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首都北京名勝古跡(2)(2 / 3)

毛澤東集思廣益,提出定都北平的設想得到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認可。

但這一建議要得到新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批準同意後才能具有法定效力。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新中國的開國盛會——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主持了這次會議,並在熱烈的掌聲中致了開幕詞。他向全世界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9月23日晚7時,馬敘倫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了第6組的第6次全體會議,宣布:經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指定,本小組對國都地點及紀年等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意見。關於國都,起初是有不同意見的。江西省政府就轉來了一位醫生建議國都設在內地重慶、西安或成都的建議。其理由主要著眼於國防方麵。也有部分人主張可建都北平,但不必將北平改為北京。

9月27日,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第6天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出席會議代表632人。馬敘倫代表國都、紀年、國旗、國歌方案整理委員會向大會做了報告。經過討論,周恩來代表主席團提出四個決議草案付諸表決: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為北京。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今年為1949年。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製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以上四個議案,被全體代表一致通過。

至此,定都北京獲得全國人民通過。北京從此成為全國人民及至世界人民向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京城缺角緣何在西北

北京的城牆始建於元代,定型於明代。全城以前門至地安門為中軸,正南正北,整齊如劃。從1972年和1975年美國發射的兩顆地球資源衛星在北京上方900多公裏的高空拍攝的衛星照片上看,最為清晰的就數明代修建的內城城牆的影像了。它的位置在現今德勝門、安定門、朝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一帶。絕大多數的城牆、城樓都已蕩然無存,或被寬闊的公路所取代。那麼為什麼它們還能在衛星照片上有異常清晰的影像呢?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這兩顆衛星攜有多波段掃描器等儀器,它接收地麵物體各個部位所反射或發射出的電磁波,然後處理成像。而這些城牆原址是有非常堅實的地基,因而有清晰的影像。引人注目的是,四麵城牆並沒有組成矩形,它的東北、東南、西南角都是整齊的直角,唯獨西北角,一反常規形成抹角。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傳說在明朝初年,燕王修建北京城,手下兩個軍師劉伯溫和姚廣孝設計北京城圖樣。他們在設計時不知為什麼眼前都出現了八臂哪吒的模樣,都各自照著畫了。姚廣孝畫到最後,吹來了一陣風,把哪吒的衣襟掀起了一塊,他也就隨手畫了下來。燕王下令:東城照劉伯溫畫的圖建,西城照姚廣孝畫的圖建。姚廣孝畫的被風吹起的衣襟,正好是城西北角從德勝門到西直門往裏斜的那一塊缺角!

傳說不足憑。曆史、考古工作者研究認為:元大都的北城牆,在現今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五裏處,至今遺跡猶存。它的西北角並無異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為了便於防守,放棄了北部城區,在原城牆南五裏處另築新牆。新築的北城牆西段穿過舊時積水潭最狹窄的地方,然後轉向西南,把積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於是西北角就成了一個斜角。明初時,積水潭的水遠比現在要深得多,麵積也大得多。為了城牆的堅固和建築的需要,城牆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這種觀點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一些地質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在研究衛星照片時發現,緊貼著城牆西北角的外側,正巧有一條斷裂平行於城牆通過,他們稱這條斷裂為車公莊——德勝門斷裂。這難道完全是巧合嗎?另外,在抹角的外側,衛星照片上隱約可以見到直角的影像,這是否是古老的牆基的影像呢?據此,有這樣一種設想:城牆西北角最初修築時很可能也是建為直角的,但這樣一來,城牆西北角正好斜跨斷裂。由於地基建在斷裂破碎帶上,而斷裂很可能還有些微弱的活動性,城牆的堅固性就大大減弱了。也許是因多次倒塌,後才改建成現在這種抹角的。這樣,城牆巧妙地避開了斷裂得以峙立了。

另外,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北方是一個缺口。如西漢劉安主編的《淮南子》中的《地形訓》認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著天體。西北方的大山叫不周山。《天文訓》講八風,分別從八方吹來,從西北方吹來的西北風叫不周風。什麼叫“不周”呢?東漢班固撰寫的《白虎通義》作了解釋:“不周者,不交也。”不周就是不交,也就是交接不上,或者說就是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