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姓氏字名考——學匪派考古(3 / 3)

但是自商朝“取字”製度起,所有的貴族、王族、皇族,都未見記載有字,因此這也似乎能區分開先秦時期的貴族和平民,除非他出生時並非貴族,如劉備、李世民、趙匡胤(因此一眼看出所謂劉皇叔是他自己吹的)雖然後來當了皇帝,但是出生時還是平民。但有些開國皇帝卻沒字,比如朱元璋和努爾哈赤,前者是出身低賤,無人取字(劉邦也是),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即朱八十八,劉邦叫劉季,也就是劉老四(劉老小),畢竟窮人家的孩子所謂的成人禮,有錢人家是行冠禮,要帶冠的,窮人就隻能拿一塊布把頭發給箍起來,帽子都沒有,還取什麼字;後者是少數民族,不興這一套。為何貴族、皇族隻有名而無字,實在不知,有貴族稱號也已足夠?士就沒有貴族稱號,別人好歹有個王公侯伯子男,士全無稱號,卻也沒有字。不過所謂的“貴族沒有字”,其實不對,真實情況是每個人都有字,但是貴族人的字一般隻會被父母稱呼,同輩的、上級的、晚輩的不會稱呼其字,所以他們的字就不太有人知道,也不太有人提起,因此史書中就沒有記載,也就沒有流傳下來。比如李淵,字叔德,這是他還在太原上班時候流傳出來的,等他當了皇帝,就再也沒有人喊他“叔德兄”了;再比如武則天,在自稱“武曌”之前唐太宗喊她“媚娘”,可是她爸媽給她取的名字是什麼(也就是她14歲入宮以前叫什麼),現在已經沒人知道了。

古人還有許多奇怪的稱呼,比如官名加字,官名加名的,官名加姓氏的則保留到現在,還有以居住地為稱的,簡直像RB人。甚至從《論語》裏,還被人提取了一個“荷蓧丈人”的稱呼。這些稱呼其實現在也有,官名加姓氏變成了姓氏加官名,以前是縣長江,現在是江縣長,“荷蓧丈人”應該是“拿荷蓧做拐杖的老人”。

不過我現在倒是慶幸至少在秦漢時期,姓氏已然合一,姓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而且人不再區分姓和氏,統一稱作姓氏了。

既然姓名上作不了文章,便隻能在尊號上做文章,以顯尊貴了。但是尊號不是誰都可以起的,廟號則更加稀少,不是神就是皇帝。不過士人還是可以有一個號的,除了自號,還有就是諡號。諡號,凡是士(及以上)都可以有(明清除外)。

雖然說,先秦時期,士是貴族,他的頭上還有大夫(不是醫生),大夫是國君(諸侯)的家臣,國君(分為公侯伯子男)則是天子的下級。但是隨著儒家學說的凸顯,貴族政治的崩潰,後來的所謂的“士”和“君子”,不再表示血統和地位,而是表示“道德高尚”,雖然其中不乏缺德者,但是至少都以有德者自居,這幫人一般都是讀書人。諡號也是大學問,在一個人死後由其後人為他取的,所以電視劇裏如果有什麼“你周武王”“我漢武帝”“我唐太宗”,那這個人一定能預知未來。一個人如何,看看其諡號便知曉了,唯獨一個人例外,那就是楚成王,他是唯一一個能為自己“取”諡號的人。說來可笑,他是被自己兒子逼迫自殺的,所以死不瞑目,但是他死後兒子突然“孝順”了起來,問他:“爹啊,你看我給你起一個諡號,你被我逼死,太不幸啦,叫‘靈’如何?”楚成王,居然還死不瞑目,為了讓自己的父親瞑目,“孝順”的楚穆王說:“看來您不滿意啊,那我給您取一個諡號,叫‘成’吧!”也許是死後僵硬期過了,又也許是在天之靈聽到了,文成武德,最好的四個之一的諡號,終於滿意的閉眼了。

可見中國人的稱謂是多麼重要,中國人對稱謂又是多麼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