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首都北京名勝古跡(3)(3 / 3)

滿天朝霞,使整個廣場沐浴在一片金光裏,為國旗、基座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更添幾分嫵媚,幾分壯麗。

旗杆下,護旗戰士威武雄壯,他們是國旗的護衛神,他們是祖國的驕子。

現在,升旗儀式已成為首都北京特殊的一景。每天清晨,都有數不清的人們從四麵八方趕到天安門廣場,親眼目睹五星紅旗與太陽一同升起的情景,並在這莊嚴的地方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熏陶。

如今,毛澤東主席親自按動電鈕,升起第一麵五星紅旗的旗杆和旗座,由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陳列在博物館院內。

旗杆和五星的設計製作者們雖然都已離開了工作崗位,但他們為共和國第一麵五星紅旗的升起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將永遠留在人民共和國的史冊中。

金水河與金水橋

紫禁城內外有兩條河流——內金水河、外金水河。金水,舊說象征神聖之意。據《古今事物考》記載,帝王闕內置金水河,是表示天河銀漢之意。

為宮廷用水而開鑿。

2700多年前的周代即已有之。宋建隆二年(961),鑿渠引滎陽京水東過中牟縣,抵開封之西,架渡槽橫跨汴渠,引入皇城內苑,這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一條金水河河道。當時的金水河,民間也可以汲用。

回頭說故宮的金水。有人認為元代流入大都(北京)的水,源出昌平的金水河。明代沿襲了元代的名稱,所以把承天門(今天安門)前的河叫外金水河。至元代,情況起了變化,據《元史·河渠誌》記載:“金水河濯手有禁。”老百姓不僅不能汲用金水河裏的水,在裏麵洗手也是違法的。

明初,因改建北京大城北牆,元代金水河上遊被切斷,城西金水河故道湮廢,改引玉泉水從德勝門西入積水潭,並開通積水潭與太液池的渠道,新鑿南海,引水東下,經承天門(即今天安門)前注入通惠河,號稱“外金水河”。另外又從太液池北端東岸開鑿一渠,經煤山(即今景山)西牆外,南入紫禁城,過太和門前,而後與外金水河合流,叫作“內金水河”。

內金水河在紫禁城內蜿蜒曲折,猶如一條碧綠玉帶,為皇宮添色不少。

更重要的是它既為宮廷內的消防提供了水源,又為暴雨之後排泄洪漬提供了渠道。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帝都很重視它,每年要清理疏浚,使之保持流暢。

辛亥革命以後,金水河一直無人過問,致使河道淤塞,水汙嚴重。1980年,國家撥款對內金水河進行了徹底清理,挖出河泥4700多立方米;1983年,又對外金水河護岸進行了整修。

天安門前現在的金水橋叫外金水橋(它是相對故宮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橋而言的),也叫玉河橋、禦河橋,是清朝康熙二十年(1690)重建的。元明兩代所建之橋因水而名金水橋。清朝重建了橋,但並沒改變名稱。

金水橋的設計者是誰較難確定,一般認為金水橋的藍本是元代宮城的周橋。元代宮城正門叫崇天門(大體在故宮太和殿的位置上),周橋就位於崇天門前,它的設計者叫楊瓊。楊瓊,河北曲陽人,出身於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自出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修建周橋時,楊瓊的設計方案得到忽必烈的賞識,並命他監督建造。(故宮遺錄)中寫到: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載水中,甚壯”。明代的金水橋大約建於明代宗景泰年間,它吸收了元代周橋的許多建築形製,所以有人認為金水橋的設計者是楊瓊。

外金水河上一共有七座橋,中間五座統稱外金水橋。其實它們各有各的名稱,正中間的橋最寬,叫“禦路橋”,當時隻有皇帝才能在上麵經過,別人不能涉足。在裝飾上,這座橋也與其他橋不同,其他橋玉石欄杆的柱頭上雕飾的是荷花圖案,而禦路橋雕飾的卻是蟠龍。禦路橋兩旁的橋叫“王公橋”,隻限於親王等人行走經過。王公橋左右兩邊的叫“品級橋”,供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行走,而四品以下的官吏隻能走東西兩端的“公生橋”了。公生橋位於現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門前,解放後這兩座橋曾經擴建。

北京九壇小史

北京九壇指的是天、地、祈穀、朝日、夕月、太歲、先農、先蠶和社稷壇,均是明、清的帝、後舉行祭祀的地方。

最早的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八年(1910)。皇帝在皇城內午門西邊北側建起此壇,於每年春秋第二個月第一個戊日,到這裏祭祀社神和稷神。

明永樂中,又建起大祀殿,配有日月星辰雲雨風雷四從壇,是天地日月等一起祭祀的。到了嘉靖九年才在大祀殿南建起圜丘壇(天壇),於冬至日祭天;在安定門外建起方澤壇(地壇),於夏至日祭地;在朝陽門外建起朝日壇,於春分日祭日;在阜成門外建起月壇,於每年正月第一個辛日“恭祀上帝,以祈年穀”,也叫祈穀壇。清乾隆十六年改稱祈年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