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發現正好和《魏書》相印證,《魏書》說:“鑿石為祖宗之廟。”不過有人認為,這句話是指在天然的洞底後壁15米處鑿的3個小洞,並非指大洞。因為3個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著顯著的“設計”痕跡,而大洞洞口醜陋,沒有碎石現象,況且工程極大,很難相信為人工所鑿。
耐人尋味的是,鮮卑人絕跡了,鄂倫春人卻始終守候在嘎仙洞四周,一步也不遠離,以嘎仙洞為中心形成了鄂倫春人的居住區。
我國的金字塔
金字塔,早已聞名全球,被讚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然而在我國也有反映古代金字塔藝術的建築,少昊陵、將軍墳,就是其中的兩個。
少吳陵在山東省曲阜縣東郊,陵墓像個扣著的方形升鬥,底邊各長28米,上邊各長94米,斜坡高152米,陵墓表麵上用整齊的石板塊砌築,陵頂原有座小廟,供奉著少吳的石雕像,為北宋所建。相傳少昊是中華民族最早的首領黃帝的兒子,號金天氏,古代東夷族的首領,是位當了84年部族領袖的百歲老人。
將軍墳在吉林省集安縣城東的龍山山麓,是著名的古墓之一。早就有“東方金字塔”的美譽。將軍墳用經過鑿磨的巨形花崗岩條石壘築,似一個削掉尖頭的方錐體。墓室麵積5平方米,中間放置著兩口石棺。據當地縣誌記載,將軍墳是高句的第一代王朱蒙的陵墓,但專家們認為,從墓葬形製和建築技術來看,應屬5世紀初葉的王朝,可能是第十七八代或第20代的高句王的陵墓。
我國最古的燈塔
我國最古老的燈塔建在何處?始於哪一朝代?其形製又如何?這是我國航海曆史上一個謎案。專家通過實物考證和史籍記載,以及老寶山城遺址勘訪,確認明永樂十年(1412)春,由成祖朱棣下詔建成的寶山烽堠,曆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明王朝防倭所用,然實際上是一座雛形燈塔,其作用不同於中國內地的烽堠用於防敵報警,而是鄭和舟師進出長江、折南人海的航行標識。
據禦碑及方誌記載,寶山烽堠距海3裏,基腳以巨木為樁,上壘土而成,高30餘丈,東西各廣100丈,南北如是。剛開始建成時,山頂平曠,四周樹木蔥蔥鬱鬱,逢到過節,可準許遊人到山頂上的龍王廟和觀音殿燒香。白天,燈手們在烽堠高高的頂端燃起煙霧,夜晚則點亮鬆明子,海上船舶即便在霧雨天航行,亦能平安地進出長江,當地百姓因謂之“寶山”,成祖亦以此賜名,於是“寶山”一名一直被避襲下來。
明代末葉,蘇、滬、浙海濱常受倭患。萬曆四年(1576),為了保護烽堠,不致使之受到倭寇破壞,朝廷遂在烽堠之兩麓築起城堡,屯兵400多人,稱“寶山千戶所”。城堡四門皆建樓、敵台、吊橋、護城壕等。越六年,主山海濱發生海坍,海潮衝垮烽堠及城堡,山麓唯存《永樂烽堠禦碑》。
烽堠坍沒以後,漁人在附近海麵撈起許多巨木。今高橋鄉海濱村有老寶山城堡殘跡。城堡殘牆均為雙層青磚砌成,寬丈餘,雙層青磚之間以黃土夯實。
我國的十大名寺
我國名山中有很多寺院,那裏終年香火不斷,但要數有名的,還數以下十大名寺:
1.臥佛寺:位於北京海澱區籌安山南麓。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主要建築有大王殿、臥佛殿等。
2.隆興寺:位於河北省定縣,始建於隋開皇六年。
3.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西北,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4.寒山寺:位於蘇州楓橋鎮,始建梁天監年間。現存建築均為清光緒、宣統年間重建。
5.靈隱寺:位於杭州西湖西側,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為佛教傳入我國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6.相國寺:河南開封市內,建於北宋六年,寺內存有清代巨鍾一口,重達萬餘斤。
7.淨音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始建於北宋。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培養院之一。
8.白馬寺:河南省洛陽東郊,始建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為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
9.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為我國喇嘛教六大寺院之一。
10.紮什倫布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城西,始建於1447年,寺內彌勒佛大殿的佛像,為世界第一大銅像。
天下第一古刹
在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鬱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刹”的白馬寺。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所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曆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