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姓氏字名考——學匪派考古(1 / 3)

(本文乃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請學術權威繞道。)

小時候聽說中國古人,至少有四種稱呼,即姓氏名字,不像我們,隻有姓氏和名字。那時嘲笑說,三皇五帝的黃帝老先生,複姓公孫,有熊氏(亦有說他為軒轅氏的),如果名軒轅(《史記》說他名軒轅),再如果有個字叫帝鴻(我瞎編的),那麼他老先生全稱地位姓氏名字,豈不是黃帝公孫有熊軒轅帝鴻?

後來才發現那麼幾個事實:

一是如果他真有姓氏名字,也不應該稱為姓氏名字,而應該稱姓氏字名;

二是對一個人的稱呼,我這樣編排還不夠長,想要再長一些還能再長,地位前加尊號加廟號加諡號,前麵還可以加綽號,形成“綽號諡號廟號尊號地位姓氏字名”,但目前聽說過得最長的應該是“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張”,前無綽號,後無氏、字、名;

三是玉皇大帝為何無氏、名卻不可而知,然而沒有字卻是有傳統的,先秦時期,尊貴的人(貴族,即天子、國君、大夫和士)是沒有字的,既然天子和君子都沒有字(士也叫君子),那麼玉皇大帝這個天爹肯定也是沒有字的。除此之外平民是沒有姓的,但是也有說法說不僅姓沒有,氏也沒有,當然我覺得此法不對,至少孔子弟子裏的那些平民都是有氏的,而且古人的稱呼裏總有一樣是流傳的,比如曾參他爹叫曾點,這個夫子相傳的曾,就是氏。另外賤民、奴隸則是既無姓也無字。所以當時就有三種狀況,即姓氏名、氏字名以及氏名。

為什麼要排姓氏字在前,名在後呢?這裏首先要講清楚什麼是姓、氏、字、名。姓為什麼一般人沒有呢?因為少。祖宗沒有的東西,你不能平白無故加起來,許慎說“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姓其實代表的是一種血緣,而且不是一般的血緣,這裏就有很多亂七八糟的。為什麼亂呢?因為古人自己就姓氏混用,說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這筆賬我們可以跟前麵提到的黃帝老先生算賬。

在黃帝以前,各個部落你打我我打你,我自稱皇,你自稱帝,互相說對方信奉的是邪神,圖騰是苟屎,但是黃帝老先生出來了,可以說是統一了中原,準確的說是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黃帝先生就當了大酋長,就像魔獸世界裏的部落一樣,各個部落聯合在一起,部落有自己的領袖,卻有一個共同的大酋長。但在之前,蚩尤老先生出來了,他也想統一中原,黃帝也想統一中原,於是兩人就打起來了,這就是“涿鹿中原”,從史料記載的黃帝和炎帝聯盟來看,他們倆應該是兩個部落,卻關係最鐵。最後蚩尤落敗了,蚩尤那些部族的人,要麼就死了,要麼就成為了奴隸,蚩尤的部落叫九黎部,所以他們的人也作“黎民”,黎民就是最下等的賤民和奴隸。此後炎帝與黃帝的華夏聯盟,就成了高人一等,於是形成了華夏部、非華夏部、黎民三個等級,就是貴族、平民、賤民的前身。

原本華夏部、非華夏部、九黎部都是有的有姓,有的有氏,本部中尊貴的人有姓,後來則慢慢的被剝奪了,隻有華夏部的貴人才有姓。

因此,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賤民永遠是賤民,所以一看從黃帝到禹之間的數代帝王,其實都是黃帝的直係親屬。但是我們發現,帝嚳、堯、舜、禹雖然有同一個先祖,可是他們的姓卻分別是姬、伊祁、姚、姒,這又不太符合姓的標準。

姓是古代母係社會時遺留下來的,表示自己的生母的,因此是跟隨母姓,父親那個不叫姓。後來父係社會跟父親“姓”了,本應該不作“姓”,畢竟姓字是“女生”嘛,但是為什麼不作“男生”呢,不知道,估計是懶吧。