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首都北京名勝古跡(2)(3 / 3)

為什麼西北方有缺口呢?《淮南子》記載著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個神話故事看來是為了解釋日月星辰西移和河水東流自然現象而編出來的。西北方的缺口似乎就是共工胡鬧的結果。因而北京內城缺角隻是傳統觀念的社會因素使然,跟自然方麵的情況無關。另如天壇的建築是圓形的,地壇的建築是方形的,也都不是自然方麵的原因,都是由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決定的。

天安門廣場今昔

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終明之世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改建後,才稱天安門。在承天門以南,還有一座稱為國門的大明門。

清朝定鼎燕京,於順治元年將大明門改為大清門。這大清門,闕門三座,飛簷崇脊,雖然比不上天安門高聳,但卻稱為國門,足見地位之顯要。大清門外,方似棋盤,四周圍以石欄,俗稱棋盤街。棋盤街之南,就是正陽門了。

大清門內,至天安門以南,是一條南北狹長、筆直平坦的石板通道。通道兩側為千步廊,各110間,貫通南北,東西相對。至北端又分別各向東西,折而北向,各34間。兩側長廊各144間,連簷通脊,延續不斷,幽長深遠,封閉森嚴,顯示著帝王尊嚴的神聖不可侵犯。

在天安門前東西兩側,千步廊東接長安左門(即東長安門),西接長安右門(即西長安門)。兩門各三闕,東西相對。天安門、東西長安門與大清門,周圍築以高牆,並派禁軍把守。所謂“宮廷廣場”,其實隻是個“T”形通道式的狹窄空地而已。

千步廊東西兩側,分布著中央六部等衙署,同皇宮成“拱翊宸居”之勢。

隨著大清帝國的衰亡,天安門也經曆了屈辱的曆史。八國聯軍入侵,天安門遭到炮擊,千步廊被戰火焚毀,“宮廷廣場”成了侵略者的營地。民國年間,軍閥混戰,天安門無人管理,飛鳥成群,草木叢生,滿目淒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昔日的宮廷廣場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拆除了早已破爛不堪的衙署民居,廣場向東西南三麵擴展延伸。1950年將天安門前兩對石獅及一對華表向東、西方向移動,擴大了金水橋路麵麵積;1952年拆除了東西三座門。8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是由我國著名建築師梁思成設計的,1958年4月完工。1958年天安門廣場西建起人民大會堂。廣場從正陽門至天安門,南北長達880米,從人民大會堂到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東西寬約500米,總麵積為44萬平方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廣場。

東西長安門拆除後,又拓寬了東西長安街。十裏長街在廣場北部橫貫東西,長街與廣場連為一體,視野更加開闊。

1989年1月1日,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登臨城樓,憑欄眺望,這座世界最大的廣場,曾使多少人心潮起伏。

人間何處大觀園

早在《紅樓夢》傳世不久,乾隆時的明義寫有《題紅樓夢》詩20首,原詩小序指出大觀園即是南京隨園。袁枚《隨園詩話》卷二也有同樣的說法,但並不可信。

道光年間,胡大鏞的《七寶樓詩集》卷二十七,談到他的朋友古香從北京來信,說到了大觀園的故址,還說見到了賴大子孫。這是迄今所見最早認為大觀園園址在北京的資料。此外,同樣說法的有:謝道隆《紅樓夢分詠絕句題詞》的原注:“十漢海,或謂即大觀園遺址,有白石大花盤尚存。”佚名《燕市貞明錄》中也談到十(什)刹海(即十漢海)在地安門外,鍾鼓樓西的北京西北,即是大觀園的所在地。芸子《舊京閑話》、徐珂《清稗類鈔》都持同樣說法。這些說法成了紅學家們研究大觀園的起點。“五四”以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大觀園園址這個謎,成為熱烈探討的內容之一。

胡適在《紅樓夢考證》中主張大觀園即隨園。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

認為大觀園在北京,但滲有江南風光。除此之外,新紅學家們對大觀園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說法,即“綜合說”、“江寧織造署西花園說”、“恭王府說”。

吳伯簫在30年代提出了“綜合說”。指出大觀園憑借了當年園林設計的最高水平才得以創造出來。曹聚仁在《小說新語》(1964)中說:“所謂‘大觀’、也不妨說是‘集大成’之意。不能看得太老實,卻也並非虛無縹緲的。”到70年代建築學家戴誌昂認為,大觀園是吸收了園林建築的素材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香港宋淇在《論大觀園》、台灣袁維冠在《紅樓夢探討》

中也認為曹雪芹把所知道的園林糅合了想象,創造了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