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首都北京名勝古跡(1)(3 / 3)

第一條地下鐵道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始建於1965年,東起北京站,西至蘋果園,全長236公裏,共17個車站,1971年開始試運行。

第一座三層立交橋我國第一座三層轉盤式立交橋是西直門立交橋,1980年12月22日建成通車。

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北起北京通縣,南至杭州,全長1794公裏。

北京建都始於何時

北京建都的曆史,應從哪一年算起?史學家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1.瞿宣穎編的《北平史表長編》認為,遼太宗會同元年,即公元934年,升幽州為甫京,是為北平建都之始。

2.侯仁之教授認為,遼朝隻把北京作為陪都,並沒有真正在這裏建都。

真正在北京建都的應是金朝。因此,北京最早建都的年代應為公元1153年。

3.在首屆北京史討論會上,有的同誌提出,北京建都的曆史應當上溯到古代燕國薊城的誕生。即應為公元前1057年。但北京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都城和政治中心,可以從公元1267年算起,即北京成為元代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國的國都開始。

明北京城

明成祖為了遷都北京,從永樂二年(1404年)到十八年(1420年)對元朝大都進行改建。重要的變動是把全城的中心線向東移約150米,作為全城的中軸線。新建的宮城紫禁城稍向南移。紫禁城南麵正中的午門和北麵正中的玄武門,以及城內的主要宮殿,一律居中建造在這條中軸線上,以體現封建帝王是天下權力的中心。在紫禁城和皇城之間,中軸線左右兩旁(即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的位置上),分別建築了太廟和社稷壇,仍然保持“左祖右社”的製度。在社稷壇以西,開鑿了南海,擴大了皇城中的水麵。在紫禁城北的中軸線上,堆築了景山。它被看作是“鎮山”,以此來象征著前朝的徹底滅亡和自己王朝的長治久安。在景山北麵中軸線的頂點上,建築了鍾樓、古樓。在正陽門外以南的東西兩側對稱的位置上,分別建造了天壇和山川壇(也叫地壇)。改建的北京城,城牆全部用磚砌,周圍長20公裏。16世紀中葉,明王朝為了加強防守,準備在城的四周再做一圈防禦性的外城。後因財政困難,隻完成了南部外城,使整個北京城形成了一個凸字形。這種格局一直保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北京是曆史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是座曆史悠久的古城。隨著曆史的變遷,它的名稱也不斷變更。據統計,北京的正名、別稱有60餘個,稱得上是世界上曆史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代稱冀州,周喚薊,春秋戰國謂燕,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有,伐戎,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範陽郡,遼改為幽都,建南京,稱燕京,又改為析津府,金建中都,改析津府為永安府,又改大興府,元稱大都。明朝永樂元年(1403)起始稱北京,置順天府,1421年改稱京師,清代襲明代稱呼,民國時改稱北平。以上僅是較常見的。

北京城門各有用處

北京的城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當時各門又有其不同的用途。

“內九”,是指現在沿北京二環路的原九座城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崇文門、宣武門、前門、德勝門和安定門。

西直門明代稱和義門,是運水道過路門。每天一早從玉泉山運來的水。

從和義門運進北京城,進入皇城。東直門明代稱為崇仁門,是過往運送柴炭車的,叫做柴道。朝陽門明代稱為齊化門,是運糧通道。崇文門叫哈德門,是運送酒的門道,前門叫正陽門,是皇帝出入之門。平民不能走,隻能走兩旁的月門。宣武門叫順治門,死囚從此門押出,拉到菜市口斬首。阜成門當時叫平則門,是運煤通道。德勝門是軍隊得勝班師回朝進入的門。安定門是軍隊出征時走的門。

“外七”,包括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和永定門。這些門是為老百姓出入城做小買賣、打短工、走親戚用的。

“皇城四”,是指大明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四個門是為城裏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

北京十二次為都

北京有幾次成為都城?有元明清三都說,也有加金為四都說。還有再加遼為五都說。其實,北京作為都城的時間更為長久。

薊是個自然生長的國家,早就存在於今北京地區。據《水經注·漯水篇》

記載,周武王克商後,封帝堯之後於薊。薊的都城在今北京地區當無疑義。

至到現在城內還有個薊丘。燕也是個自然生長的國家。武王克商後,封召公爽於燕,其都城在今房山縣琉璃河一帶。198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組成的考古隊,在琉璃河商周遺址首次發現了一座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出土器物的銘文中明確記述了周王冊封召公為燕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