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法國軍隊始建於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由於它在世界上率先實行了普遍義務兵役製,因而兵員充足,有很強的戰鬥力,屢屢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拿破侖時期,這支軍隊更是所向披靡,橫掃歐洲大陸,創造了一係列輝煌的戰績,使當時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都成為法國的“領地”。
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後,法國軍隊逐漸走向衰落。由於政府腐敗、軍紀鬆弛、將領無能,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法軍幾乎全軍覆沒,在普軍進逼首都巴黎的情況下,引發了巴黎工人起義。普法戰爭後,法國總結失敗教訓,開始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深入開展全民國防教育,不斷加強國防建設,軍隊的戰鬥力得以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國軍隊成功地阻擋住了德國軍隊的強大攻勢,並在而後持久的拉鋸戰中,憑借充足而訓練有素的後備兵員,得以堅持下來,並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的軍事思想逐步陷入保守,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地戰經驗,在法德邊界附近修起了一道長長的“馬其諾防線”,並派國家的大部分軍隊進行防守。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政府對法西斯德國咄咄逼人的戰爭威脅置若罔聞,疏於防範,並與英國一起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企圖把禍水引向蘇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後,法國領導人仍然沉醉在虛幻的安全感中,以為有堅固的“馬其諾防線”,法國的國防可萬無一失。結果,德軍從法軍防守薄弱的阿登山區成功地迂回到了“馬其諾防線”的背後,直插法國腹地。法軍猝不及防,整個防線迅速瓦解,擁有數百萬之眾的法國軍隊大部分投降或做了俘虜,隻有數萬人與駐法英軍一起從敦克爾刻渡海逃往英國,法國這個曾稱雄歐洲大陸的大國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即宣告滅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以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於20世紀60年代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戰略核威懾力量,並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獨立自主的國防政策,建立起了一支獨具特色的武裝力量,在保衛法國國家安全的同時,曾經實施過多次海外作戰和幹預行動。
1.軍事戰略
法國作為西歐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直把維護大國地位作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法國奉行獨立的防務和安全政策。但與此同時,法國也注意與北約盟國的合作,基本上執行北約各個時期製定的軍事戰略原則。在冷戰期間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法國奉行“逐步反應”的軍事戰略。近年來由於冷戰結束,法國根據國際和歐洲安全形勢的變化,對軍事戰略進行調整,奉行全方位防禦戰略。其總的指導方針是:繼續強調核威懾的重要作用,依靠有限的獨立核力量,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重視歐洲防務建設,主張建立新的歐洲安全機製,謀求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法國始終把推動歐洲共同防務建設作為其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繼續參與北約的集體防禦,積極推動北約內部的改革,力圖削弱美國在北約的主導地位;重視發展與非洲國家的軍事關係,維護法國傳統利益,並以此加強法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繼續貫徹質量建軍方針,調整戰略核威懾力量的結構並使之不斷現代化,削減國防預算,壓縮軍隊員額,精簡部隊編製與裝備,減少國外駐軍,取消義務兵役製,建立職業化軍隊;改革國防工業,促進歐洲軍工合作。
未來的法軍將承擔起全新的防務使命,即由過去的實施“核威懾和邊界作戰”轉變為“威懾、預防、投送和保護”四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