段(並非魯日·德·李爾所作)是後來增加的。習慣上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法國國歌僅用第1段和第6段。歌詞對敵人毫不憐憫,號召人們,“讓他們(敵人)渾濁的血液,灌溉我們的田野。”
這首歌曲很快流傳開來。馬賽的義勇軍十分喜歡它,他們一開到首都就高唱這一歌曲。於是,巴黎人便稱這首歌為《馬賽讚歌》,後來又稱之為《馬賽曲》。當時法國已經有兩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但《馬賽曲》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承認並取代了那兩首革命歌曲,成了戰鬥的共和國之歌和革命之歌。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了法國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