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升旗儀式一直采用了近8年時間,1986年中央電視台還將天安門的國旗升旗儀式作為電視節目的片頭,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三名英俊、瀟灑、威武的武警戰士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1989年起,全國各界要求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旗升降儀式。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據群眾的要求,通過認真的規劃和論證,1991年3月,決定對旗杆和基座進行改造,旗杆由225米增加到33米,使國旗飄得更高,與周圍的建築物相映成輝,顯得更加協調。旗杆由不鏽鋼製成,陽光下銀光閃閃,基座周圍有56個鋼製隔離欄杆,用銅鏈連在一起,象征著我們國家56個民族手拉手,緊緊地團結在國旗下。裏麵一層有四塊綠草坪,四塊草坪一年四季長青不敗,象征著我們祖國欣欣向榮。草坪裏第一層是褐紅色大理石石帶,象征我們祖國江山萬代紅,大理石裏麵一層漢白玉欄杆和漢白玉基座平台,象征著我們的祖國潔白無瑕和純潔高尚。基座四麵開口,都有三級漢白玉台階,象征我們祖國的改革開放。國旗旗杆頂端的金黃色小圓球,能保持20年不變色,它是我們祖國光明前程的象征,同時也是我國炎黃子孫的象征。
1990年6月28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四次會議經過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和《關於懲治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罪的決定》。從國旗的誕生到國旗的立法,經過了漫長的40多年時間,終於邁出了一大步。
在進行國旗旗杆和基座改造的同時,北京市委、市政府把新的國旗升降儀式提到了議事日程。
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和武警北京總隊很自然地承擔了這次重大任務,並組織有關人員組成了方案起草小組。
1991年3月初,方案起草小組在充分吸取外國精華部分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根據天安門廣場國旗存放位置和新的升旗路線和地形,終於拿出了《關於改進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儀式的初步設想》第一稿。方案出台的當天,便被印成幾百份,送呈各有關部門征求意見。
按計劃,從5月1日這一天起,正式執行新國旗升(降)儀式,而此時此刻,離“五一”隻有一個多月時間了。為爭取時間,3月13日,總隊命令,在幾萬名官兵中挑選思想品德好、政治可靠、身體健康、軍事技術過硬、個頭在175米以上185米以下的優秀士兵,並將十幾人的國旗班改編成40人左右的國旗護衛隊(中隊建製)。解放軍總後勤部京內外各大倉庫向武警軍需部門敞開了大門,由他們挑選出最好的武裝帶;西安某邊械倉庫為他們準備了嶄新的槍支;接著,他們又到山西絳縣取回漂亮的金色錦鍛綬帶。
1991年4月9日,在充分吸取了專家意見之後,又經過幾次修訂,《關於天安門廣場國旗舉行新的升(降)儀式的請示》呈送北京市市政府,市長和幾位副市長簽了“同意”後,報告被火速呈送中南海。李鵬同誌認真而仔細地審閱了這份報告。4月23日下午,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副秘書長兼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楊登彥傳達李鵬的指示:李鵬總理很關心新改革的升(降)旗儀式,他指示:“護旗隊員應增加些,東隊能否跟著走,節日伴奏是否太少了。”
遵照李鵬同誌的指示,方案又作了改進,最後,終獲通過。國旗護衛隊由38名身穿毛料禮服、腰紮新式武裝帶、肩掛金色緩帶的武警官兵組成,其中,掌旗員(旗手)1名,升降旗手2名,領隊警官1名,護旗兵34名,新的升降儀式包括節日和平時兩套方案。每月逢旬的第一天,即1日、11日、21日,逢重大節日,即元旦、春節、國慶節、國際勞動節、建軍節、建黨節,由武警北京總隊軍樂隊印名隊員集體演奏《歌唱祖國》樂曲,升旗時奏《義勇軍進行曲》;平時則播放國歌錄音。
1991年5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新改建的旗杆基座開始啟用。
這一天,天安門廣場上2000多名身著漂亮服裝的少先隊員,整齊地排列在旗杆基座旁,上萬名群眾駐足止步,武警官兵精神抖擻,立正就位。中央和北京市的領導同誌垂手肅立,在等待著建國以來新的隆重莊嚴的節日國旗升旗儀式的到來。
6時10分,軍樂隊奏起《歌唱祖國》樂曲,以國旗為先導,領隊警官和34名護旗戰士在後,其次是60名士兵組成的軍樂隊,列四路縱隊從天安門出發,跨過金水橋,正步向旗杆基座行進。這些武警戰士個個身材魁梧,英姿勃勃,他們身著武警製式禮服,腰紮武裝帶,胸前佩帶金黃色綬帶,步伐整齊,威武雄壯。
掌旗員將國旗交給升旗手,6時15分,隻聽一聲令下:“升旗!”軍樂隊高奏國歌,國旗徐徐升起。廣場上,國旗護衛隊持槍行禮。公安交通幹警、少先隊員舉手敬禮,在場的群眾肅立行注目禮。國旗伴著紅日冉冉升起,2分7秒後,升至旗杆頂,在廣場上空迎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