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古裝劇,回想起這輩子看的古裝劇,發現再也沒有八幾年拍的“四大名著”係列那樣經典、雋永、嚴謹、精細的古裝劇。
雖然我黑了《琅琊榜》,但其實我還是很喜歡的,因為《琅琊榜》裏我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其實都可以不是問題,因為他們不是硬傷,不是那種無可討論的錯誤,因此我把這種可以討論的地方稱之為“梗”。
有“梗”可以討論,這是一種良性的行為,並不代表我對這一部有“梗”的電視劇持否定的態度。再比如有些曆史劇,把一些史書說不明道不清的地方,加以自己的合理想象,我覺得無可厚非。
然而另一類古裝劇,就不是“梗”了,而是硬傷,比如《羋月傳》。有些傷,很硬,硌得慌,而且是無可討論的錯誤。我隻看了7分鍾,就關了。因為這個硬傷,是近十年來古裝劇的通病,那就是各種稱呼,尤其是帝王的稱呼。
因此,我今天在博客裏寫這一篇文章,要講一講關於中華古代國君、帝王的各種稱呼。
我在前幾篇博文《姓氏字名考》裏講過,中國人很在意稱呼,因此,古裝劇的稱呼不能馬虎而過。
一般來講,中國古代君主,至少有三種稱呼的方式:諡號、廟號、年號。
諡號,雖然後來是君主、大臣都可以取的,這裏講講君主的諡號,起初是隻有君主、貴族才有諡號,君臣的諡號命名法大同小異。諡號,是君主死了以後,由繼任君主以及大臣,總結上一任君主一生的成就、作為,做一個蓋棺定論,根據周朝流傳下來的諡法,來給上一君主取一個稱呼,這個稱呼就叫“諡號”。因此,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唐朝以前,諡號基本上可以代表後世對君主執政的一個公正評判,比如漢武帝劉徹的武、魏文帝曹丕的文,都是好的諡號,“威彊敵德曰武,經緯天地曰文”;商紂王的紂、隋煬帝的煬,“殘義損善曰紂,逆天虐民曰煬”,都是不好的諡號。還有一些亡國的、年少夭折的諡號,如殤、哀,等。當然,諡法對於一個諡號並不隻有一個解釋,我這裏隻是做了一些省略,但選擇諡號的意思大抵不差。
雖然諡號是相對客觀的衡量一個君主執政的材料,但在中華這麼多年的曆史裏,總有那麼幾個例外的,比如楚成王熊惲。表麵上看,“成”字是“安民立政曰成”,實際上,《左傳》記載,楚成王被自己的兒子楚穆王與大臣商臣逼宮,最後自殺,楚穆王原本想給楚成王定諡號,叫楚靈王,但是“靈”是個不好的諡號,楚成王死了仍舊不瞑目,因此楚穆王懷疑是自己這老爹死鬼嫌棄給他起的諡號不好,於是楚穆王把熊惲的諡號改為“成”,說來也巧,諡號一改,楚成王就閉眼了。楚成王和楚穆王對諡號的“看重”,可顯示君主對諡號的重視。
因此,諡號是對死人的稱呼,不能用在對活人的稱呼上。
廟號,指的是君主死了以後,其牌位配享於祖宗太廟時的稱呼。一般來說,某祖、某宗一類的稱呼,即為廟號,例如唐太宗、宋真宗、明太祖、清聖祖。廟號也是稱呼死人的。
所以,當一位君主的諡號、廟號出現,證明該君主已經死亡。有一些電視劇,比如安排李世民說“我唐太宗”的,還有《羋月傳》這樣的“太子駟秦惠文王”的,都是腦子發昏。因此,我們也可以根據此來分辨一些作得很粗糙的假古董,比如前陣子鬧得很凶的廈門的價值幾億的雞缸杯,什麼“明憲宗禦用”,明憲宗朱見深要真見到這樣的雞缸杯,造杯的人目測要被誅九族。
至於“太子駟秦惠文王”這個稱呼,看起來文縐縐的,仿佛有一股氣息,但這不是古氣,而是蠢氣:其一,贏駟即位時還不是王,仍是公,四年後才稱王;其二,前麵講了,“惠文王”是諡號,當出現諡號時,說明贏駟已死亡;其三,何為太子駟秦惠文王?他是太子他就不可能是王,是王就不可能是太子,這已經不是曆史知識問題,這是邏輯問題。這三點說明,編劇在寫這一段時,可能喝了點酒。
再一個,年號。年號紀年的製度,是由漢武帝創造的。我們平時也常以年號來指代一個皇帝,這適用與執政期間隻使用一個年號的皇帝,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還有一些皇帝使用很多年號的,就不太用來指代他,比如用了11個年號的漢武帝。
這裏講的是,年號是“指代”皇帝的,而不能算是皇帝的正式稱呼。我們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對皇帝的指代稱號代替了正式稱號的現象,比如“武則天”,武則天既不是她的名字,也不是她的諡號,更不是她的廟號,她也用了數個年號,武則天在成為唐高宗的皇後之後,改名為武曌,至於她之前叫什麼名字,不知道。所謂的“媚娘”,那是唐太宗喊她的,等於是唐太宗喊她“漂亮的寶貝”的那種意思。武則天的諡號是“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這等於是一種稱號。還有另外一個例外,就是“漢高祖”劉邦,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廟號是漢太祖,但是由於司馬遷創造性的把這兩個稱號合二為一,因此世人也就隨太史公之願,稱劉邦為“漢高祖”,而一些史學家會稱之為“漢高帝”。但其實,這個“高皇帝”的高字,並不符合諡法,也算是漢朝人獨創。
講到這裏,您一定注意到了,為何有些人的諡號,僅僅是一個“武”、“文”字,最多兩字(如秦惠文王、漢孝武帝),為何武則天的諡號卻是“則天大聖皇帝”呢?這也是為何,曆史上習慣把唐朝後至明朝前的皇帝都以廟號稱呼的緣故了,就是因為他們的諡號太長,這也是由武則天開始的,武則天為了給自己稱帝,先是改了自己的稱呼,又給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位皇帝都改了諡號,加得很長,因此自她而起的皇帝,都給自己加了很長的諡號,像明清時期,還明文規定有且隻有皇帝才能夠起十七字以上的諡號。至於明朝以後,為何就多以年號指代皇帝呢?這自然就是因為他們大都隻用一個年號,畢竟“明武宗”是三個字,其年號“正德”是兩個字,誰會沒事幹多寫一個字。
當然,還有一個非常牛的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兼並天下後,認為自己的功勞千古以來最大,所以,他要在自己的稱呼上下文章。先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首領、君主的稱呼有:三皇五帝時期的“皇”,如天皇、地皇;夏時期的“後”,如後羿、後稷;商時期的“帝”,如帝辛;周時期的“王”,如周文王。而且,這些稱呼都有宗教色彩,而“帝”還用來特指天地間的主宰(三皇五帝的“帝”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也稱作“上帝”,當然,在清末基督教進入中國,就根據意義,把耶和華老先生也稱作“上帝”,這個詞並非是基督教獨創,而是早在幾千年前就有的稱呼。而且後來,“帝”除了特指皇帝,還指各種主宰之神,有被民間俗稱的,也有統治者冊封的,如玉皇大帝、中天中嶽大帝、關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