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曆史古跡(4)(1 / 3)

長城是一種將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牆聯結起來的漫長的防禦體係。一個“孟薑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使得許多人以為長城之建始於秦始皇。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經紛紛修建長城。當時的長城有兩類:一類是各國之間的互防長城,如齊國的長城,楚國的長城以及魏國的魏西長城、魏南長城,趙國的南長城,燕國的南長城和中山國的長城;一類是北方各國為防禦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南下騷擾的邊防長城,如趙國的北長城,燕國的北長城和秦國的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一方麵拆除了各國之間的互防長城,另一方麵為防禦匈奴,又將秦國、趙國和燕國三國的北方邊防長城加以修繕、邊綴和增廣,使之成為一條橫貫秦王朝整個北部邊地的長城。這條長城西起甘肅省岷縣,沿洮河向北,又沿黃河南岸經永靖、蘭州、靖遠等縣市,抵寧夏中寧縣境,然後越過黃河,循賀蘭山北上,在高闕附近與原趙長城相接,又向東北至多倫附近與原燕長城相接,直達朝鮮內氵貝水即今清川江岸上。為修建這條長城,前後大約花了9年時間。自此以後,代有修建。漢朝前期為防禦北方的匈奴、西北的月氏和羌族,不但維修了秦長城,而且還修建了從今甘肅到新疆的河西長城和地處今內蒙古的塞外長城。西漢長城的總長度在10000公裏以上,遠遠超過秦長城。西漢末年,北方匈奴逐漸進入塞內,漢長城失去邊防作用。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後,退守二線,憑借常山、雁門之險,築起一道新的亭障、烽燧,又在山西、陝西、河北興築了幾道障塞,作為萬裏長城的內層防線。不久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了東漢。烏桓也接著臣服東漢。東漢也就不再修繕長城。

三國兩晉時期,由於北方匈奴、鮮卑等民族內遷至今河北、山西、陝西境內,長城與東漢時期一樣失去了防禦作用,隻是在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因鮮卑侵掠北平而對秦、漢長城東段作過一次修繕。晉室南渡以後,北方“十六國”主要由塞外入主中原的民族所建立,自無修築長城的必要。

東晉太元二十年(395年),鮮卑族拓跋矽建立的北魏南下中原,開始了統一北部中國的戰爭。其時,柔然崛起於北方。為了解除來自北邊的威脅,北魏於泰常八年(423年)修築了“赤城陰山長城”。這條長城大體與秦、漢長城一致,可能是將秦、漢長城加以修繕而成的。接著,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又修築了東起今北京延慶,沿河北、山西北部西行,直達黃河東岸的。畿上寒,構成“赤城陰山長城”以內的第二道防禦工事。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以後,東魏於543年在今山西境內修築了“肆州長城”

以防禦西魏。550年北齊取代東魏。為防禦西魏、北周和突厥、柔然,北齊先後修築了東起山海關一帶,西過河北的“西河總秦戍至上海長城”;東起居庸關,西南經平型關、雁門關,又南至汾陽黃櫨嶺的“重城”和北起山西長城嶺、南抵娘子關的長城。577年北周消滅北齊統一北方以後,為防禦突厥,也曾對北齊“西河總秦戍至海長城”進行了修繕。

隋朝在短短的30多年曆史中,先後7次興工修築長城以防禦吐穀渾和突厥。多數為對原先長城的修繕,但也有新建部分,如青海西寧段、寧夏、陝西段及內蒙古段。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主動進攻突厥的策略,沒有修築長城。唐玄宗時北方契丹崛起,邊患頻仍,遂修繕了原魏、齊長城。

明朝推翻元朝以後,為防禦退回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後裔南下騷擾,所以極為重視長城的修築。明朝長城的修建可分三個階段:前期主要對河北山西兩境內的北魏、北齊長城進行修繕,並增建了煙墩、烽堠、屯堡、關城、濠塹等,從而使長城發展成一道更為完備的防禦體係;中期主要修建了陝西北部的長城,修繕了山西北境至河北宣化以東的長城;後期,由於薊東沿海受倭寇侵擾,為加強京師東北外圍的防禦,修建了從北京昌平縣東北蘇家口至通縣北寨籬村的長城;明隆慶二年(1568年)由戚繼光主持修建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西灰嶺隘口的長城。此外,明朝還修建了西北方麵的河西長城、東北方麵的遼東邊牆。明人稱長城為“邊牆”,以區別於秦始皇所修築的長城。實際上明長城不僅費時最久,工程也最大。它東起鴨綠江畔,西迄祁連山麓,總長約6350公裏,由城堡、城牆、城台、煙墩(也叫墩堠、烽堠、烽火台、狼煙台)等4個部分組成,比曆代長城堅固,更為完善。清朝沒有修建長城,從而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修建長城的曆史。但是長城依然存在,它不僅是宏偉的古代建築,也是我國曆史文化發展過程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