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就少,何況人更少的母係社會,因此有姓,本來就是稀少的,自然就物以稀為貴。因此我瞎說,氏如果有來源,可能就是原本來源於父親的,可惜未見有任何文字、考古資料支持此謬論。但是氏卻比姓要隨便,氏是可以隨便改的,自己可以改,別人還可以不經過你同意幫你改,隨他愛叫,因此我又瞎說,估計那時是綽號也被人當做氏了。
但是那些沒有姓的人肯定不服,我的兒子女兒,總要有個東西遺傳給他們,表明他們和我相關,憑什麼你們有姓的可以流傳,我們的就沒有呢?就算我們的是可以瞎起的氏,我們也要流傳下去,不能讓改!有人說氏原本是來自於神祇的祇字,難道不更高貴嗎?當然不了!雖然氏是來自於祇,但我們看看神的稱呼,那是可以隨便改的,多種多樣的,不恰好符合氏的特點嗎?
因此,我們就覺得既然堯舜禹是有同一個祖宗的,應該是有同樣的姓,但是怎麼回事呢?也沒有相關資料,那麼我就瞎猜了,我估計有這麼幾點,一就是前麵說的,姓氏混淆,可能他們原本都是姓姬的,但是他們自己有氏,而且可能平時大家叫他們的氏的也比較多,可能他們所謂的“姓”就是一開始的氏,但是後來,別人亂叫,或者自己再改,這些也叫氏,所以就導致了混淆;二是自己改姓的,雖然說姓是不能隨便改的,先秦、遠古時期這點尤為重要,但是有人能改,誰?最高統治者,不僅能改,還能賜(比如秦始皇的老祖宗就是被賜姓贏的),既然能給別人賜、別人改,那麼就能給自己賜自己改。
氏前麵說了,瞎猜可能是沒有姓的人給自己弄出來的,但是後來到了西周時期,姓氏都規範了,氏也不是隨便能改的了。因此姓代表了你的血緣,氏則是族人。這麼說可能比較籠統,因為從三皇五帝那會兒,到周朝這裏,少說也有近兩千年,姓的發展也很多了,姓氏都是祖宗傳下來的,姓能夠說明,咱們幾千年前是一家,僅此而已,氏則是咱們最近是一家。就好像秦國和趙國,同為贏姓趙氏,可能他們幾百年前是一家。晉國被瓜分時,七家分晉,後來變成韓趙魏氏一同對付知氏,最後韓趙魏打敗知氏,三家分晉,當時知氏有一個人叫知果,他看見他們知氏的老大知襄子狂妄自大,必然要失敗,於是提前跑到周王室管理姓氏的人那裏,把自己的氏給改了,於是知氏被滅族時,他這一支因改為輔氏而幸免於難,為何?氏不同了唄,氏不同我跟他不是一家了。由此可見雖然姓是古老的尊貴的,但是還是沒有氏有用。
因此,姓氏這東西還真是難講,公認的是從春秋時期開始姓氏混用就是普遍現象了。
字和名就好講多了。字和名都是父母取的。但是取字卻比取名要囉嗦得多。首先,名是一出生就可以立刻取的,爸媽喊你作什麼,便可以作什麼;字則不同,男子20、女子15時(特殊情況亦可早),男子就要行冠禮,女子則要及笄,這倆都是改變發型,預示成年,與此同時就要取一個“字”了。所以,是字尊而名卑,對人尊敬,就要叫字,不能亂叫名,隻有父母、年長、上級、地位更高的人才能“直呼其名”,因為他們不尊敬你那是可以的,但是同輩的、備份比你小的,必須叫你叫“字”,反之亦然。而且,字是專門取來給別人叫的,不能自己叫,不能說“我劉玄德”、“我李太白”。所以叫人,如果要叫全,字一定要在名的前麵。但是實際上,字名連稱的狀況很少,反正除了百裏奚的兒子孟明視以外,沒見過別人事隻稱字名的,也不知道他為何如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